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荟是我国古代的什么人?

《论语》记载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恨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国语》记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巷伯》记载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纯正蒙求》记载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编辑本段坐怀不乱

柳下应该是一个地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残存的城墙始建于东汉时期,东汉建的一个叫梁父城,当时这个地域在春秋时属于鲁国的辖地,柳下惠这个封地也在梁父城这个范围之内。柳下惠他实际上不姓柳,他姓展名禽,叫展禽,柳下是他的封邑,柳下惠因地名而得名。 两千七百年来,许多人都对这个坐怀不乱的故事抱有怀疑态度,这些长满杂草的残垣段壁旁是否真的发生过这样美丽的传说吗?而柳下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这是西柳村树立的一座柳下惠石刻像,春秋战国时这里被称作柳下。柳下如同古代时期的垓下一样是一种地名,柳是中心词,下是语气词。由于西柳村与柳下惠封地的大体位置一致,因此这里关于柳下惠的传说也是最多的。 也是老人家传下来这种风气,我们这里对柳下惠特别崇拜,特别是我们这个村里的人。村里的人崇拜到什么程度呢?人们邻里之间打仗斗殴的基本上没有,都保持邻里和邻里之间的和气。 在西柳村,至今村民还保持这样的风俗,在每年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做炒面,吃炒面,这样的风俗当然也与柳下惠有关系。按照村民的说法,阴历六月六是柳下惠的母亲的生日,而六月六前后能够收获回家的就只有地里的麦子,村民们就想只有送一点麦子给柳下惠的母亲做寿,这一行动感动了柳下惠,柳下惠哭着对乡亲说,今天来的人一个也不能走,你们拿了麦子来我也用麦子炒一些炒面,一起吃拌炒面来给我的老母亲做寿。 为什么叫六月六的炒面正事正办呢?柳下惠母亲的生日这是一个正事,乡邻都来给他做生日的时候,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拿了炒面来给她做寿。它这个拌就是搅拌的拌,可是有一点六月六的炒面正事正办,就是一个谐音,正事就是柳下惠母亲的生日,拌就是搅拌。 做炒面能够引出“正事正办”的民间谚语,可见柳下惠为官做人的方式在家乡人心中自然是有一杆秤。即便如此,“坐怀不乱”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发生过。因为,这样的传说太过于完美了。 其实这个故事从产生到流传过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一直是半信半疑,在那个特定环境下柳下惠夜宿国门,在这个地方住宿,一个女子跑来投宿完全还有可能有其它的方式进行救助,比如说用被子或到其它地方借个火取暖。他为什么非得用这一个方式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当时我认为只有他两个,可是这件事他们两个都不说,那谁说出来的? 这件事确实有很多个疑点,究竟这些说法有没有历史根据呢?如果故事是假的,人们为何会将它与柳下惠捆绑在一起呢?毛铸伦先生来泰安已经第三次了,这一次他终于见到了守墓人石仁勤。籍贯在四川的毛铸伦为何要三次来祭拜和圣墓呢?这些碑文上会有答案吗? 同期声:这也是真正的历史写照,泰安县知县毛蜀云老父台德政碑。 原来修碑的毛知县就是毛铸伦的曾祖父毛蜀云,这就是毛铸伦来这里的真正原因。那么一个清朝知县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力气修和圣墓呢? 如果我们比照一下,毛蜀云所在的历史背景和他个人的心计,和两千年前的柳下惠,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处在一个乱世,是动荡的社会。毛蜀云在清朝末期那时候正是一个列强入侵,社会黑暗,清廷腐败,在这么一个政治背景下,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政者的重视,他的主张也得不到推行。 看来毛知县还是一个相当有心机的人,他希望他这一个举动能够为新泰的一方百姓带来一种新的思潮,也就是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通过一百年前毛知县修和圣墓这件事情,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在两千七百年前,柳下惠在鲁国无论在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应该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石仁勤一家在这里守墓已经经历了三代人,他说从爷爷开始守墓就是看中了和圣柳下惠的高尚品德。像石仁勤这样的村民也都能说出来和圣就是一个在古代求和平、求和谐的人。那么生活在两千七百年前的柳下惠他的行为准则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而和谐的思想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公元前770到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柳下惠与孔子同是这个时代的鲁国人,而柳下惠是早于孔子一百多年的思想家,同诸多列强相比较鲁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鲁国有个宝贝,叫作岑鼎。这只岑鼎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上精美的花纹,让人有种震慑心魄的感觉,鲁国把它看作镇国之宝。一年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国较弱无法对抗齐国的攻击,齐国就借机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鲁国的国君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鲁国想让柳下惠去献假鼎,因为齐王知道柳下惠非常诚实,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 同期声:马培林(新泰博物馆原馆长) 可是柳下惠就说了,人和人交往最主要是信誉,国与国交往信誉更加重要。我一生都把信誉当做唯一的最重要的珍宝,你现在让我说假话来保住你这个珍宝,你是用毁掉我的珍宝来保住你的珍宝,这个事绝对不能干,并且柳下惠就劝鲁西公,如果用这个假鼎送过去一旦被识破后果很严重。 那只假鼎用肉眼看上去也是一个巧夺天工的精品,齐国王确实也没见过真的岑鼎。当时鲁西公又是反复恳求柳下惠,希望他在国家危机时说一次假话,但是,柳下惠还是对鲁国国王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要把岑鼎送给齐国这就是一种承诺,是不能够轻易改变的。鲁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了,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 柳下惠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无论何种情况下做人的根本就是诚实信用,而做人的信誉是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后来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柳下惠的墓地成为一方百姓祈求平安的宝地;尤其是宋元明清几代,每逢天旱求雨,村民百姓便会选择和圣墓地来举办求雨仪式。他们认为和圣的和与河水的河谐音相同,和圣就可以管住河神,因此每逢天旱村中必会在和圣墓前搭台唱戏,目的是请柳下惠回家看戏,柳下惠一到求雨必将灵验。 每到旱季这种在柳下惠墓地前来求雨的行为,却没能一直延续至今,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再靠天吃饭的时代。 两千多年前,最终统一了六国的秦始皇也在击败了齐鲁大军后来到过西柳村,然而在这块孤零零的墓地周边却没有出现过一个凶猛的秦军将士,是他们没有发现和圣墓还是另有原因呢? 同期声:马培林(新泰博物馆原馆长) 秦始皇听说柳下惠的墓就在这个地方,就马上下了一道死命令,对柳下惠墓要严格进行保护。在战国策上记载了有敢去柳下惠墓五十步而樵采者杀无赦,秦国在攻打灭六国攻打各个国家的时候,一路上可以说是非常严酷的残暴的,用这样的手段进行侵占,可是到了柳下惠墓前却一反常态,变成了另一种情况。 按照这样的传说,秦始皇和他的将士们没有在和圣墓前出现,究竟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对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抱有一种崇敬的心情,还是害怕和圣墓的灵气会阻碍秦国大军胜利的步伐,这一切后人只能去猜测始皇当年的真实想法。柳下惠在早于秦始皇4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位列国皆知毕生推崇德礼的思想家。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秦始皇这位胸怀伟略的君主心中和圣也是很有地位的。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也似乎告诉人们这里的焦点是体现柳下惠的品德而不是行为。新泰剪纸艺人田晓明创作的坐怀不乱剪纸画,用另外一种视角展示出坐怀不乱的全新解释。 同期声:(田晓明 民间剪纸艺术家) 下着很大的雨他要回避一下,到寺庙里正好碰到一个女的,女的裸露着身躯,半裸露在那里拧衣服,他看见了马上就回避,然后就躲到了槐树下。 柳下惠两次回避,一次是跑到庙中去避雨,当看到已经有一个女子在其中,并且赤裸着上身正在用力拧着被雨淋湿的衣服,柳下惠马上第二次回避,跑出小庙,到一棵槐树下躲雨,这个版本就变成柳下惠坐在槐树下心中不慌乱。故事中的怀变成槐树的槐,它让柳下惠和女子不发生身体上的接触,用这种回避问题的方式体现了和圣的品质 在我们继续寻访的过程中就有专家指出这个故事本身就像是后人杜撰的,最为突出的疑点就是避雨的小庙,因为在两千七百年前,还没有真正的庙宇存在。在泰安我们见到一位专注柳下惠研究的柳氏后人柳明瑞,他给我们展示了历史上描述柳下惠坐怀不乱这个事件的各类史料,而众多史料都是源自《孔子家语———好生》对那段离奇故事的描述。 由于孔子和柳下惠生活的年代相距很近,孔子家语中专门提到柳下惠在城门下用身体救助女子而国人却可以相信他不是淫乱,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这个故事的可信度。 同期声:(马东盈 柳下惠研究院秘书长) 孔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非常熟悉,他对柳下惠这种行为的评价,应该说不一定有非常准确的依据。在孔子时代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事情是为人所熟知的,且为孔子所肯定的,这是毫无疑问的。[2] 公元前720年,中国中原地带处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一个叫柳下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山东新泰西柳村,诞生了一个男婴,起名叫展禽。由于这个男孩后来官至鲁国士大夫,并且他的封地名叫柳下,后人开始称他柳下惠。在弱小的鲁国为官的柳下惠一生没有说过一句假话,他一生致力于用道德和礼仪来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在200年后被孟子称为和圣。那么传说中坐怀不乱这个男女之间的极端事件不论真假,让它发生在柳下惠这个当时的圣人身上自然就很容易让世人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