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艺术特色
高生活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他的革新思想也贯穿在他的绘画中。他不仅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而且还从事东西方绘画的研究,开阔了眼界,在艺术上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高既擅长写意,又擅长工笔。在景观中,人、羽毛、花朵甚至昆虫和动物,无所不能。他大胆结合传统绘画的各种技法,借鉴日本绘画和西方绘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大胆设色等表现手法,注重写生,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新风格。
高的山水气势磅礴,其笔法与、夏圭相近。他横裁竖裁,干笔飞白,可见他在一休的实力。日出日落,阴沉沉的风雨,薄雾缭绕,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南方的山川之美。作品多以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有时无骨。除了树和石头上的一些线条,天、水、云都是用墨汁渲染的,墨汁在波浪中翻滚,笔在收缩的云雾中,忽远忽近,诗意盎然。绘画很少用国画线条,而是用色彩和水墨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
他的工笔人物和花鸟表现不拘一格。水墨花鸟,如徐渭般纵情。此外,石柯、梁凯“减笔”画人物,笔画少,形象生动。
1914年,高氏兄弟在广州创办《真理画报》,阐述艺术理论,推出创新作品,倡导新国画,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举办画展。这时,高的“中西兼收并蓄”的艺术思想应运而生。
1920后,高淡出政坛,专心作画。孙中山病逝后,公开表示绝不做官。"他认为他应该全力推动另一场革命,即艺术革命."张对说道。
张介绍,高退出政坛,与弟弟在高帝街租下一楼,取名“怀楼”,后迁居路。黄兴根据诸葛亮“春眠草堂,窗外日暮”的诗句,将高命名为“春眠草堂”,并题写条幅作为礼物。“春眠画院”由此得名。
1923年,高购买了街87号,春眠画院就固定在这里。张介绍,这处房产原属环翠寺,后为亦庄(俗称“棺材村”)。在1930,高低价买入。“高是个勇敢的人,不怕鬼神。他觉得这个房子就在城墙外面,比较安静,适合做画院。后来,他把全家都搬到了这里。”
在《春眠草堂》中,高实践了自己的艺术主张:“绘画要代表时代,要随着时代发展。”他还试图向世界推广中国艺术,因此他去南亚和其他地方收集想法和举办展览。在印度,高得到了泰戈尔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