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为什么明朝第一任内阁中少不了小字辈?

中国国家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

在职场中,年龄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障碍。

在明朝朱迪创建的第一个内阁中,杨蓉是最年轻的,但他的年龄并没有成为他事业的障碍。在七名内阁成员中,朱迪最信任他。明朝成祖五次北伐,他一次又一次地跟随他们。朱迪死后,辅佐明仁宗朱高炽登基,辅佐明宣宗朱瞻基治理天下。

在明朝第一批内阁成员中,如果说解缙是最差的,那么杨蓉是最合适的。

杨蓉可以说是明初内阁中的“灵魂人物”。

他的祖籍在福建。因为他出生时哭得很大声,他的祖父认为“一个儿子将在我的家庭中受到尊重”,所以他给他取名为“訾荣”。杨蓉这个名字后来被朱迪给他改了。正如他父母所愿,杨蓉成年后颇有才华,在考场上更加春风得意。文健二年(1400),28岁的杨荣忠以殿试第二名,授翰林编修。

然而,由于战斗的艰难,杨蓉未能对建文帝产生大的影响。两年后,胜利者朱迪王子率领军队一路南下,直奔南京。

朱迪去了北京。作为文健的老臣,有的人选择了死,有的人选择了观望,而杨蓉选择了面见朱迪,在他的马前问他一个问题:“你是先拜谒太祖陵,还是先即位?”多好的问题啊!以训练祖先的名义,朱迪以“峻青一方”的口号开始了他的军队。现在事情办完了,拜谒太祖陵是表面工作,却能让他的部队更加名正言顺;如果你急于登上王位,你会让世人知道它的目的是“不纯洁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朱迪立刻掉转马头,前往太祖登基前的陵墓祭奠。杨蓉也因此一举成名,从此得到了朱迪的信任和重用。

朱迪登基后,杨蓉被选为文远阁的第一任内阁大臣。在同批的7名内阁部长中,杨蓉最年轻,但他以“机警”著称,备受尊敬。

和其他内阁部长一样,杨蓉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每周四,我都会去朝鲜,尽管风雨不变。日本亲人所作所为或弃之不顾,往往是黄昏时分被迫返回。”他非常勤奋认真,要求自己“与天地同发展,愿坚定耐寒。”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能突出杨蓉的不可替代性。要知道,他在皇帝和历史学家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有一次,为了奖励他出差,朱迪给他切了西瓜,让他凉快一下。与其他朝臣相比,虽然年纪最小,但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杨”。

除了让马停下的问题,朱迪赢得了他的信任。那么,杨蓉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让皇帝如此喜欢呢?

内阁大臣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维护宫廷的事务。像其他内阁部长一样,杨蓉在商业能力方面别无选择。即使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他也能果断坚决。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杨蓉虽然是文官,却是内阁大臣中军事知识最渊博的——他非常擅长策划边防事务,在战场上也是足智多谋,果断果断。因此,每次明成祖访问北方,他都会带着杨蓉,所有的军事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并授予他随时可以见他的特权,不分昼夜。

杨蓉的军事能力有多强?

为了全面安排军事,杨蓉对边塞将领的个人情况、边塞的地理情况以及对手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

永乐十年(1412),甘肃守军上书,叛逃者逃往金池蒙古,会引起边境事端。成祖派杨蓉去部署军队。综合判断后,杨蓉认为没有必要出兵平叛,原因有二:一是时值隆冬,不是用兵时机;二是叛逃者人数少,经不起风浪。成祖听从了这个建议,果然,这个叛逃者很快就主动投降了。

还有一次,明率军前往要塞,由于后勤补给不连续,军队在严寒中长途跋涉也没能追上敌人。当时军队已被大大损耗,23/10的士兵死亡。进退两难之际,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而大家都对唯唯诺诺。只有杨蓉和金游子说要调兵。成祖听从了建议,及时阻止了损失。

在外面行军,食物是个大问题。为了保证足够的长期工资,杨蓉向皇帝建议,他应该选择一个将军来解决领域,既耕作又训练,不能拖延。以备急用,杨蓉也有绝妙的方法。有一次,他和明·成祖一起出去。回到师里,部队的粮食供应已经没有了。杨荣宪把皇帝的余粮召集到军队,命令军队中有余粮的人互相借贷,并承诺入塞后国家加倍偿还。经过几次演习,军队终于渡过了难关。

明成祖对杨蓉非常信任和依赖。当他离开要塞时,他将把他的私人保镖交给杨蓉。当杨蓉的母亲去世时,成祖正准备再次北上。为了让杨蓉和他一起去,他甚至没有批准杨蓉的离开。没有杨蓉几乎是不可能的。

杨蓉还有一个绝活,就是每次和皇帝说话,都能说到皇帝的心坎上;每次他提出建议,皇帝都说同意。当了祖宗,朝中大臣说话随时都要承受皇帝怒火的压力。然而,只要杨蓉来了,成祖的脸就会由怒转喜,大臣们心中的石头就会落地。

杨蓉能如此“神奇”,原因有二:一是他有实力背书,有道理;二是说话要婉转,说服要巧妙。

首先,要提建议,最重要的是要说清楚:

永乐末年,浙江、福建一部分人造反。朝廷原本打算派兵镇压。成祖询问了杨蓉的意见。杨蓉主张派遣和平特使。原因是:“当地人民因为官员的压迫而开始斗争,所以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保护自己。一旦朝廷出兵,他们就会越聚越多,更加无力收拾。”成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叛乱很快被平息了。

唐玄宗继位后,汉王朱揭竿而起。杨蓉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新皇帝动用他的亲征。见皇帝犹豫,劝道:“他说陛下若是新来的,就不独力为之。今日若惊,以天道之力迎之,则诸事不顺。”玄宗听从了杨蓉的计划,带领军队亲征。果然,朱不战而降。

第二:提建议,他提倡好的建议,避免冲动。

杨蓉有一套自己的“劝谏哲学”:

一方面,他在朝廷以“忠直”著称。在辅导储君时,杨蓉“会心静气做事,亲亲圣贤驱邪,勤俭持家戒逸”,给加纳王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访政务,陈奇必急,优先执行之令诚,不缺忌讳。”这就是他所推崇的“君之事有体。”

另一方面,他反对过于死板。因为,太直白的人容易情绪化。感情用事的话容易得罪天威,招致灾难。许多部长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到内疚,但杨蓉认为这不值得。所以他经常低声下气的给皇帝出谋划策,救了很多大臣的命。

杨蓉曾以陪皇帝读《千字文》为例分享他的建议技巧:如何维护皇帝的尊严,在与皇帝意见相左时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杨当了好几个朝代的皇帝,但从他嘴里没有传出什么不幸的话,他一直对皇帝心存感激。

杨蓉的不可替代性使他在内阁中地位稳固,成为7名内阁成员中最圆滑的一个。

永乐十六年(1418),成祖让杨蓉掌管翰林院事务。看到杨蓉越来越受宠爱,一些大臣出于嫉妒,联名推荐他作为国子监的祭酒,目的是把他赶出内阁,远离皇帝。总之,朱迪让大臣们哑口无言:国子监的酒祭杨蓉当然能干,但谁能代替他现在的工作呢?

杨蓉的工作能力真是无与伦比。据说,当一些官员需要内阁协助时,他们肯定会先问杨蓉。如果杨蓉在这里,很多问题可以很快解决;如果杨蓉缺席,一些官员甚至会直接回去,改天再来。史书称赞他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并把他比作唐朝的著名人物姚崇。

杨蓉并非没有缺点。他爱好马,所以边防军每年都会给杨荣亮马匹,这让后来的明宣宗很不满意。另一位朝鲜官员杨士奇极力为他“开脱”:“杨蓉精通边疆事务,不如他。收马都是小问题,别提了!”

能让皇帝和大臣们对问题“无足轻重”的核心原因当然是杨蓉无与伦比的才华。专业,能力强,好的建议,具体的事情,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方面,让杨蓉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