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辟邪的三大民间宝物是什么?
马未都,山东荣成人,出生于北京。著名收藏家,关府博物馆创始人,现任馆长。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吃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这个名称的由来是15600年前。“段”字的意思是开始,比如谐音“武”就相当于中间。端午节在五月的第五天。这是一个屏风插页,上面是景泰蓝,图案中间的人物是钟馗。屏风镶嵌是从最古老的家具屏风演变而来的。最早的屏幕是落地式的,因为它们过去是坐在地板上的。后来屏风的造型被分离出来,有落地大屏风,有折叠屏风,有放在炕上的炕屏,有放在桌子上的桌屏。这个藏品是清初的一个台屏。最初是为了给砚台挡风,后来逐渐演变成桌上的一道风景。钟馗的形象在唐代就开始出现,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为钟馗画像的第一人是唐玄宗时期的画家吴道子,被后人称为“画圣”。相传,唐玄宗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鬼和一个小鬼,大鬼想吃小鬼,这时钟馗出来恶作剧。还有一个传说是唐朝的儒生钟馗因为相貌丑陋被科举开除,于是一怒之下撞上宫门台阶而死。后来钟馗被附身为专门捉鬼的鬼王,年底成为人们贴出的门神。人们习惯在除夕悬挂钟馗的画像,端午节悬挂钟馗画像的习俗起源于清朝二十二年一场大瘟疫的流行。人们请钟馗示范捉鬼,从此年年成风俗,所以钟馗一直是驱邪的象征。端午节是一个辟邪避毒的节日。中国常用的辟邪三宝是钟馗像、石天符和雄黄酒,都与道教有关。钟馗的形象体现在日常的艺术作品中,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内心的安定,因为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不相信鬼神了,但是在一千年、两千年甚至几千年前,对科技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人们还是相信鬼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物质化的民族,任何文化都是尽可能通过物质来传承的。我们看到了很多表象,也看到了很长的文化过程,所以很多文化现象都变了,现在也不容易理解了。马未都点评:《离骚》最著名的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骚”字原意为“给”,意为给马挠痒痒、清洗,后来演变成一种悲哀。“离”字的本义是远离,“离骚”的意思是远离忧愁。现代诗不分形式自由发挥,古诗词则不然。宋以后,词的流行又是一种制约,哪句长,哪句短。早期的诗歌里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要求。离骚之后,出现了所谓的“离骚体”。今天网络上有很多种“风格”,源于对诗歌的早期认知,所以人们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风格”。我们可以从网络文化中看到过去文化的一些影子,这不是凭空而来的。每年端午节,人们在汨罗江上划龙舟来纪念屈原。粽子不是人吃的,是喂鱼喂龙的,为了防止动物吃屈原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成年人的食用食品,表达人们内心的寄托,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来源于避邪日的说法。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邪月,初五是邪日,所以有很多禁忌。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要插菖蒲和艾叶驱鬼,还要喝雄黄酒...这些都是为了避开邪恶的一天而形成的习俗。另外,有一个节气说端午节在五月初最危险,此时蚊子开始繁殖,各种毒物开始蠢蠢欲动,很多疾病都处于高发状态,所以端午节是特别提醒人们的。2古代称为“五毒”的毒药有哪些?马未都评论说,五毒应该是蝎子、蜈蚣、蛇、蟾蜍和壁虎。壁虎有毒,北方常见,但海南岛的壁虎很大。30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海南岛时,我住在一个招待所里。南边招待所的门窗没有关紧。晚上睡着后,突然感觉上面有东西。这时候,房间里有一盏小灯。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满墙的壁虎。他们发出那种“嘎嘎”的声音,很可怕。壁虎有很多种形态。小时候,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它长在草丛里。北方人称之为托卡孜。如果你急追它,它会断了尾巴活下来。小时候我们故意弄断了它的尾巴,被割断的尾巴还会继续动。那是逃避的方法。抓它的动物会盯着它动的尾巴,好让它逃跑,然后再慢慢长出一个。蛤蚧是一种药性很强的中药。中国人讲究以毒攻毒,这五毒可以入药。这个屏幕显示了这五种毒药。《钟馗驱魔图》上,蛇潜伏在岩石上,壁虎在树干上,蜈蚣在剑上,蟾蜍在岩石上,蝎子在另一块岩石上。这幅画很美。雄黄和雌黄是一回事吗?马未都评论说:中国人观察事物非常仔细。既然有雄黄和雌黄之分,那肯定意味着两件事。有男有女,肯定是* * *生的。雄黄和雌黄是矿物,产于矿山。先说雌黄。有个成语叫“信口雌黄”。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真正高质量的白纸出现在唐朝以后。汉唐时期,大量纸张发黄。如果字写错了,就盖上雌黄,可以再用。所以“信口雌黄”就是不负责任地说,然后改。最早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防止恶龙伤害屈原而倒入汨罗江中。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徐贤为白蛇喝了雄黄酒,白蛇才露出真面目。这个情节是古代文学创作中没有的,是现代人加上去的,利用了现代人对雄黄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