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争出名了。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魏县当知县,留下鲍晓在家由妻子和弟弟莫争照顾。郑板桥担心他的儿子会被宠坏,所以他在山东,在家里想着他的儿子。因此,他复制了许多诗歌和歌谣,寄回家给鲍晓阅读。比如“1981年9月,穷人和穷人受苦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把脚放在那里睡觉,蚊子和跳蚤就出来了。”鲍晓在母亲的指导下背诵诗歌,从而理解了许多人生哲理。
郑板桥深刻理解“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就像杀死一个孩子”的道理。当他听说鲍晓经常吹嘘:“我爸在外面是大官!”有时他会欺负仆人的孩子,所以他立即写信给他的弟弟莫争说:“我直到52岁才生了儿子。我怎么能不爱呢?“然而,爱必须以自己的方式。”一定有爱你儿子的方法。“随波逐流”是真爱,不“随波逐流”是溺爱,溺爱不是真爱。因此,他要求他的弟弟和他的家人严格管教鲍晓,并注意“长而厚的感情,驱使他的残忍”
弟弟和他的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教育孩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于是他们给郑板桥写了一封信,讲述了孩子的进步,说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有出息的人,可以像你一样成为神仙。郑板桥看完这封信,马上回信说:“我们这些人,手里拿着一把书,想做学问,想做官,怎么抢钱,盖大房子,多买土地。如果开始了,就会走错路,越走越糟。总是没有好结果。”他还说:“学而优则仕,为官是小事。第一,要懂事,做个好人。”这里说的好人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是对社会有益的人。
鲍晓六岁后,郑板桥带着他。他亲自教他的儿子读书,每天要求背诵某些诗歌,经常告诉鲍晓吃饭和穿衣的危害,并让他尽可能多地参加家务劳动。由于他父亲的榜样,鲍晓进步很快。当时威县的饥荒非常严重。郑板桥一直很穷,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一天,鲍晓向妈妈哭诉他饿了。她妈妈把一个玉米面馒头放在鲍晓手里,说:“你爸爸中午存的。拿着,赶紧吃!”鲍晓走到门口,高兴地吃着窝头。这时,鲍晓发现一个饥饿的小女孩站在他旁边看着他吃玉米面包,他立即把手中的玉米面包分成两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他对鲍晓说:“孩子,你做得对。爸爸真的很喜欢你!”
郑板桥非常重视儿童的自立教育。临死前,他让儿子自己做几个馒头,带到床上。当鲍晓把馒头拿到床上时,他安心地点点头,闭上眼睛,死去了。临死前对儿子的遗言是:“汗流浃背,吃自己的饭,做自己的事,靠天、靠人、靠祖宗,不做英雄。”
郑板桥临终教导儿子的做法,确实是为了后代的长远利益,人们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其把更多的钱留给子孙,不如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真材实料、有独立谋生手段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