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魏的起源与发展
起初,风筝只是宫廷贵族的玩具。宋元以后,风筝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天津风筝由原产于中国的竹、丝、纸、矿物颜料等天然材料制成,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在清代杨柳青年画《十大美鸢放风筝》中可以看到,当时天津已经有了弦灯、弓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
清末民初,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天津卖的风筝画工普遍比较粗糙,骨架都是用纸麻花绑起来的,不能拆卸折叠,存放起来很不方便。喜欢风筝的文人借助清末天津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达,创新了民间风筝的工艺。
以朱为代表的一批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这样风筝看起来很漂亮。第二个改进是用羽毛管把风筝的主体、翅膀和头部连接起来,这样在不飞的时候就可以拆下来存放。第三个改进是风筝的头部都扣上了模具,很有立体感。
天津的风筝种类很多,但以软翅为主。软翼风筝只是沿着翅膀用骨架支撑,下面是软布或丝绸等材料,适合制作鸟或昆虫,如鹰、蝴蝶、燕子、鹤、凤凰、蜻蜓等。许多柔软的小翅膀也可以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风筝。比如许多蝴蝶围着花形成“百花齐放”,许多鸟儿围着凤凰形成“百乌朝凤”。
民国时期,魏元泰是天津风筝最杰出的代表。魏元泰出生于1872。因为家境贫寒,他年纪轻轻就辍学了。十六岁时,他在扎菜铺当学徒,学会了单手系风筝的好手艺。学徒期满后,他的父亲为他开了一家彩色商店,名叫“吉炜昌翟青彩色商店”,从那时起,他一直在制作风筝。
魏元泰借鉴前人,不断创新,在传统风筝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变、绘声绘色、飞行流畅、特技精湛、便于携带等五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风筝技艺在天津可谓独树一帜,“风筝魏”的称号也开始在巷子里小有名气。魏元泰还有一项绝活没有流传下来,外面很少有人知道。
在风筝魏的创新中,还有一项绝活叫蒲张力。就是用蒲草做弓弦,放在风筝上发出声音。这个绝活只有他会,也没有流传下来。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工商部选中,送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奖牌,为国争光。这也是中国风筝艺术家第一次将中国的风筝放上世界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