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档案为何消失?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方”是什么意思?

郑和下西洋档案为何消失?直到1433,郑和在第七次远洋航行中去世。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远洋航行,不仅开阔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也大大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郑和在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除了他的个人记述外,这次航行还留下了大量的档案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在明朝档案馆的档案中被洗劫了几十年,至今仍下落不明。近百年来,郑和下西洋档案的去向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鉴于郑和下西洋档案的丢失,一直有刘大侠私自烧毁档案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对此事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少专家学者给出了异议,认为严从简书中所述之事很可能有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也不太可能是刘大侠烧掉的。原因之一是《大明法》明确规定,损毁档案者将受到严惩。如果刘大侠真的烧了档案,他就不安全,甚至升职,这是违背法律的。

第二个因素取决于,为了阻止皇帝攻打安南,刘大侠擅自把攻打安南的档案藏了起来。皇帝没有看到档案就放弃了攻击安南的想法。刘大侠偷袭安南和刘大侠火烧郑和下西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真的好像是同一个人干的。但在刘大侠的墓志铭中,只记载了刘大侠藏匿安南物资的事实,而郑和的物资却被烧毁,这就有点奇怪了。

郑和下西洋档案的最终走向至今尚无定论。档案一直存放在明朝的档案馆里,一般人基本看不到,更别说藏起来或者烧掉了。所以,刘大侠把郑和档案烧给西方的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

众所周知,古代的档案存储并不像今天这样可怕。《明故宫史》中记载,明代档案管理方式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大量档案因虫、鼠、霉甚至火灾事故而损毁,损失严重。其中极有可能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档案。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数量众多,极其重要,普通人自然不敢轻易下手藏匿或销毁,但位高权重的皇帝也不是普通人。郑和下西洋虽然传播了国威,开阔了眼界,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但这是后人的立场。当时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是高估了。

郑和下西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根本没有让老百姓受益,甚至增加了老百姓的压力。所以,当时大多数人对远洋航行是抵触的。在这样的压力下,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的声望和权力,极有可能暗中烧档。

但这些只是猜测。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直接证据证明这一观点。有兴趣的可以深入分析一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历史的真相一直隐藏在层层神秘和迷雾之下,往往真假难辨,但这或许正是人类历史的无穷魅力。

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方”是什么意思?郑和下西洋意味着婆罗洲西进。婆罗洲现在是加里曼丹岛,加里曼丹岛位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周围。明朝时期,西方泛指今天文莱、马来西亚以西的东南亚各国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郑和下西洋和西洋镜里的西方就是这个意思。

郑和船队曾经航行到东海、南海和泰国湾,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和孟加拉湾,绕过所有南印度到达阿拉伯海和波斯湾,从亚丁湾进入红海。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航行到东非马达加斯加以北更远的水域,到达沿海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岛屿。

包括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暹罗;印度的古里和邦格拉;阿拉伯半岛的阿丹、田放、佐法尔和胡鲁穆斯;东非的穆古杜树和莫桑比克的贝拉港。

郑和的战船七次下西洋,有六次是永乐年间(1402至1424)逐渐下西洋,最后一次第七次是宣德年间(1425至1435)逐渐下西洋。

前三次航行到达了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第四次航行远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终,船队航行到了东非的阿拉伯和肯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