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在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有个父母双亡的少年,他家里非常穷,也没有人给他起名字。人们只知道他姓麻,于是都叫他小麻子。小麻子聪明勤劳,他的好胜心极强。
有一天,在长安城的大街上,一位出征的将军得胜回朝时,将军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前行,很是得意。
人们在街道两旁观看,全都露出羡慕的眼神。小麻子也在其中,他望着八面威风的大将军,转过身对同伴们说:“我以后也要做个大将军,好好威风一下!”
同伴们听完,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纷纷讥讽他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家是什么样的人物,凭你一个连饭也吃不上的穷小子,还想跟人家比?真是太不自量力了!”
小麻子听后,一言不发,默默地走开了。从那一天起,他起早摸黑地练起武来。同伴们见他当真想当将军,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麻将”。后来人们叫顺口了,“小麻子”的外号反而给忘了。
不过没多久,麻将就无法练武了,因为他光练武不干活,他连饭都没得吃了。小麻子没办法,因为他饿得没气力耍弄枪棒了,只得先干活挣钱换饭吃。好在他有一手搓麻绳的独门手艺,他的麻绳搓得又快又好,因此请他干活的人很多。
人们一见到麻将便纷纷喊他道:“喂!麻将,今天到我家搓麻绳。”“麻将,明天到我家去搓麻绳。”就这样,麻将今天给东家搓麻绳,明天又给西家搓麻绳。
因为麻将整天搓麻绳,再没什么空闲时间了,他便干脆放弃了练武。麻将到街市上做起了贩卖麻绳的生意,他心中却暗暗发誓:“做不成将军至少也要做个大富翁!”
以后,麻将身上就常常备着一条条长短不等的细麻绳,他赚了一个铜子儿就用细麻绳把铜子儿串起来。麻将每日口里念叨着:“一铜,两铜,三铜……”
等麻将攒够9个铜子儿后,他就用细麻绳挽作一圈,然后他将那条挂着铜子儿的麻绳挂在腰间称为“一条”。当麻将又攒了9条挂着铜子儿的麻绳后,就合在一起称之为“一万”。
麻将还备了4只白板箱子,打算攒满“九万”后,就将那些铜子儿全部装进4个箱子里,然后他就可以带着钱回家养老了。
麻将历经千辛万苦,走遍了岭北江南,他总算攒满了4大箱子的铜子儿。这时,麻将的好友们就劝他说:“你历经了那么多个春夏秋冬,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你这些年为了赚钱,走遍东南西北,饱受了风霜雨雪之苦。现在就不要一心再想发财,也该保重身体,回家享享清福了。”
麻将听了,觉得有理,就决定打道回府了。于是麻将带着钱回到家乡,他用那些钱盖房娶妻,开始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了。没过两年,妻子就给麻将生了个儿子,麻将给儿子起名叫作“红中”。
由于人们羡慕麻将的晚年生活,又佩服他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为了纪念麻将,也为了激励自己,他们便把麻将一生的经历都刻在了小木板上。
人们在小木板上刻了“筒子”、“万子”、“条子”、“东南西北”、“发财”、“白板”、“红中”,又用麻将的名字为其命名为“麻将牌”,并且“麻将牌”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后来人们又加上了各种花牌,整副牌***计144张。人们还用四方桌确定东西南北4个方位,然后4个人围坐一团,根据一个季节***有13个星期,所以每人都有13张牌。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个关于麻将的趣话。其实麻将起源于我国,它原来只属于皇家和王公贵族们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以前,只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才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的。
在麻将界,普遍都认为麻将牌的雏形是明末盛行的马吊牌和纸牌,并通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这才形成后来的麻将牌。但是马吊牌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和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流行的围棋、象棋、麻将牌等博弈游戏,都是在古代博戏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到底开始于什么时候,其准确的年代我们已经很难说清。但是根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商朝以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6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后来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博戏的玩法是:两人相对坐着,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人们把长方形的黑白各6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两条鱼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骰子,人们根据掷骰子的大小,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
当棋子到达终点,人们便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若棋子成为骁棋,便可入水“牵鱼”获得一筹。最后获得6筹的人就是胜者,没有成为“骁”的棋子,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散”棋就不可以。
在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了骰子,开始独立起来并向象棋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游戏。
而博戏中的骰子则变为5个木制的骰子,这种玩法也独立成为一种新的博戏用具,称为“樗蒲”。樗蒲以掷点分胜负。
相传三国时期大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植所造的骰子是用玉制成的,后来又改用骨头制作,将5个骰子改为两个,又规定骰子必须是立方体,骰子的6个面刻上点数,点数从1至6。所以当时人们又称骰子叫作“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时,骰子也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6个骰子。
据传,唐明皇与杨贵妃曾经掷骰子当作娱乐。那时唐明皇掷骰子的战况不佳,他只有让6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点数“四”才能转败为胜。
于是唐明皇一面举着骰子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重四!。”结果当骰子停定后,正好是两个4点。唐明皇极为高兴,便命令高力士将骰子上的4点和对面的一点都涂为红色,从此以后,骰子的1点和4点就是红色了,而其余四面却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6个骰子做成的游戏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游戏用具便是宋徽宗宣和年间所产生的骨牌。
骨牌是用象牙或象骨制成的,人们将骰子的立方体变成长方体,将骰子的六面镂点改成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点数为12点,最小为两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总***32张。
唐代中期,早“骰子格”出现后,又有一种叫作“叶子戏”的游戏出现。
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古人都传“叶子戏”是妇人用叶子青做成的。
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是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人们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个观点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叶子戏”是一种盛行于我国唐朝的树叶形纸牌游戏。其实“叶子戏”就是纸片,它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在唐代时,又有一种被称作“游祥和”的纸牌游戏,大致跟“叶子戏”大同小异,也被人们认为是麻将的鼻祖。它流传于我国民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因为玩的人聚在农村一隅而鲜为人知。
“游祥和”的牌上只有点数,点有红黑两种颜色,每副52张,4个人一组,一人坐庄,各自出牌。但是“游祥和”的打法又与后来的麻将牌很不一样,它的玩法颇为复杂。
“游祥和”这种纸牌大概是唐朝初期才出现在我国民间的,后来它随着黄河流域的达官贵人一起迁移到荆楚吴越等地的,而它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种“游祥和”纸牌游戏是利用点数不同组合,使博技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玩法更加多样化。据初步考证,它有可能是现代麻将的雏形。
因为“游祥和”纸牌游戏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设计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演绎,同时又为麻将牌的排列和组合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