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面的“小”在哪里?
现在很多好吃的狗都重新尝了一遍面条,什么“前50”“前100”都是人民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其实最好吃的面是那些地摊面,但是你看不到这些面摊没有华丽的装修和高档的餐桌用具,而且往往食客如云,不讲究身份地位。可见小面真的是最受欢迎最贴心的面食。那么,为什么叫小面呢?哪里“小”了?仔细想想,也可以说一说。
首先,重庆面的“小”在于它不是重庆人的主食。川渝的主食是大米。早期这两个地方的人都认为吃面条不够,说“面条不够吃”。不要以为只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这两个地方的人如果只吃面条,真的会觉得饿,所以绝对不会把面条当饭吃。这在一个以面条为主食的地方,真的是不可思议。
川渝物产丰富,厨艺自然精湛。面条是他们用来吃的,用来尝的,用来玩的,最多饿了就放个底。所以这个“小”决定了它是零食而不是主食的地位。当然,这一点现在已经改变了,但本文只是追溯了“小面”的起源。
第二,“小”就是它是素面,没有“蝎子”。凡是加了“蝎子”的,就应该叫蝎子面,而不是小面。这就是重庆面和成都面的区别。成都人喜欢在面里加肉末,但是重庆面绝对不加肉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的面馆只卖小面和肉末面。而臊子就比较简单:杂酱。缺油少肉的年代,没有肉,只有小面。
随着改革开放,重庆与其他地方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随着行政区划的扩大。各地的烹饪方法相互交流,人们的口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就面条而言,种类更多。从面条的粗细和加工来说,有宽度的区别,还有拉面、刀削面、铺盖面等等。但就口味而言,还是小面和羞面。而臊子也从单一的杂酱发展到了豌豆、杂豌豆、牛肉、排骨、蹄花等等。但小面依旧不变,以素色示人(相对而言,无论是红汤还是清汤)。现在有人把臊子面叫做重庆小面,比较笼统。
第三,“小”就是做菜简单。在外人看来,重庆面的调料已经够复杂了。其实在重庆做面条的人眼里,只有多种多样的调料才能满足重庆人喜欢的麻辣鲜香的口味,调料玩好了重庆人才能吃到下面。评价小面的唯一标准就是调料。而且很多调味品都可以用勺子煮。相比川菜复杂的烹饪技术,真的是简单快捷。有客人进店说“来一碗面”,老板就等着锅里的开水烧开,滴下面条,煮得过火,滴上几片绿叶,几分钟就端上了食客面前。
第四,“小”就是价格低。既然位列零食之列,就注定了它的价格会和各个年龄段的工资和物价水平相匹配,会更低。更别说五六十年代的一碗钱了。那时候在饭店经常要一碗小面一碗白米饭的人,吃饭都是用面条,连调味汤都是用米饭拌的。吃饱肚子,少花钱。
目前重庆面的最低价格是六块钱一碗,比起点一份炒菜或者盖饭还是便宜又好。据观察,经常有年轻的上班族或外出办事的人,中午一碗面就能应付。一个是现在生活好,食品安全,一碗面就够了;二、中午时间紧,怎么简单方便?第三,我习惯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吃饭或者吃个饭,中午可以凑合。就这样,小面成了一部分人中午的主食。
最后,小面的“小”还在于它的口味可以灵活变化。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提出个性要求,这是一种非常平等和亲切的感觉。如红汤(辣)、清汤(不辣)、黄(面硬)、干(无汤,食客拌面加调料)、宽汤(多汤)、青(多菜)、重辣(多辣椒)、少麻(少辣椒)等等。
近年来,重庆面在全国各地都很受欢迎,就像重庆火锅一样,得益于这一方水土培育出来的味道,也就是重庆人舌尖上的记忆。“你说的就是你尝的,你喜欢的就是你喜欢的。”外地朋友去重庆学艺术,学费收了几千,连重庆小面都想不到。
重庆人爱吃小面,全国闻名。出去久了,尤其是北方,最想吃的就是重庆火锅和面条。朋友去北方才十天。下了回重庆的火车,我直奔面摊,要了两碗面。我一口气把它们都吃完了,连汤也喝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