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白马寺

永远的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由政府资助的寺庙。其名字的由来与载经白马有关。

白马寺的修建源于东汉第二代君主刘庄的一个梦想。刘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儿子。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个孙子。

相传汉武帝刘庄梦见一个西方来的金人,身高六尺,绕殿飞翔。钟超博士开始扮演汉明帝:西方有一个神,叫佛,就像你梦见的一样。

汉明帝听了喜出望外,于是派大臣蔡瑁、秦镜等人前往西域朝拜佛经和佛法。

公元65年,在大岳国,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东汉派往西域的使节遇到了印度高僧莫腾和朱发兰,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的白毡像,就央求这两位高僧东去都城洛阳传教,传佛。

公元67年,两个印度僧人应邀随东汉使者返回东汉都城洛阳,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汉明帝看到佛经和佛像后非常高兴。他对这两位印度僧侣也非常谦恭有礼,亲自接待了他们。他还安排莫滕和朱发兰两个和尚住在政府开办的“裂鸿寺”。

公元68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为两个印度僧人修建寺庙。为了纪念那匹载着经书的白马,也为了纪念两位高僧曾经在鸿胪寺住过,这座寺庙就被命名为“白马寺”。

“庙”原是汉代公共机构的一个场所的称谓,负责接待尊贵的客人和使节。自白马寺开寺以来,中国所有的佛教寺庙都被称为“寺庙”,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古刹,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源头。

两位印度僧人莫滕和朱发兰,到洛阳后很快学会了汉语。他们住在白马寺侍奉佛祖译经,两个印度和尚在白马寺的凉台里。* * *他们一起将梵文写成的《贝叶经》翻译成中文版的《佛说四十二章》,这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汉译佛经。

白马寺建成的同年,山西五台山的仙通寺也破土动工。给莫腾和朱发兰拍照的也是那两个印度和尚。他们到五台山旅游,了解了圣地的情况,邀请了汉武帝刘庄,于是五台山开始破民间寺院,揭开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国家历史的第一页。

印度僧人为莫顿拍照,在洛阳去世后葬于白马寺东院,也就是现在的莫顿墓。莫腾死后,朱发兰独立翻译了东汉使者从西域带回的其他佛教典籍:《十地断经》四卷,《佛生经》一卷,《佛典》五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教作品。朱发兰60多岁时在白马寺去世,葬在白马寺西院,也就是现在的朱发兰墓。

印度僧人拍到了中国佛教的两位创始人莫顿和朱发兰,也是1900多年前的白马寺会被后世称为“中国第一古刹”、“中国佛教宗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白马寺前有两匹雕工圆润、低着头、形象温婉的石马。不过这两匹石马是1935白马寺修缮时从外地搬来的。据传说,它们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女婿的坟墓,它们是两个非常漂亮的宋代石雕。

由于白马寺修建时间太久,原有古迹大部分被毁,但寺址从未移动过,所以东汉初建时的台井遗迹仍依稀可辨。白马寺现存的寺庙、佛像等古迹,大多是元明清时期留下的。寺内保存了大量的三世佛、二日提督、十八罗汉等元代干漆造像,十分珍贵。

在白马寺的山门外,我偶然看到了唐代著名人物迪徐人杰的墓。但是,关于这座墓的主人,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座墓的主人应该是唐代吴周时期被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

参观白马寺的另一个收获是我看到了云起塔,它建于东汉,重建于金代,最初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塔。很多信众虔诚地围着宝塔,在宝塔前立了一个红色的告示牌,对我也起到了扫盲的作用。

初夏的白马寺,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已经错过了洛阳牡丹的盛开。不曾想,在白马寺的牡丹园里,我看到了几朵淡粉色和深粉色的牡丹花,非常华贵,雍容华贵。

白马寺对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五大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净土宗、天台宗(又名法华宗)、三论宗(又名法家宗)、法家宗、智慧宗(又名瑜伽宗、法香宗、慈恩宗)。在这五大佛教宗派所依据的佛教经典中,有一些是在白马寺校对和翻译的。

佛教和白马寺对中国的佛教壁画、寺庙建筑、佛教造像、插花艺术、佛教音乐、中国的文学创作、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日常用语(如觉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放下屠刀成佛)、民风民俗(如腊八粥)等等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白马寺为佛教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朝鲜的佛教,日本的佛教和寺庙建筑,日本的法家,韩国的佛教,越南的佛教,欧美的佛教,等等,都是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白马寺开始和起源的,所以白马寺也是这些国家佛教的源头和祖庭。此外,中国佛教在佛教传回印度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白马寺西侧有一个国际佛寺区,完全独立于中国传统寺庙白马寺,所以我并没有特别违和感。印度、泰国、缅甸已建成的佛寺金碧辉煌,充满异域风情,与不远处的白马寺相得益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包容。

斯里兰卡、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佛寺正在建设中,有的已经开工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国际化的白马寺将出现在我们面前,它在传播佛教方面也在走向国际化。

为了世界,为了中国的佛教,印度僧人拍了莫腾和朱发兰的照片,还有载经的白马,功不可没,永载史册。

永远的佛教,永远的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