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为什么要改成寺庙?

雍和宫原是雍正帝胤禛登基前的故居。康熙皇帝很多,有的封太子,有的封郡王,有的只是贝勒。根据他们的头衔,个人居住的豪宅规格也不一样。胤禛原名贝勒。据史料记载,当时他住的是太子级别的府邸,不符合祖制,所以他的父亲康熙皇帝把明朝宦官居住的官邸(清朝入京后为内务部官邸)送给了他。胤禛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了一下,搬进了大宅,并把它命名为“贝勒府”。后来,胤禛被封为“和谐亲王”,“贝勒府”升级为“和谐宫”,也就是原来的永和宫。

康熙死后,胤禛继位,改国号为雍正。雍正帝随即入宫,将自己居住了30多年的“秦永王府”改建成自己的宫殿,并命名为“雍和宫”。也正是从这一刻起,这座宅邸正式命名为“雍和宫”。雍正做皇帝十三年后死于圆明园,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为乾隆皇帝。乾隆改变清朝旧制度,把父亲子贡放在雍和宫。后来,雍正的灵柩被移至西陵,但尤勇堂常年供奉雍正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电影院时期”的雍和宫。由于雍正生前酷爱佛教,自号“圆明居士”,所以在雍和宫真正改为藏传佛教寺院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宫内大部分大殿都成了黄教藏传佛教高僧念经的地方。由于雍正自贡已停驻,不再适合作为宫殿,于是在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