毛泽东原诗《枕上美人》赏析
年轻的美人鱼商震
毛泽东
堆在枕上愁,海翻波涛。夜很长,天空很难理解,我别无选择,只能穿好衣服,坐在寒冷中。
天亮了,所有的思绪都是灰色的,我极度的疲惫和无助。残月西流,没有理由不流泪。
给…作注解
①离人:指作者妻子杨开慧。见“最近回答李淑一”(焦阳)。1920年冬,我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
②残月:黎明时形状像钩的月亮。宋·梅姚晨《梦后寄欧阳永书》:“五梦千里,残月一城鸡。”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个词写于1921。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次年春夏毛泽东外出考察。这首词写的是婚礼开始时的悲伤。枕上,取第一句中的汉字,表示写在枕上思考的感受,一看就不失眠。
尚侃写的是离别的悲伤。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很多悲伤;“有什么心事”的问题自然引出了“江海翻波”把流水和离愁结合起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人自然长大,恨水长于东”,“离愁越来越远,远方如春水”,“化作春江泪流不止,愁不胜愁”都是无尽愁的比喻。在这里,诗人推陈出新,《江海扇浪》以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谓是写愁的又一经典。如果和李渔的“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这句话无论从形、声、色来说,都显得更加突出和生动。诗人因忧郁而失眠,觉得黑夜难以理解,只好穿着衣服坐起来,仰望夜空,在孤独无助中数着夜空中的冷星。夜空中的“冷星”不就是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吗?在这里,风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了诗人孤独的情怀。在毛泽东的笔下,这句话原本是“无奈穿衣坐寒”,后来改成了“寂寞穿衣坐寒星”。措词和创作的变化,让这句话的意义和色彩更深刻、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让我们来表达离别的痛苦。前两句直截了当,“小”字点明我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了别样的痛,“竭”与“盈”的鲜明对比写出了深深的伤。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直到天亮,所有的思绪都被摧毁,只有离开的人的影像出现在眼前,而且无法拂去,无法呼唤。这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啊!望月思友,见月思人,明月最能影响离别。“今晚在哪里醒来?杨柳岸的《冯晓残月》,写了柳永的孤独和无奈,而诗人却面临着来自西方的一个钩子。此时的情境和心情可想而知,甚至有两行酸涩的泪水涌了出来,那是诗人内心不断涌动的难以抑制的情感波澜。这种感觉是真实的,是所有人都有的。读者至此,不也是一样的“无泪无理”吗?
表达离别和歌唱爱情是毛泽东诗歌中的瑰宝。诗歌对感情来说是珍贵的,感情对真理来说是珍贵的,没有感情的诗歌就意味着诗歌没有灵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个词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是每一句都像是一种感觉,发自内心,真挚。这种纯粹单纯的情感,读完之后感人至深,难以忘怀。
欣赏II
词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悲伤和失眠的痛苦。“堆”,极度担心;《枕上》透露出我思想中辗转反侧的状态:“你在担心什么?”就像是“大海翻波。”这与李渔著名的《于美人》“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着几乎相同的意境。可见诗人枕上深深的哀愁是多么压倒一切!偏偏这个时候“总是很难知道”,于是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只好“穿上衣服,坐在几颗冷星上”来说说我的心事。“数寒星”这个词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写下受伤的深度。诗人经过一夜的辛苦,黎明时仍不离人,只记得阴霾中的倩影,于是忽然觉得“一切思绪都已穷尽。”此时仰望西方,唯有残月如钩,诗人怎能不对月落泪!这让读者想起了宋代诗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月,东西南北。南北东西,只与彼此。”“我恨你,却如江上月,犹满。吃饱了还赔钱,什么时候团聚?”或许,《枕上》的作者此时就有这种感觉。
尚坤从“忧”字出发,深刻地写出了自己的思想;我用一个“泪”字收笔,怀念起来很痛苦。写这首词的时候,诗人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28岁青年。男女有情是很自然的。俗话说“无情未必是真英雄。”
整个词明快流畅,坦率,简单有趣。“长夜总难知,寂寞时可以坐起来数寒星”的柔情和“数风流人物看今朝”的阳刚之气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脑海里。
创建背景
毛泽东于1920年冬天与杨开慧结婚,毛泽东于次年春夏外出考察。在旅途中,毛泽东深深地思念着他的妻子。一夜之间,万种情怀像波浪一样翻滚,涌上心头。我彻夜难眠,终于熬到天亮,却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只有离别的妻子在眼前。看着天边挂着的残月,我不禁流下了相思的眼泪。此时毛泽东情意绵绵,情不自禁,便随口写下了这首《于美人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