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月饼是哪个朝代的?
最早的月饼是哪个朝代的?最早的月饼是哪个朝代的?
月饼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并不时流传下来,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一种“太史饼”,以纪念中国月饼的“始祖”太史文忠。
据说起源于唐朝。《罗钟见闻录》曾记载:中秋节,新晋秀才在曲江设宴,唐僖宗送给秀才一块月饼。
北宋时,流行于宫廷,但也流传于民间。当时俗称“小饼”“月子团”。后来演变成圆形,象征着美好的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亲人朋友的深深思念。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俗称“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有酥有悦。”
“月饼”一词在南宋吴的《梁璐梦》一书中已有使用,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在明代《西湖游社》中有记载:“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取团圆之意”。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更多了,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宋朝的编剧很透彻,《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所见。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服蒙古人的残酷统治,起来反抗元朝。朱元璋欲联合抵抗力量,元朝官兵严密搜索,苦于消息无法传递。于是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策,命令王昭广做蛋糕,并把写有“八月十五日起义”字样的纸条藏在蛋糕里。然后分别发给各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在8月15日晚响应起义。因此,元朝被一举推翻。为了纪念这一成就,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尤其是在东北,有“八月十五大子被杀”的说法。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当时,别出心裁的面包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作为食品艺术图纸,使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在宫廷里,月饼也成了常见的食物。比如《明史》、《众神记》中记载,皇帝给大臣们送了十次月饼。
到了清代,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制作技艺也越来越高。阿清朝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酥脆月饼,馅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猪油,不甜不香、软不腻,非比寻常。”北京的月饼最早是前门知美斋做的。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京、津、苏、广、潮五大风味系列,在拜月中秋节前后和赏月期间,也出现了许多地方民俗。比如江南的“状元”:月饼切成三块,最大的放在下面,中间的放在上面作为状元,最小的放在上面作为“探花”。然后全家掷骰子,谁的数字最多谁就是冠军,吃大块是第二名,探花玩游戏取乐。
月饼的传奇故事
月饼的原型——竹篙湖饼
唐初,东突势力强大。唐朝建立后,突厥扶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作战。另一方面依靠自身力量壮大马庄,调兵遣将不断南侵,让边民苦不堪言。因此,唐高祖命令唐高祖将军李靖去探索突厥人定居的边界。李靖不负众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李靖凯旋而归,唐高祖设宴款待群臣,分享胜利的喜悦。8月15日是中秋节,明月当空。宴会上,任虎赠送胡兵祝贺捷。李渊看到圆圆的胡兵,抬头看了看天上圆圆的月亮,脱口而出“胡兵要请蛤蟆”。这意味着月亮的神应该被邀请到地球和每个人一起品尝美味的胡饼。然后李渊把胡饼分发给大臣们,君主和大臣们一起品尝朱杰胡饼,一起赏月。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此而来。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夕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拜月。当他在拜月时,人们总是给他一个小圆饼,这是月饼的雏形。
杨贵妃命名为“月饼”
在很早的时候,“月饼”的名称并不是“月饼”,而是有很多名称,比如“胡饼”,还有“小饼”、“月子团”、“宫饼”、“金饼”(宋代)、“月饼”(元代)。在唐朝,因为“朱杰胡兵”的故事,最流行的名字当然是“胡兵”。那么“胡兵”是怎么改名为“月饼”的呢?传说这和杨贵妃有关。
一年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园亭一起吃月饼赏月。李隆基故作优雅,认为“胡兵”这个词太俗气,不够优雅,想改名。想了想,想不出改什么名字。这时,杨贵妃抬头看了看天上的一轮明月,又看了看手里同样圆圆的胡饼,说:“改成‘月饼’怎么样?”听到这里,李隆基连连鼓掌,说:“嗯,这个名字不错,既贴切又优雅,以后就叫‘月饼’吧!”一种“月饼”由此而来。
其实这个传说只是传说,与历史不符。据史料记载,唐僖宗的李习安曾在中秋节给新进士送过糕点,但记载中并未提及“月饼”二字。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还不叫“月饼”。
月饼与朱元璋起义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元末明初。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奋起反抗元朝。其中,朱元璋组织的抵抗力量最强,而且遍布全国。但朝廷要派重兵把守各种堡垒,严密搜索路人,传递消息,难度很大。
眼看起义的日期临近,但仍有一些起义军没有接到起义的通知,朱元璋十分担心。这时,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命令部下去厨房做些糕点,在糕点里藏了一张写有“八月十五起义”字样的纸条,然后分别派人到各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在中秋之夜起义。中秋节那天,所有的叛军一起响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很快,朱元璋的起义军大获全胜。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极了,赶紧传令下去,每年中秋节,全体将士都要与民同乐,把当年开战时用来偷偷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时令饼送给大臣们。
从那时起,“月饼”的制作变得更加精细和多样,它已经成为一种很好的节日礼物。中秋节过后,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哪个朝代最早在秋天吃月饼?就像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中国的民间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视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明月当空,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赏饼赏月,无话不谈,享受天伦之乐。
周代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一种太史饼,以纪念中国月饼的始祖太史文忠。
京味糕点中有一种太师糕。据老面点师傅说介绍,这种糕点是商代纣王太师文仲发明的。斩周,派都尉文忠抵抗,文忠做了甜糕作为行军干粮。后来这种饼流传到民间,被称为太师饼。文忠因此被奉为糕点行业的创始人。
云南昆明还有一种风味小吃叫太师糕,配上一杯热茶,很有太师糕的风范。太师糕酥脆可口,咸中带甜,是文人墨客的必备佳品。
汉朝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和核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出现了一种填满核桃的圆饼,叫胡饼。
唐朝
一些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的起源应该是隋末唐军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济,唐军,带着圆月的想法,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饷发放给军队,成功解决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
唐太宗的书记载了8月15日中秋节。据说,当唐玄宗在月宫梦游并得到五彩缤纷的羽毛时,中秋节的习俗开始在民间流行。
据说中秋节流行的月饼来自胡饼。李靖将军征服匈奴后,于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唐高祖(唐太宗和)和他的大臣们分享胡人赠送的饼,从那以后,中秋节吃胡饼就成了一种习俗。他笑着对天上的明月说:“我们应该用胡饼邀请蟾蜍。”。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吃胡饼的习俗。
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赏月吃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明月,心潮澎湃。从此,月饼的名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虽然这种说法没有出处,但是唐代确实有八月十五吃饼的习俗的记载。
宋朝
胡饼在宋代皇室非常流行,被称为宫廷饼。传入民间后,俗称小饼月团。
网上说苏东坡有首诗《月饼》:
小饼就像嚼月亮,里面又脆又糯。静静品味它的味道,相思泪沾巾。
应该是谣言。
事实上,苏东坡有诗《留连州张作臧》说:
用豆子和猪编的,用金画的。小蛋糕就像嚼月亮,里面又脆又有肉。杭知合浦人,背东坡诗。还好真的是酒,为我而醉。苏东坡住合浦时(傅园三年七八月,即1100),吟诵合浦猪崽饼。诗中的灌溉是一种用灌木条编织的猪圈。笼子里装着以黑豆为眼睛的小猪饼,小猪饼上涂着各种颜色。有一种馅儿的糕点,也是宋朝皇帝有名的。当时还是北周将军的宋太祖·赵匡胤率领一支军队进攻南唐,在安徽寿县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不利的战争和过度劳累,赵匡胤没有考虑茶和米。是当地的一种带馅糕点救了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这种糕点被称为救星。但是这些好像和现在的月饼不太一样。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的《梦见》及卷二十《吃好,八月宫见海棠玉簪花》。从大年初一开始,就有卖月饼的。加入西瓜和莲藕互喂。西苑鹿藕。15日,家家户户献上月饼和水果,在月亮上烧香后,喝了不少,大部分到了晚上才结束。如果有剩余的月饼,仍然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年底会被家人使用,这就是所谓的“团圆饼”。
南宋作家很透彻,最早在《老武林》中提到了月饼的名字,叙述了南宋都城临安所见。
在那个时候,月饼只是像凌华蛋糕一样的蛋糕形状的食物,后来它们演变成圆形,这意味着团圆和美丽。
元朝
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奋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消息传递起来非常困难。后来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在中秋之夜迎击叛军的方案!那么多人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可能就这样留下来了。
明王朝
在明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变得更加普遍。
《帝都风光略》云:八月十五,祭月,果饼圆。《沈明邦万部杂记》载:寻常百姓家的家具是一种月饼,大小不一,称为月饼。
《议事录》云:八月,宫中赏月饼、海棠、玉簪花。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就有卖月饼的,从…到十五,家家户户都卖月饼和瓜。.....如果有剩余的月饼,应收集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清朝
《随园食单》中介绍的阿清王朝的袁枚:酥脆的月饼,馅料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猪油,不甜不香、软不腻,颇不一般。
慈禧总是喜欢吃月饼。但因为月饼类似月子病,慈禧是女人,认为有伤风化,于是改名为蔡玥饼。中秋节,慈禧年间,是个大日子,有三天。8月14日是迎月,8月16日是送月,这三天是中秋节。
按照慈禧定的三天来过中秋节,这是咸丰死后慈禧定的。至于慈禧自己,自然是比谁都高,于是慈禧给自己定了中秋节五天,从八月十三日到八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