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要知道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我们先把他们分开解码:

李商隐:精神上过于孤独的人,在世俗中也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隐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诗气势磅礴,含蓄隽永,不能不引人注目。但李商隐也是个难缠的人。他把自己藏得那么深,就像一个编程大师。他想尽办法编了一个全套技能的程序,加上一个密码,把自己锁起来,把一切都遮住,与月亮同行,让人看不到他的真面目。

所谓诗言志,诗本来就是用来抒情的。就像谁说的:我们以歌自娱,忘了辛苦,所以在诗歌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作者的影子,如李白的“嗬,我怎能对高官厚禄卑躬屈膝,谁也不会因得到一张诚实的脸而痛苦”,杜甫的“少陵夜老咽下眼泪,我像一个春天的影子偷下蜿蜒的河流”, 还有孟郊的“春风以马蹄疾为荣,长安花一日尽”,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情感倾向。 但是,李商隐太深了。他的诗里没有自己。他不是为了抒发抱负而写作,而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他是一个细心清醒的人,看透了别人的心思,所以他写出来,但是他是干净的,没有参与其中;又因为他写的是别人,落笔就成了描写。作为描写,他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他的很多诗都成了无题诗。这些无题诗大多是写艳遇的,但不是元稹写的那种艳情,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空泛、模糊,看似若无,道无情却有情,这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也很可能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他生活在晚唐,安史之乱后半个多世纪。经过八年的混乱,唐朝筋疲力尽,元气大伤。她再也没有翻身。在她苟延残喘的岁月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优雅和豪爽。政治上,皇帝成了傀儡,统治被那些不华丽的人控制。为了保护自己,人们都含蓄而隐忍地收敛起来。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的夹缝中,被卷入了党争的漩涡。他和牛当、李当有些关系,但是他入不敷出。他天生精神压抑,所以他的诗从一开始就好像从来没有一个中年人的样子,显得孤独而深不可测。

在他的专辑中,第一本叫《锦瑟》,应该是他的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它隐而不露,晦涩难懂,也许从来没有人真正理解过,但它的意境很奇特,很耐咀嚼:人鱼把珍珠般的泪珠滴下一轮月亮——绿色的大海,蓝色的田野对着太阳呼吸着它们的玉石,这充满文字的十四个字,更像一本天书,但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少年时读过,现在惊呆了。只有它的最后两句话:还有一个本该天长地久的瞬间,不知不觉就来了又走了,现在终于明白:还是和情话有关,人到中年无聊,就回忆恋爱经历,聊天消磨时间。

人到中年以后,命运的奥秘已经被揭开,人生基本上可以看到尽头。活着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很多人会给自己留一些希望,即使再努力,也有一种活下去的勇气。比如李白的《游仙期太清遇》和他的《离愁别绪》就是傅此时说的《安得》,再看一遍是那么的虚无缥缈。为了对抗平凡的生活,他们想尽办法把自己的文字高调起来,让自己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李商隐的世界是灰色的,压抑的,狭隘的,完全没有希望。

他寂寞无聊,写诗自娱,却把这种境界传播给别人:你的金灯死在哪里,石榴花能呢喃多远,这就是宁静。,看完这句话,孤独如泉涌般涌出,却又戛然而止,并不肆意。毕竟人到中年,不会再有青春时的敌意,情绪会滋生,会高调,会冒险,再也见不到了。

林黛玉:

没读过《红楼梦》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林黛玉体弱多病,行事如弱柳,满腹心事,易得小难伺候。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还要犯错,这样才能传播真相。有这样观点的人当然不知道,林黛玉也写过这样一首诗:彭敢受其年龄影响,喝了一口楚帐似的宝剑;一个女人的丈夫不能被杨公俘虏,他是那种外表瘦而内心热的人。虽然执着,但想活就死,不会拖泥带水。

像林妹妹这样一个有热情有决心的人,只会对“人鱼泪洒月绿海,蓝田对日吐玉”这样的句子哑口无言,而绝不会喜欢“春蚕到死,夜烛泪干”这样的结尾,更不会喜欢“曾经一位屏后贵夫人,宠爱过一个穷小子,曾经一位仙女女王,为了一个王子的安逸,送来了一张结婚垫,然后就消失了”这样的贬义词。虽然她也流过泪,也让她发过脾气,但那也只是在她被戳破之前就足够了。一旦情况明朗,她冰冷的外表立刻被温暖的感觉所取代。她是个坦率的人,一眼就能看穿,不像李商隐那样历经沧桑对生活不抱希望,故作高深。

不能说李商隐一点希望都没有留下。总的来说,他也说过:你问归期,秋池夜雨涨,何必剪西窗烛,但你说到夜雨,虽仍隐晦,却仍隐含着些许情调,是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亮色。还有一首著名的歌曲“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室之西,桂堂之东,虽然我的身体没有鲜艳的凤凰的翅膀,但我感觉到神圣的独角兽的和谐的心跳,穿过春酒,当它温暖了我,我提示你如何打赌,曹操射蜡烛,灯是红色的,直到一个鼓,唉,叫我的职责,平台变成一个帐篷”。虽然还是有掩饰不住的失望,但这分明是一种自嘲,其实是在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