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的生卒年是多少?

朱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知道书法和绘画的节奏,称自己为隐士。后人以《断肠集》为题,编诗三百余首。她与李清照并列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才女,堪称中国古代女作家的杰出代表。但是女词人生活在北宋吗?还是南宋?杨还是宋之交?人们提出各种史料来论证,结论却大相径庭,至今都是悬案。

南宋惜春年间(1174 ~ 1189),平江州判魏中公经过都城临安(今杭)时,常听人说起一个恨死的姑娘,临死前还背诵了她的许多诗词。魏忠公认为这些诗“清新优美,有思想,有感情”,不逊于其他女词人的作品,如花蕊夫人、李清照等,于是他和一些学者注意搜寻、收集,最后整理出他最后的作品三百多首。这个女孩的名字叫朱,她的诗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怨恨情绪,显示了她生命的悲剧色彩。魏忠公将她的收藏命名为断肠。她的作品集不仅在数量上位居历代女诗人前列,而且以其婉约婉约的风格,温柔真挚,哀怨深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然而这位才女的身世却晦涩难懂,各种信息模糊不清,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明代田汝澄《西湖余记》说:“与,魏夫人亦能作诗。品酒邀请舒针,让小环队跳舞。因诗飞雪满山为韵,舒针醉助笔赠五绝。”朱诗中,确有“夫人小环舞曲终问诗,飞雪满山为韵”五首四行诗,把小环队舞刻画得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后人称赞:“不仅文字华丽,舞姿也精彩。”许多人认为向朱要诗的魏夫人是的夫人,是一位有着著名诗作的女子。“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曾布,生于仁宗三年(1036)。仁宗时为官,任三秘,帮助王安石变法,死于大观元年(1107)。考维夫人生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卒于惠宗崇宁二年(1103)。如果朱和的妻子是诗友,他们应该是北宋人。再比如,明清时期的沈基飞、况周颐等学者都断定朱是北宋人,生卒年略早于李清照。

但有学者指出,朱在《夜留青亭》诗中写道:“水鸟夜不响,风动宫阙漏湖。”这座宫殿边上的“湖”应该是指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在诗中描写的生活环境中,有不少南宋临安的影子,如“翡翠城满珠”、“暗春雨藏帝王州”、“天高平净”等句子。自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杭州成为南宋政权的首都。上面这首诗可能证明了朱居住在南宋的都城临安,而不是北宋的杭州。如果说朱和魏夫人是忘年之交,两人相隔30年,朱出生在宗熙宁年间,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婆了。这显然与《夜宿青亭》诗作者的年龄不符。这段时间朱也有三首《园冶》的作品,描写了在园冶上遇到恋人的情形,他们之间在唱腔和击鼓上也没有猜度。可见是个年轻女孩。因此,上述“魏夫人”不应是的妻子,而应是另一位姓魏的夫人。况且,没有证据表明朱生活在北宋。

明代衡的《传略》说,朱是朱的外甥女。朱生于建炎四年(1130),卒于庆元六年(1200),故朱应为南宋中期人。但朱是江西婺源人,晚年迁居福建建阳考亭。朱说他是海宁人,钱塘人。他住在杭州永进门如意桥北的保康巷,是朱的出生地。总之,朱是江西人,朱是浙江人。虽然都姓朱,怎么会是人呢?朱在《惠安诗》中说:“本朝能写词的女子,只有和魏夫人。”说明熟悉浙中故事的朱不知道“朱”是谁,更不知道他的侄女是谁。这也说明朱的名气远在李清照之后,到南宋中期仍不多。也有学者指出,朱的一些作品明显受到李清照的影响。比如,她的《得家嫂书》吟诵;“添情无处,非干酒愁。”与李清照《忆凤台吹》中的名句“新到薄,非干酒,非悲变”如出一辙。

清代文学家王世贞说,他曾亲眼目睹朱写的《玄寂图记》。文末有题词“少定春二月三日,千唐一幽居士写朱家真书”。少定三年,公元1230年。如他所说,朱应该是南宋末年的人。也有学者指出朱的名句“宁拿香枝老去,不与秋风黄叶共舞”。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有一句诗,叫做“挂香不如北风吹”。是宋末元初人,朱也应该是宋末元初人。然而,现存最早的关于朱的文献是九年(1182)魏中公所作的《断肠集序》,其中明确指出诗集作者朱已经去世。因此,有学者指出,《玄寂图记》中的墨水滞留问题很可能是发现者在年代学上的失误造成的。“宁拿香枝老去”这句诗,其实是郑思肖在自己的诗里用过的。而《偶谈赤北》认为有“少定三年”或“少生三年”之误,两个称谓相差130余年,把朱拖回北宋,着实让人有些不解。

上述论点的时间跨度相差两三百年,经不起仔细推敲。现代研究者往往采用调和的方法,将这位女诗人的生卒年与南北宋之交联系起来。但南宋中期以下论逐渐获得大多数人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魏忠公的《断肠集序》作为最早的相关文献,应该包含了最可信的信息。它说:“比起去武林(即杭州),在旅馆里看到好东西的人,常常背朱的词...死了不能入土,如吊在青坟,诗被父母烧了。今天,有成百上千的人在传承它们...所以他们借助叹息写书,告慰自己在酒泉寂寞岸边芬芳的灵魂,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它的叙事开始和结束,它有自己的传记佐为,唐王的临安。古书大概不是云。”《王堂佐传》早已不存,但这篇序言清楚地告诉我们,朱死于九年。所谓“香魂”,应该是指她死的时候还年轻。她死后父母还健在,那些断肠诗都被烧了,也说明朱去世的时间不长。从断肠集来看,确实没有涉及中年生活的作品。

同时,从宋人给逝者写传记、编诗集的做法来看,一般离逝者的下辈子不会太远。从“朱词常被好事者吟诵”的角度,也说明此人去世时间不长,其悲天悯人的一生必有感人之处,以至于人们在交往中还记得她,把她的作品作为话题阅读。如果她已经死了很久,我怕人们会忘记她。另外,同里的文人都愿意为她立传,《王堂佐传》是魏忠公在《断肠集》的序言中写的,这也说明它播出的时间不长。另外,收集他的遗作也需要一段时间。估计是在朱死后三四年到十年之间写的,也就是说,朱死在大路八年(1172)到五年(1178)。

下一个问题是,朱死于几岁?明代考证,朱死时年仅二十二岁。但从人们收藏了她300多首诗,至今仍“百家不同”来看,如此年轻恐怕难以完成。她皈依佛教后,成了一名隐士。如果她才二十出头,恐怕不会是这样的心态。特别是她还写了一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关于田夫语言的苦辣气味的思考》:

太阳轮把火推到天上,那是六月中旬。

有干云红云,无雨。地面裂开,河流干涸,风吹过。

农民担心庄稼和谷子的死亡,没有临时的地方可以拯救田地。

日子很长,喉咙在燃烧,热血在努力。

播种耕耘就够了,秋天成熟还来得及。

云霓不忙,他讨厌不抬头向天哭泣。

寄语是名门轻佻,黑丝丝巾羽扇会是什么!

田中的青米半黄,知道怎么坐高堂吗?

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在三伏天和大热天用水车抗旱的深切同情,并对坐在教室里摇着扇子休闲的富家子弟万给予了不公正的指责。可想而知,一个贵族家庭,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认知,是绝对写不出如此深刻的诗句的。可以肯定的是,朱不可能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完成这首诗。有学者提出,朱可能在地球上度过了大约三十年。如果这么说合理的话,她应该是十三到十九年(1143 ~ 1149)出生在绍兴。

那么,这最后一个南宋中期的理论,能经得起岁月的推敲吗?应该需要更多确凿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