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里的战斗螺丝:在航母上造陀螺有多难?

陀螺里的战斗螺丝:在航母上造陀螺有多难?

说到陀螺仪,估计很多人都不陌生,从小时候长辈用刀斧打磨的手工陀螺仪,到后来流水线上各种材质的陀螺仪,再到现在闪闪发光的大小不同用途各异的陀螺仪。

不过说到航母上的陀螺,估计没几个人知道。平日里小孩子玩,老人健身的陀螺仪不同的是航母上装有激光陀螺仪,也正是因为有了激光陀螺仪,航母才实现了指着哪里玩的愿望。

所以航母上的激光陀螺其实就像航母的眼睛。但这种技术的难度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无法企及的。

在中国掌握激光陀螺技术之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拥有这项技术,但中国真正的激光陀螺技术,实际上用了43年才真正研制成功。

美国在1960年正式开始研制激光陀螺,霍尼韦尔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不久该技术被军方用于战斗机和导弹上测试。

80年代后,这项技术开始在美国陆海空三军广泛应用,苏联和法国看到这项技术的强大功能后,也开始加入激光陀螺仪的研发。为了保持技术优势,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激光陀螺技术的国家都选择了禁止出售这项技术。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涉足激光陀螺领域的相关研究。但当时国内相关产业水平较低,国外对这一技术采取了严格的封锁。

结果很多开始热情的科研单位最后都偃旗息鼓了。当时钱学森还大力提倡建立激光研究室,推荐了一个叫高伯龙的研究员,他带领他的团队在1978取得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的突破。

1984年提出了环形激光器的初步设想。到1993,实现了新的工程样机,终于诞生了我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的工程样机。当时只有美国、法国和苏联拥有自主研发激光陀螺仪的相关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掌握这项技术的三个国家中,只有双频激光陀螺在使用,而高伯龙院士领导的团队已经研制出了四频激光陀螺。

因此,在激光陀螺方面,中国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高博龙团队研发的激光陀螺也成功应用于东风、红旗等尖端导弹。而这些武器装备就是我国防力量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