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一致性实验

“ASHI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Ash在40多年前设计并实现了它。所谓从众,就是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而怀疑和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Ash实验就是研究人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明显错误的判断。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有两张卡片,一张是标准线段,另一张是比较线段。一组7个被试,其中6个是实验辅助(也就是假被试),第六个是真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呈现一组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的长度相同。

实验开始前经过几次判断,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七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自己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面对这种实验情境,真正的被试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才能做出反应: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你相信大多数人的判断还是你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大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还能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吗?从1951开始,阿希在1956和1958中多次重复这个实验。结果表明:

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没有从众行为;

约65,438+05%的被试平均做出了总从众行为的四分之三;

平均而言,所有受试者都做出了三分之一的群体行为。

2.服从实验

心理学家S. Grm (1963)所做的顺从实验是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研究。

实验的对象是通过广告招募的40名不同职业的男性,每个实验的报酬是4.50美元。实验者告诉受试者,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实验中,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老师。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由抽签决定。老师的任务是读出配对的相关单词让学生记忆,然后当老师呈现一个单词时,学生从四个备选中选择一个。如果选择错了,老师会按下按钮对学生进行电击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V到450V不等,分为30个按钮。按钮下部对应标有“弱休克”、“中度休克”、“特强休克”、“重度休克”、“极重度休克”、“危险休克”,最后两个按钮标有“××”。

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受试者,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也就是假受试者。抽签的结果是,真的科目永远是老师,假的科目永远是学生。此外,这些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说服真正的被试作为“老师”,在实验前,先让他们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实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结果45伏电击虽然微弱,但“老师”还是觉得不舒服。

实验开始时,“老师”和“学生”被分在两个房间里,用墙隔开,看不见对方,可以通过电信联系。然后,在“学生”的手臂上绑上一个电极,这样当学生做出错误的选择时,老师就可以进行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用皮带把“学生”绑在椅子上,并向“老师”解释,这是为了防止他逃跑。实验开始,“学生”故意出错,老师对他进行了电击。当学生犯了很多错误,老师电击的电压升到75伏时,有人开始呻吟。随着学生的失误,老师触电的电压值不断升高,而学生们则大喊大叫,求饶,踢墙,最后不喊了,好像晕倒了。这些声音只是被录了下来,老师并不知道。作为各科的“老师”,实在不忍心继续做下去。我该怎么办?实验者严厉敦促“老师”坚持下去,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而不是“老师”。此时,充当“老师”的被试不仅要执行主考官的处罚命令,还要承受被处罚的“学生”反抗的压力,内心冲突十分激烈,出现了大汗淋漓、浑身发抖的情况,但即便如此,65%的被试还是服从了命令,直到给错的“学生”施以高达450伏的电击。另有35%的受试者做出各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危害太大。实验结束后,主考官向受试者公开真实情况和实验目的,消除受试者的紧张、焦虑和罪恶感。

3.竞争实验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多伊奇,1960)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需要20-20对,其中两人分别担任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他们两人的任务是让他们的车尽快从起点到达终点线。速度越快,他们赚钱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钱。每个人都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个人车道,一条是两个人共用的近路。但是近路比较窄,一次只能通过一辆车,所以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用这条又短又窄的路:双方配合交替使用。该研究的设计明确告诉受试者,即使单向车道交替使用,也必须有一点等待时间,但走单向车道远比走个人车道更经济有效。实验结束时,对被试从起点到终点的跑步速度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越好。实验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也有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时候。虽然实验中偶尔会有合作,但大部分都是竞争的结果。当实验者要求受试者解释他们宁愿竞争而不愿合作的原因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他们想打败其他竞争者。他们在实验中不太注意自己的分数。即使他们得分少,他们也宁愿去竞争,打败别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个实验证实了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竞争的结论。

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截然不同。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相互支持,活动的目的很有方向性,彼此及时沟通,相互理解,友好相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体竞争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支持不够。

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1968,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 & amp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挑选了一至六年级的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然后通知老师“这些孩子将来大有前途”。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挑选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有所提高,老师也给了他们很好的道德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结果。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老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改变了对名单上学生的态度,产生了一种偏爱心理和情绪。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促进预期效果的实现。他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皮格莫利欧的名字,将这种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5.皮亚杰对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实验。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判断的研究为道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则,利用双重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观的双重故事,要求儿童判断对错,并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找出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的发展水平。下面是皮亚杰在研究中使用的一个双重故事。

有一个叫朱利安的小男孩。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父亲的墨水瓶很有趣。起初他玩钢笔。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了一个小墨迹。

一次,一个叫奥古斯都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父亲出门那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帮父亲一把。这样,当他父亲回家时,他会发现墨水瓶是满的。但是当他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两个孩子是否有同样的过错?(2)两个孩子谁更差?为什么?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知能力有着对应的、平衡的发展关系,这种认知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皮亚杰总结了一个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基于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能以自己的内在标准为依据,称为自主道德。

6.人际关系相似因子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纽康(1961)曾经在密歇根大学做过一个实验,以17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人员为他们提供了四个月的免费住宿,以换取定期的面试和测试。在参与者进入宿舍之前,他们对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测量。然后将态度、价值观、性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在一起,安排在几个房间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会定期衡量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互相评价对方的内线,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初期,空间距离的接近程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到了后期,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吸引力就越强。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的态度和自己相似,即使其他方面有缺陷,也会对他很有吸引力。

7.社会鼓励现象实验

心理学家triplett (M.Triplett,1897)发现,他人的存在或群体活动会明显促进人的行为效率。他要求受试者在三种情况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第一个是一个人骑。结果显示,在独自骑行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1英寸=1.61公里)。伴随跑步,平均速度31英里/小时;当和其他骑自行车的人一起骑车时,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2.5英里。在实验室条件下,triplett要求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鼓励现象。

8.“延迟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实验,叫做“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者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告诉孩子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你等20分钟再吃,你会得到两份。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马上吃糖;还有的孩子憋着脾气,闭上眼睛或把头靠在胳膊上睡觉,有的孩子自言自语或唱歌转移注意力消磨时间来克制欲望,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奖励。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用毅力获得两块软糖的孩子,到了中学成长阶段,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自信心和独立精神;那些经不起忽悠诱惑的孩子,往往屈服于压力,回避挑战。在随后几十年的追踪中,也证明了那些有耐心等待两块糖的孩子,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恰当地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确保目标实现的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9、“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一项“感觉剥夺”实验:在实验中,给受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调发出的单调声音来限制他们的听力;手臂上戴纸套和手套,腿和脚用夹板固定,限制触觉。受试者独自呆在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开始感到恐慌,然后产生幻觉...待在实验室三四天后,受试者会出现许多病理和心理现象:幻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要几天才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说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都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多与外界接触,人才才有更大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10,情感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个孩子生的两只小羊放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一只小羊在水草田里和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只和另一只小羊拴在一起的狼总是能看到面前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恐慌的状态下,他根本吃不下任何东西,很快就死于恐慌。医学心理学家也用狗做嫉妒实验:一只饥饿的狗被关在铁笼子里,笼子外的另一只狗在它面前吃肉和骨头。笼子里的狗,在急躁、愤怒、嫉妒的负面情绪状态下,有一种神经质的病理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对、冲动等负面情绪是破坏性情绪,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会导致身心疾病。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化压力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