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古代女子化妆的书籍?

浓妆淡妆,是女人自古以来不曾改变的爱好之一。

从出土的战国楚俑可以看出,当时使用的是粉、画眉、胭脂。“脂粉”一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仙学》中,可见2200多年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古代农业社会向来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它们大多由天然植物、动物脂肪和香料经过熬制、发酵、过滤等步骤制成。相比较而言,古代女性没有今天的女性幸运。他们没有现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这并没有削弱他们打扮的意愿。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古代女性的梳妆台前一般会放些什么宝贝,简单介绍一下最常用的三大法宝:

1,化妆粉

古人揉的粉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还有铅粉。一般是把白铅变成糊状的面部脂肪,吸干,磨成粉或做成固体状,用的时候可以涂成大白脸。虽然有毒,但似乎女性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以白遮丑”,不惜每天服用少量砒霜,达到由内而外的美白效果。

往脸上抹粉,古代叫伏粉。在中国古代,女性长期使用粉末,这一直是最常见的化妆方式。据唐人记载,唐黄明每年赏赐给杨贵妃姐妹的粉费高达百万两!清初戏剧家李渔对赋分的方法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的女性施粉“有从属于潮流的倾向,美女们用它来提升自己的美貌”,“白人可以让它变白”,“黑上加白就是让它变黑”,这就很清楚地揭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玩味的是,古人还将伏粉等化妆方法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指出美丽要与修养相结合。如东汉蔡邕认为:“拍照抹面,意在思心之清净,敷粉,意在思心之和,加粉,意在思心之清新,泽发,意在思心之畅顺,用梳,意在思心之理,发髻,意在思心之义,取鬓角。这个观点不仅有见地,而且深刻。

2.戴芬

战国时期没有指定眉毛的材料,妇女烧柳枝画在眉毛上。然后是“戴”,一种深蓝色的矿物。在作画之前,戴必须把砚台和磨成粉末,然后与水混合。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中写道:“白而白,黑而白,只给方泽。”“黑”就是用黑画眉。到了汉代,画眉越来越普遍,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写道:“司马相如之妻文君,眉如远山,年轻时画过远眉。”这意味着把你的眉毛画得又长又弯又绿,像远山一样美丽。后来发展到用翡翠画眉,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代颜道济在《六爻令》中描述:“晚来翠眉宫,巧学远山。”《米庄台记》说,“魏武帝命朝廷画青眉,连眉,画得很长,称为仙妆。”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黑眉毛成为了崔眉毛流行中的新生事物。《中国古今笔记》中说杨贵妃“浓妆艳抹黑眉”。当时人们把这看作是一种新的化妆方式,称之为“新化妆”。难怪许宁在诗中写道:“新妆一抛,六宫争画眉黑。”

盛唐时,流行画眉宽而短,形似桂叶或蛾翅。在元稹的诗《不画长眉短眉》里,而李贺的诗里也说“新桂似飞蛾眉”。为了使宽阔的眉毛不显得暗淡无光,女性在画眉毛时还会将眉毛边缘的颜色均匀地晕染,这种现象称为“晕染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叫做“细眉”。因此,白居易在《商鞅白发人》中有“青黛细眉”一句,在《长恨歌》中也有“花瓣似她的脸,柳叶似她的眉”的描写。到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有鸳鸯眉、小山眉、五凤眉、三凤眉、串珠眉、月眉、开叉眉、含烟眉、吹烟眉、倒眉等十种。光是眉毛上的画就有这么多,可见古人对美的热爱之强烈。

3.胭脂

这个东西从商代就有了。这是一支古老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掺上化妆粉也可以当腮红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色素中加入了牛骨髓、猪胰腺等东西,使之成为一种稠密的油脂。从此,胭脂的油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口红在古代被称为口脂和唇脂。口腔脂肪的红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腔嘴唇的鲜艳颜色,给人以健康、年轻、有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恩爱的程度,从《唐书·关白志》中可见一斑,其中记载:“十二日献口脂、面脂、头膏、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以碧齿管填之。”这里写的是口腔脂肪装在雕刻的象牙管里,可见口腔脂肪在很多化妆品里是多么珍贵!

补嘴胖的方法有很多。中国习惯以小嘴为美,即“樱桃小嘴”。如唐代诗人岑参在《醉斗仁美诗》中说:“唇边一点桃花。”

唐朝元和以后,由于吐蕃服饰和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哭妆”和“泪妆”,顾名思义,把化妆变成了哭,当时被称为“当代妆”。诗人白居易曾在《当代妆》一诗中详细描述:“当代妆,来自都市四面八方,远近流行,颊无墨,颊无粉。嘴唇上的黑糊如泥,眉毛画成低八字。黑白妆都脱离了原来的状态,看起来像伤心的哭泣。”这种妆容不仅不好看,而且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期也流行用檀香色沾唇,檀香色为浅绛色。北宋诗人秦观在《南歌子》中唱道:“搓你青衫杏裙,独倚玉篱,无言触唇。”这种颜色的口腔脂肪直到现代还很流行。当然,无论是朱砂还是檀香,都要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条件,适当选择和使用,切不可以奇装异服为美。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手法,还有很多配饰和妆容的特效,比如:

旧时妇女戴在头上的装饰品

这种化妆方法,又叫花、脸花、贴花,是附在眉间、脸上的小装饰。

关于花苞的由来,据宋高澄《杂五行书》引自《物后稷》记载,南朝“寿阳公主,女人,日卧殿檐下有章,梅花落于额,不能除。洗了三天就倒了,丫鬟们千奇百怪,争结果。”不知什么原因被称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到了宋代,梅花妆依然流行。王藻在《醉花颂》中唱道:“舟帘有隙,美人半露梅妆,绿云低如花。”

也是在唐代,贴花开始流行。花苞是什么做的?古代制作花苞的材料非常丰富,有金箔、纸、鱼鳞、茶花饼等。最有意思的是,连蜻蜓翅膀都可以用来做花苞!如宋代写的《梦路易》说:“晚唐时,内廷或网得蜻蜓,爱其娇嫩翠绿,故以金笔绘其翅,作小花。”可见,在古代,女性的化妆方法不仅丰富,而且独特,不拘一格。花蕾的颜色有红色、绿色、黄色等。众所周知的《木兰词》中有一句“上镜放黄”。除了梅花造型,还有各种小鸟、小鱼、小鸭子,非常漂亮新颖。

正面黄色

额黄,也叫鸦黄,是画在额头之间的黄色。这种妆现在已经不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据《中国妇女装饰》记载,这种装饰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进入全盛时期,一些女性受到金漆佛像的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逐渐蔚然成风。南朝简文帝《美人》曰:“约黄能效月,削金造星巧。”这里提到的关于黄是指额头发黄的化妆方法。唐代额头黄盛行时,文在诗中吟诵了“无限落霞山有额头黄”的句子,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出嫁时化了妆,八字宫中眉捧额头黄。”唐朝的牛僧孺也专门描写了芷琼女神把额头弄黄的故事。宋代还流行额黄的时候,诗人彭就唱到:“有一个女子叫作精母,珍珠落在鬓角上,涂成了黄色。”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女性喜欢额头发黄的场景。

在古代,装有化妆品的物件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嫁妆”。中国的嫁妆文化源远流长。“停水鉴容,流水沐浴”,把贝壳兽的牙饰戴到脖子上,“晨曦照镜子,拂晓化唇妆”,这是古人所熟知的。唐·朱庆在诗的其余部分说:“妆后低声问君,画眉未深。”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任何时候都一样。

在强调女人“出不得门,入不得二门”的古代社会,“女人悦己”无疑是女人最大的乐趣和牵挂。虽然每个朝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风俗民情都不一样,但对美的定义都不一样。戒指是胖是瘦,是美是美,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尤其是在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经济上强烈依附于男性。她们处于被男人选择,有多个妻妾,一生都在互相争宠的可怜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更多的优势,外貌的美丽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自然美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大部分女性只能通过人工化妆来增添自己的风格,赢得异性的好感,也在化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

在古代,女性非常重视皮肤的美丽,而吹来吹去碎成碎片的皮肤,是美丽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衡量女性美丽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文人用来形容美女的形容词也能看出一二,比如“手软,肤如凝脂”,“肤如冰雪”,“冰肌玉骨”。

除了皮肤的美,古人还非常注重头发的美,每天梳理,呵护,多蓄发不剪。早期是随意挂在肩上,后来出于实用需要用绳子绑起来,后来逐渐发展出多种发髻样式,五花八门。甚至在周朝,假发被用来增加头部的风格和美感。

学者推测,古人注重皮肤和毛发的最基本原因应该与伦理道德有关。“身体是皮外伤,父母不敢损伤。孝顺始。”不过除了伦理观念,我觉得审美意识和健康需求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中国古代女性有各种适合不同需求的护肤品。护肤品的作用基本上是保护和预防。聪明的古人给它们加了一些方子,增加了治疗功效。至于使用方式,无非就是外用和内服。保养的方式也可以称得上多种多样。至于皇室大院里的女人是如何永葆青春的,还挺神秘的。民间街坊争相看是否有秘方流传,追逐潮流前沿的女性对时尚的模仿和感染速度惊人,自古如此。

在化妆配饰方面,古代女性超越了今天的女性。不仅仅是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她们在脸上涂脂抹粉,在脸颊上涂胭脂,修剪眉毛,修饰嘴唇,甚至在额头上插上五色花,增添美丽的效果。更含情脉脉的是她们淡定从容的对待自己的妆容,坐在铜镜前,显得特别悠闲美好,而不是那种女人总是匆匆忙忙化妆,在车上,在路上的感觉。

现在用的化妆品大多是化学制剂,没有治疗作用。许多化妆品还会刺激皮肤和粘膜,引起过敏,甚至一些著名的产品也含有致癌的危险成分。现在的化妆品对女性往往弊大于利。其实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药物、化妆品和中药美容剂。当时的繁华空前,女性更加无忧无虑,异地注重仪容。贵族阶层盛行使用药物和化妆品,如面部脂肪、护手霜和口服脂肪。随着朝代的逐渐更迭,精致的妆容不仅提升了女性的地位,男性也爱上了化妆,体现出贵族气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荣宁二房的儿子、夫人甚至丫鬟都有上香的习惯。

对于一个人来说,美可能是当年的邻家小妹,也可能是一瞬间路过的陌生女孩。

一段历史,美女可能是瘦燕胖环,王强习字,金谷园里的绿珍珠,钱塘江边的萧肃。

对于女人来说,美丽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几经风雨的平静生活,岁月流逝,内心依旧平静。

昔日的美女已经不在了,我们无法想象她们当年的魅力。即使是最真实的描述也还是不尽如人意。还不如用美女用的胭脂铅粉,穿的裙带衣服,戴的发簪发夹好看。

眼前依然有美女,从她们的精神宣言中,我们或许能明白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