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首次火箭之旅600字。

英雄的心

杨利伟坐在我的对面,在他成功飞行后,他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他像往常一样平静,就像在火箭发射中,他的心跳仍然是每分钟76次,没有一点紧张。资料显示,国外航天员在火箭发射瞬间达到每分钟140次还是正常的。他如此勇敢,如此冷静,让我肃然起敬。我问他:“你在发射场看过发射现场吗?数百吨燃料送火箭起飞,开弓前没有回头路。你想过这个吗?

风险之间?你知道今年国际航天界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吗?"

他坦诚地笑着说,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发射飞船和卫星。年初,他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高空坠毁,7名宇航员遇难。他说:“这些灾难只能提醒我们更仔细、更好地做我们的工作。”然后,他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一名前苏联宇航员的飞船在返航途中发生故障,飞船即将坠毁。宇航员拿出他怀里的金笔,用宇航服包好。他深情地盯着地面对妻子说:请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未来的丈夫...

对于这个神圣的使命,杨利伟告诉我,有时候不敢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挺痛苦的。他的身高是1.68米,体重一直保持在64公斤。他喜欢吃肉,但他不喜欢蔬菜,但他不能吃更多的肉。为了不让体重增长,他只能吃营养餐。晚饭不敢吃太多,含糖饮料也不敢喝。一学空间理论,半夜就要上12,只能大口喝下浓茶。唯一的例外是,发射那天早上,本来安排他吃点面。他说:“不行,我得吃点肉,不然会饿得没力气。”

生理极限的挑战

太空在作家笔下是神奇而美妙的,但对杨利伟来说,却要承受身体极限的挑战。他说火箭上升的感觉不是在地面模拟的。起飞两分钟后,开始有点不舒服。进入轨道后,舱内的小东西开始飘起来。杨利伟感觉自己的头低了下来。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太空错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要颠倒过来,无论如何都要克服困难。不一会儿,幻觉消失了。其实每小时只有20分钟左右,飞船可以和地面传输画面。杨利伟每次把自己固定在镜头前,都怕自己飘起来,拍不到他的身影地面都会焦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航天英雄总是被绑在座位上,保持一个姿势。虽然运动幅度越大,但太空晕动病的折磨也会越剧烈,导致头晕、恶心、无力、头痛、幻觉等。但为了给后人积累经验,杨利伟尝试了所有可能的动作,去体验身处太空的感觉。在21小时的飞行中,杨利伟只睡了半个小时。“在太空中的时间太短了。我想尽可能地体验操作,为后续任务提供技术支持,用我的相机拍出美丽的照片,用我的眼睛看到我们美丽的家园。”飞船绕地球高速飞行90分钟,昼夜交替。地球的边缘镶嵌着美丽的金边,灿烂的阳光反射在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上。舷窗外的大地一会儿披上蓝色的外衣,一会儿蒙上淡淡的云,一会儿又黑了。

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我问:“你在练习本上写了什么?电视上看不清楚。”杨利伟笑着说:“我只是想表达我的感受——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你的太空旅行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是什么?"

他说,我们回地面吧。宇宙飞船像火球一样迅速坠落。飞船一进入“黑障”,窗外就传来一阵强烈的压缩空气的呼啸声。宇宙飞船与大气层发生了巨大的摩擦,造成了巨大的撞击。飞船瞬间变成了一个大火球,舷窗外看到的仿佛是西游记太上老君燃烧的高炉。幸运的是,飞船还在室温下。飞船无法与地面接触,晃动很大。没有人指导怎么做。每一个动作都只能靠经验和感觉。在40多公里的“黑障”穿过后,飞船的速度已经下降到每秒200米左右,降落伞打开了...我走出舱门,说出了最想说的一句话:“我为我的祖国骄傲。”

背后的故事

杨利伟和他的妻子张玉梅来自辽宁绥中。杨利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杨是建国初期中文系毕业的,母亲魏桂兰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家里的书香让杨利伟从小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强烈的求知欲让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然,一些顽皮的冒险让他的父母捏了一把汗。后来,杨利伟考上了航校,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成了绥中县的小名人,被写进了县志。张玉梅对他也略有耳闻。

“那你们是怎么在一起的?”我问。于梅爽朗地笑了:“是我婆婆先跟我提起的。我姐姐和姐夫都在军用机场工作。我每天看着飞机起飞,伴随着轰鸣声长大。我从小就很崇拜解放军,也想当兵,但是眼睛不好,当兵前工作过。我和婆婆都是辽宁省绥中中学的老师。她主动向我提起这件事,告诉我杨利伟飞行员生涯的危险性。”

“所以,这是你婆婆的眼睛。”

“我自己又不是当兵的,能给当兵的当媳妇。”于梅爽快地说:“我们一见面,双方感觉都很好,通信的感情加深了。我们是1990年底结的婚。我比比利·魏小一岁,今年37岁。我的儿子,在我29岁时出生,被我取名为杨。”

发射任务前夕的国庆节,航天员放假三天。杨利伟的父母从辽宁绥中老家来到北京。放假后,部队政委挽留两位老人:“多呆几天,不管是不是李伟的首航,两位老人来一次都不容易。正好赶上发射,让他们去指挥大厅看发射。”

2003年6月5438+2月65438+4月的晚上7点,李伟从发射场打来电话,说今晚要早点睡。没有说他是否会进行他的首次飞行。事实上,当天下午,总部已经做出决定,杨利伟是第一位宇航员。他几次排名第一,他被授予宇航员的荣誉。

21小时离别

于梅看着大屏幕。一边站着蓄势待发的火箭,另一边是杨利伟,穿着宇航服坐在飞船里,眼神自信,勇气百倍。“我默默祝福他,心中充满了成功的信念。我们一家人都没有哭,”于梅回忆道。“倒计时开始:10,9,8,7,6...只见他庄严敬礼,周围响起了掌声。然后火箭点火起飞,我的心比火箭飞得还快!我知道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激动。我只想他顺利完成任务,早日平安归来。”

21小时的离别,既短暂又漫长。于梅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16凌晨,降落伞打开,指挥大厅里的航天员异口同声地大声尖叫。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把注意力转向了张玉梅。当杨利伟打开降落伞时,她笑了。她知道李薇会回来的。我问她:“杨利伟现在是航天英雄了。你怎么看?”

玉梅说:“在我眼里,他还是他,大家都关注他。我认为荣誉属于把他送上太空的祖国。宇航员远征太空代表的是国家,是654.38+0.3亿中国人。当然,我会继续支持他再次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