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行之——邢台古堡石楼鱼林沟
古堡石楼鱼林沟
鱼林沟村位于邢台县路罗镇西北,从路罗沿323省道西行一公里就到了鱼林沟南口。据沟口石碑记载,清朝初年李、赵、郭姓分别从菜树沟、桃树坪、浆水搬迁而来,在此立村。
后来,有杨、朱、胡、安姓相继迁来定居。七姓氏聚族而居,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据村民讲,最初不同姓氏的长辈就村名问题进行磋商,为了体现不同姓氏村民的平等,决定不以姓氏来命名村名。
村附近的沟谷中有一块酷似鱼形的巨石,月夜波光粼粼,酷似鱼鳞,大家认为这是神灵的昭示,是上天恩赐,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充裕,因此就把村名定为鱼鳞沟。鱼鳞沟村的村名一直沿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简化书写为鱼林沟。
优美的民间传说
农耕时代的鱼林沟人,过着日出日作、日落日熄的生活,享受着蓝天白云、风清月明的生态环境。农耕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少了喧嚣和浮躁,使读书人思绪飞扬,创造诗歌和神话。
据说,在清朝和民国时期,鱼林沟的李家和朱家比较富裕,李家有外出经商的人,有读书识字的人。见多识广,胸有诗书,房屋建筑自然讲究,精神生活也不贫乏。至今流传的神话故事,也证明了清朝时的鱼林沟有识文断字的读书人。
故事的梗概是:古时候的鱼林沟山林茂密,鸟儿啼鸣,清水流谷,鱼儿簇游。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山谷里,居住着一户人家,因父母双亡,家中兄弟两人靠打猎为生。憨厚老实的老大娶了一个刁钻刻薄的媳妇,她想霸占全部家产,千方百计想把老二撵出家门。
住在山谷溪流中的鲤鱼姑娘,对兄弟俩的家事看得一清二楚,她决定嫁给老二为妻。于是在一个霞光普照的早晨,鲤鱼姑娘邀请自己的好伙伴,来到山北的里寨沟,支起一锅水,忍着剧痛让伙伴们用石刀一片片刮掉了自己的鳞片,砍掉身上的鳞鳍,化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嫁给了老二。因为触犯了天条,鲤鱼姑娘受到了天庭的惩罚,化为一块似鱼的石头,卧于河谷之中。那石头表面,鳞片的疤痕清晰可见。
诚实的老二看到妻子化为一块石头,心如刀绞,整日整夜地守在妻子身旁,时间久了也变成一块石头,两块巨石相守相望。为纪念鲤鱼姑娘,人们把这个山沟起名为鱼鳞沟,把鲤鱼姑娘支锅用水的地方叫做三支锅,刮掉的那些鱼鳞就堆集在里寨沟三支锅的旁边,从山沟底一直堆到半山腰,形成一座云母矿山。
那片云母灿烂耀眼、五颜六色,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运走,至今还能捡到碎片。如今,这块鱼形巨石依然静卧沟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故事蕴含着朴素的平等观念,也是对乡人进行优良品德教育的鲜活教材。
鹿钟麟住所和防空洞
从鱼林沟村口沿沟往西北走,穿过一华里长的新村,来到一座古桥边,古村落呈现眼前。古桥附近是两条沟谷汇流处,一条较大的沟谷从西北方向顺势而下,一条小溪从东侧汇流而来,古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分布在西沟南侧和西沟与小溪的夹角地带。
村庄建筑以青石墙体楼房为主,与附近英谈的红石楼相比可谓别具一格;石楼随坡就势,错落有致,远看有六七层高,形似古堡,气势壮观。
跨过观音庙附近的古桥向西北行,有三个过去相连的院落,第一个院落临街,门前的高台墙角建成圆弧状,上建石板护栏,既便利通行,又能防止门前玩耍的儿童跌落。第二个院落临街开有五个窗户,木窗的上部分别雕刻礼义仁智信行楷字,标明了户主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家风。
第三个院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的居住之处,该院建有精美的门楼。
门楼双层飞檐,石板覆顶,横木枋上有祥云木雕,木挂落雕刻葡萄连枝和八仙所用器皿,葡萄架上雕刻仰面摘葡萄的小松鼠。雕刻采用镂空和阳刻相结合的技法,构图繁复,立体感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门楼的两个立柱高悬九级台阶之上,木柱的底端是石柱础,柱础下部雕刻一圈精致的莲花瓣,上部雕刻成带乳丁的石鼓,中部束腰。上九级台阶,再登上门洞下的十一级青石条,就进入了院落。院落原有木闪屏,现今只遗留两个带乳钉的石鼔形柱墩。
院落是标准的四合院,北屋和西屋中间的风道通向后院,后院山岩上开凿一防空洞,洞口高一点五米,洞内高一点八米,宽一点七米,深三米有余。洞的南侧有气孔,孔口处于一个普通人家的柴草垛后。整体来说,该院落气派威严,结构严谨,利于逃生。只是日本鬼子扫荡时曾经火烧门楼的左侧,造成木雕件残损。
顺石板铺地的街巷而行,发现古民居门楣刻字简洁易懂,反映了普通人家的人生期盼,如“安之居”、“吉迪惠”等。窗户用红石过券,窗格多种多样,雕花立体感强,从而增强了石楼的美感。街巷边随处可见大盘的石碾,大小不等的石磨。往昔岁月,一辈辈鱼林沟人正是利用这些石碾石磨加工绿色生态的小米、面粉、豆腐,才能在婚庆节俗之时制作出家族盛宴,一家老小***享天伦之乐。
为了一个大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村民们往往把加工好的面粉卖给商人,以换取多一些的粗粮或钱财。商人们赶着驴马商队,顺着穿村而过的冀晋古商道把面粉运往山西,成为晋中地区大户人家的美餐。
如今,石碾石磨早就停止了转动,但村民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加速运转,新修建的邢汾高速高架西沟后口,“一日千里”已经不足以形容车速之快。
走过一盘大石碾,有一处建筑精致的四合院。该处四合院坐西面东,开东北门。门口横梁彩绘祥云,有四个户对,中间两个雕刻为龙头形状,两边的是云朵形。下边的挂落彩绘戏剧人物,雕刻牡丹花。门楣上阳刻两行隶书风格的文字,上为芝兰之室,下为福禄寿。两侧的木垂柱下端雕刻成石榴灯笼形状,寓意吉祥喜庆,代代相传。登上21级台阶走进院内,院落是五过三的四合院,主房坐落于九级台座之上,三明两暗带抱厦;垂柱下端的雕花很是特别,刀法古朴,形如倒挂的花朵。
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
因为地处沟谷地带,村内有不少石桥。跨过西沟上的一座小桥,在沟北侧行走,一处石楼屋顶落架,石墙耸立。村民说鬼子扫荡时在此纵火,烧掉了这处民居。走到两沟交叉处,有两颗柏树挺立,树后有复建的土地庙,庙前放置一残破的石香炉。站立树下,顺沟谷往下游望去,进出村落的一车一人都不能逃过眼底,足见当初在此建村实属科学合理之举。
鱼林沟确属风水宝地。村子虽地处沟谷之中,但有河滩可耕种,有水源能灌溉,村头古商道连接邢台与山西左权,便于贸易,可进可退。?1940年,八路军太行行署六专属在鱼林沟村兴建毛纺厂,在老鹳嘴、洪罗寺各设一个车间。
老鹳嘴位于鱼林沟村口西侧老鹳嘴山下,厂房车间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此处原有一座水磨坊,毛纺厂利用水流落差动力安装了弹毛纺线机,除车间弹纺外,还组织农家妇女手纺毛线,以弥补机纺的不足。
洪罗寺原是一座寺庙,原址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工厂利用寺殿设置织毯机16台,其中10台是木制机,车间原有工人40余人,日产毛毯40条。后来日军扫荡,洪罗寺被日军烧毁。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颇具特色、规模可观的太行古石楼,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为鱼林沟增添了几分浓浓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