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别称:黄和先生。字号:谷中道士鲁直,晚中伏翁。时间:宋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洪州汾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出生日期:1045年8月9日。死亡时间:165438+2005年5月24日。主要作品:《鄂州南楼的故事》、《给黄的几封回信》、《清明》、《牧童》、《一生病就靖江亭》等。主要成就:书法和文学。

关于黄庭坚的详细情况,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黄庭坚的诗

秋日二首诗,登上快递亭,诉说爱情,少年人鱼在益州看梅作品,几回黄河,水调宋头,王重道送的五十朵水仙花,鹧鸪天,南香子,一生病就上靖江亭。

二、书法评论

黄庭坚在衡州,去得最多、呆得最久的地方是华光庙。据《衡州志》记载,华光庙在城南十里,即今天衡阳市黄茶岭一带。华光寺方丈任重,越州(今浙江绍兴)岳集人。北宋元年间(1086—1093),他来到衡州,因住在华光寺,被称为华光和尚。任重喜爱梅花,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就整天坐在花房里,吟诵欣赏。我曾在一个月夜看到窗内倒映的梅影,细细的影子摇曳着,静静的可爱,于是我欣然写下,加以模仿。从此,他的梅花画技大有长进,梅花枝丫的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水墨梅花画的鼻祖。历史上,钟仁的墨梅代表作有《暗香》、《瘦影》、《水边》、《流雪》等,但都已不存。黄庭坚感叹钟仁的画,夸他画的梅花“嫩如寒明如晓,走在孤篱上,却乏香”。在华光寺,钟仁拿出秦观、苏轼留下的诗词让黄庭坚观赏,又画了几首梅子,赠给烟外的远山。苏和秦斗是黄庭坚在北京的挚友,但两人都比他先去世。在长沙,黄庭坚见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的灵柩北上。黄庭坚一见两位晚辈,握着他们的手放声大哭,当即给了二十两银子作为丧葬费。此时此地,又看到了故友的遗作,想起了官路飘零,壮年已不在。我不禁感到悲伤。我写了“花开花落任重留苏秦的诗,再也见不到了。”淡雅的花香和淡淡的可以画梅子,也可以讨一枝来洗你的烦恼。支持爱美是有道理的,但做牛头人参为时过早。橘子洲又冷又下雨,今天会开花给谁?况且东坡已成了古丘,不再有龙蛇可看可扫。我要去湖南岭南,我要绑船养老。感叹自己隐身,庆幸自己没有学会霜前草。写尽南枝北枝,千峰倚晴浩。逝者已矣,生者要远行。尽管屡遭打击,我还是傲然挺立,“庆幸自己没有学霜前草。”诗中的“梅花”和“千峰”无疑是山谷老人人格的象征。此外,黄庭坚还写了《千秋岁月》这首诗,诗中沿袭了秦观的遗训:园外,记得随朝退隐。那匹马飞奔而去,那匹马的玉马咚咚作响。宴会上,歌声像云朵,盘旋在羽扇周围,舞蹈像风,在丝带中回旋。鼓声突然停顿,杯子摆得乱七八糟,我们还是相对大笑。即使流着泪,又如何能相见?只能躺在藤条般树荫下的伞里沉醉。朋友走了,只有空的地方还在。宫中的筵席没有了,我们四次出游的时光也不再。再一次,忧郁像波涛中的小珍珠,沉入了深海。黄庭坚和华光和尚虽然只是在衡州短暂相遇,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庭坚钦佩华光·任重的人品和绘画技巧,并为他写了几首诗。比如《花间画》:湖北山无陆,湖南水清。云沙真有钱,书法是神仙。诗中有画,也有生活。还有一首诗的题目是“用花画风景”,也是这样:华光庙下,对着一团团的沙,我要乘独木舟去赶汽车。看道士烟雨笔,家在混沌峰深处。同为艺术大师的黄庭坚和任重和尚一拍即合,晚上聊了起来,对华光寺的花木、一室一阁都有好感。这首诗说的是寺内的“住持堂”:这座山是佛陀居住的地方,至今仍在发光。女神来修散花,道人自有香。宿舍在哪里?显然,这意味着要写华光山的佛、华光寺的佛和华光寺的佛。还有一首关于华光寺旁高捷亭的歌:高捷亭旁竹空,山矾独倚春风。两三个名人笑破了水。高捷馆旁边没有竹子,但是一簇簇的矾花正在盛开。名人聚集的地方,快乐可以阻断水流!石华光寺旁有一棵高大雄伟的松树,历经数百年风雨,傲然挺立。松木是坚贞和长寿的象征,一直为正直的人所重视。黄庭坚引松树为同类,题写《天宝松明》碑文,并在序中详叙其事:衡州华光,衡越南麓。有杰出的松树,潘博·云表。金陵的邹昊问钟仁长老:“新修法堂、佛堂时,他山之木尚在绳墨,却不算料?”钟仁说:“自从他双臂交叉,那些一直仰慕他的人都跟着他。是不是对我们寺里的人特别?但是,在宜君寿山面前,我一斤都不敢提。”因为他告诉我,“如果我听到天宝的名字呢?与物比,其能见意,止言其如南山之命,续以松柏之盛。此山前松,可谓繁茂,应天宝之名。”人人邀请他展示后,他写道:“山上有乔松,在山南。能工巧匠看着也伤不了谁。如果你觉得这不是材料,你可以全部活下去。它非常高,但它是和平的。瘦国内外,不想掉脑袋。回到美国就像一棵松树。仅此一项就能长长久久。不剪不输,祝你一命。”这里还有一个信息:在宋代,南岳是“天子的寿山”。正是因为这棵巨松在寿山南麓,工匠们不敢砍伐。黄庭坚将其命名为“天宝松”,并题写“明”字以示后人,让这棵象征和平、昌盛、长寿的树永远屹立在华光山上。

三、代表作品

中国南方有许多亭子,但最有名的却少之又少。快阁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阁楼建筑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中国名胜古迹词典。

快阁位于太和县城东侧的太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建于唐乾福元年(874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原名“慈氏阁”,是供奉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师)的场所。宋初太常大夫沈尊在太和县令任上,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改称“蒯哥”。史书说:“内阁快,自也。”

快阁闻名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1045-1105),本名鲁直,洪州汾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江西诗派领袖。与北宋苏轼齐名,世号“苏黄”。黄庭坚任太和县令时,常到亭中消遣,元丰五年(1082)作诗一首:

傻孩子不做公事,快事倚晚晴。

千山有海阔天空,澄江有明月。

朱仙已经是个美人了,年轻的眼睛因为酒在聊天。

万里回到船上吹笛子,这就是我们与白鸥结盟的原因。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诗《登蒯阁》。从此“亭子名变大。”史载:“黄太史亭坚持下来,在上面写诗,名扬天下”。

因为黄庭坚的诗,快阁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诗,在宋、元、明、清延续了几代。著名的有南宋的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元代的刘鹗,明代的知望、罗钦顺,清代的高永。历代写的诗有几百首,其中文天祥的《被囚之感·仰视快递亭》是继黄庭坚《登快递亭》之后最著名的一首诗。1278 10,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广东战败,被元人挟持,囚禁在船上,送往大都。船过太和时,文天祥看到了蒯哥。他在庐陵遇到乡亲,写下《感被太和囚禁,仰望蒯歌》抒发哀思:“秀才曾托蓝油楼,其辱与群子* * *垂坠。韩节的时候去了多少次快馆?楚囚今已过澄江。单鑫不改君臣之义,挥泪难忘。我怕村里人知道我瘦,就坐在雨篷窗口不挂窗帘。”其令人敬畏的气节和孩童般的爱跃然纸上,至今让人感触颇深。

星星变了,世界也变了。一千多年来,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屡建屡毁。据记载,万历十六年(1588)毁于水,十九年复建。清嘉庆十八年(1813)进行公修,道光四年(1824),彝族人曾敏捐资重建。咸丰三年(1853)被兵灭,五年重建。

快阁为砖木结构,三层,高平台回廊,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屋顶。房檐楔入彩头,房梁雕龙绘凤,穹顶装饰。亭前墙上嵌有黄庭坚画像和黄庭坚自题画像。河边的佛经室左右两边的墙上嵌着一块石碑。左边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边是黄庭坚的书法格言,著名的碑文:“薪之以薪,耻之以己,民易虐,天不欺。”这些碑文苍劲有力,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你府院、门沟亭、谷寺、快阁寺相媲美,形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门沟”。

四、书法的起源

黄庭坚在书法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行书和草书上。我们分别从行书和草书来探讨其艺术风格的来源。

宋代书法接近盛唐,书法家很难不受唐代书法风格的影响。而到了宋代,书法家更注重内在精神趣味的诉求,于是与案头书体融为一体的行书成为一个时代书法风格发展的主流形式。宋代“宋四家”等书法家的成就,都体现在行书中。而且在大量古文运动领袖的笔墨实践中,自然不会被近期的书法风格所束缚。自晋代以来,尤其是唐代的李世民力主王羲之“尽善尽美”之后,书法家不得不以“二王”为标准。黄庭坚原籍周岳,在校学生。一般来说,学书容易让人学会,但同时也容易变得庸俗。眼界宽,见识高,黄庭坚很快就调到了《二王》甚至兰亭。他有一首赞美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修习《兰亭序》的深刻体会:“天下尽力学兰亭序,无一骨仙丹。谁知洛阳的杨凤子写作时去了伍肆酒吧。”其中就需要对西河的书法有深入的了解。在我看来,当黄追溯到晋唐时期,研究前人的经典书法时,苏轼对他的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说,黄庭坚的书法很大程度上是被苏轼模仿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家之一,不能不受到苏轼书法风格的影响。在黄的书学理论中,对东坡的书有许多评论,且大多推崇备至。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的老师和推动者,也是他书法的典范。在山谷碑文中,反映了黄庭坚向苏轼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向东坡学颜平元。然而,如果你笨手笨脚,你将永远找不到工作。”再比如“东坡的帖子和虞世南公主墓上的铭文很像。评论东坡的好书是我的天性。去东坡的时候看到了寿泽的两粒胶囊,其中有几张像刘公权和褚遂良的纸,绝对比徐浩的书法更胜一筹。我还尝了一卷鲁公给林玉的帖子,20张纸全得了六七张,几乎超出了我的见识。”黄庭坚和苏轼相差八岁。两个朋友和老师之间。从黄庭坚的书法字迹来看,很明显,他的书法特点是开笔锐利,形制扁宽,向右有上升趋势。它甚至被夸大和强调,但却没有苏那样为人所熟悉。黄庭坚则以禅悟之书作为与苏轼的互动。比如苏轼的《祈雨帖》,很像一个山谷,尤其是结尾的数字,从容淡雅,用笔松缓,像一个山谷幽灵。至于黄庭坚的行书,另当别论。山谷大字书法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其在京口看到摩崖“义和明”后的自律,不断模仿牛奶。顾氏的《托鹤鸣》有一个误区,就是他把《托鹤鸣》当成了右军写的书,深信不疑,所以极力揣摩老师的学问。但也是错误,促进了黄庭坚长枪短炮式的形成。客观地说,黄庭坚和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超越比清代早800年的唐代书风封面,追溯到唐前碑刻或合而为一的书法家。就苏轼书法风格的渊源而言,只要将他的代表作《寒食诗》与洛阳的《龙门二十品》相比较,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黄庭坚明明标榜的是“义和明”的模式。

草书大家黄庭坚曾有一段学习草书的总自白:“我学草书三十多年了。当初我以周月为师,所以二十年来满脑子都是常用词。苏才翁子美观书晚,为古人所作;后来得了张长史、怀素和尚、高贤的墨宝,是对笔法之美的一瞥;在_道州,我看了很多年的划水,那群人划水,我却觉得自己没那么高级,我乐在其中,只好用笔。”据黄的自知之明,他最早是从学校学生周岳那里学的草。我们现在几乎看不到周岳的书法,但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还是可以想象出它的大概规模。苏轼视周为“危劣”,米芾视周为“刚健凌厉”。后来,黄在一次书谈中,对周岳书法及书法思想成熟时的书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的《兰亭》、《乐毅论》,卜雍禅师,周三的《钱文》,都很精彩,同时又很会用笔。胸中有万卷书,不随大流,书不病韵,胜李希泰,胜林和靖。王铸,盖美人,有病;壮者多病,周岳——皆下蹲之罪,非士不效。”毫无疑问,山谷对草书笔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应该算是“得张长史、怀素和尚、高贤的墨迹,一窥笔法之妙”。他在《此寺诗后记》中写道:“近世士大夫甚少得古法,乃左右绕笔,故名草书。我不知道蝌蚪、海豹和官员同意同样的方法。几百年来,只有、永州疯僧怀素和余知道这种方法。苏才翁开悟了,只是不能发挥他的宗教兴趣,其余的都没用。”黄庭坚草书的成熟也得益于他对外术的了解。除了他上面提到的“在船上,多年看桨,成群拔桨,是一种不太进步的感觉,自己高兴的事,需要用笔”,他还有一段话说明缘由:“我住在伊稀泗塘开元寺,坐下来看国家。每次你在这工作,你似乎都得到了山川河流的帮助。然而,悠久的历史和疯狂的僧侣们都互相依靠,进入了奇妙。我不喝酒,突然50年后,虽然我想做点好事,但我不擅长。我写东西总是磕磕碰碰,喝醉了就写不回去了。”张旭和怀素都是借着醉酒进入非理性的忘我状态,往往神出鬼没,出神入化。黄庭坚不喝酒,草全在脑子里,好让他用笔。但他的禅定和妙悟,虽然理性,但也能开阖,聚而收之,进入写作的境界。而它的笔,相比之下,则更加从容淡雅,虽然跌宕起伏,却也能随处停留,随处停留。山谷写的《全坐帖》等佛经草书,真是妙不可言。由此,黄庭坚开创了中国草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