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十胜十负理论是什么?
2.“义胜”:袁绍不服从朝廷,曹操“服从服从领导天下”,符合历史潮流,合乎道德。
3.“治胜”:郭嘉以深邃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之乱是统治者“宽大中失政”,而袁绍宽大,所以没有办法制服他;曹操的“以暴制暴,上下知制”,宽严相济的管理措施是及时的。
4.“胜度”:袁绍外表大方,内心多疑,任人唯亲;而曹操则是“用人无庸置疑,唯才是举,不分远近”,气度和胸怀都优于袁绍。
5.《力争胜》:袁绍无奈,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6.《得胜》:袁绍名声在外,喜欢被吹捧。“士之善言,多于饰也”;曹操以诚待士;“不以虚荣心为重”,讲究实用,讲究赏罚,“对有功之人慷慨”,那些忠诚、前瞻、务实的学者“愿用之”。
7.“仁胜”:袁绍怀的是女子之仁,见人饥,关心桌上之情,却“忧其所不能见”。这不是政治家的头脑。曹操可能对眼前的小事有所疏忽,但对天下大事却是“深思熟虑,坏心眼”,他的善良无处不在。
8.《旌鸣》:袁绍为谗言所惑,曹操明辨是非。“要制服道,渗透道是不可能的。”
9.《文生》:袁绍不分是非,曹操对待正确的“礼”,对待不正确的“义”。
10,《武胜》:袁绍用兵“为虚荣心,不知兵之所欲”,而曹操用兵如神,兵有所依,敌畏之。
从目前来看,郭嘉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思想修养、气度、性格、文风、军事谋略,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对击败袁绍信心不足。郭嘉为了激励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负理论,分析了曹渊之间的优劣,鼓舞了他的士气。
扩展数据
郭嘉(170 -207),颍川(今河南禹州)杨宅人。东汉末年的人物。原本是袁绍的部下,后来投靠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这位官员去军师那里献酒,并为杨侯封了亭子。他死于曹操征服吴湾之时。他只有38岁,被称为侯震。史书称他为“才子多谋善断,天下奇观”,曹操则称赞他学识渊博,又有“奇谋辅佐”。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郭嘉是唯一最了解曹操的人,两人亲密如友。报道称,两个人走同一辆车,坐同一张桌子。郭嘉在治军严格的阵营中有很多不讲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不应该被常理所拘。”
曹操的一个纪检官员,名叫陈群,曾经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打了一本郭嘉的书。然而曹操大赞陈群立功,却对郭嘉置若罔闻。不仅如此,曹操还暗暗为郭家颐的旧生活方式叫好。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向他取经,随机应变。每逢军事大事,郭嘉的计划从未失算。曹操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后,把身后的治国之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志的才华毋庸置疑。毛主席曾说:“没有先见之明,就没有五百年前知道,五百年后知道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郭家传》值得一读。”毛主席高度评价郭嘉和他的军事眼光,不是没有道理的。曹操权力的鼎盛时期是在郭嘉的协助下完成的,郭嘉死后开始衰落。
郭嘉的青年才俊有些神奇。早在东汉末年,我就预感天下将大乱,于是隐居起来,暗中与英杰交朋友。21岁出山,加入袁绍阵营。在袁绍处逗留期间,郭嘉觉得袁绍虽然对下士能以礼相待,能听取谋士的建议,但缺乏决断力,不是民主领袖,于是又走了。后来曹操失去了天才,郭嘉被于迅推荐给曹操。曹操认为郭嘉是个人才,郭嘉认为曹操是个睿智的大师,两人一拍即合。
建安二年,曹操赢了张绣的新兵败,袁绍上书羞辱他。曹操想讨伐袁绍,但又担心无法打败他。此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负”论,对曹的十胜、袁的十负做了细致透彻的分析,令人振奋。郭嘉借此机会成为曹操阵营中的权力中心,从此愈发光芒四射。
建安三年,刘备为吕布所破,后来投靠曹操。当时有谋士建议曹操杀了他,郭嘉反对。他认为曹操英雄的名号现在已经传开了。如果杀了他,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影响曹操吸收人才。但他也看出刘备不甘寂寞,建议曹操软禁他。曹操接受了郭嘉之前的建议,但不认可后者。为了制服刘备,他对刘备很好,最后把老虎放了。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山,孙策出师抄曹操老家许都。消息传来,曹操阵营一片恍惚,甚至有不少人暗中投了孙策的名。当时曹操有点慌了,郭嘉却很肯定地说:“孙策虽有百万之众,却是莽撞不擅防备,日后必死于刺客之手。”郭嘉真的抓到他了。孙策到了河边,在过河前被仇人徐公的爪牙杀死。
建安十二年,袁尚、袁逃往乌桓。曹操想率军远征,但又怕积蓄多年力量的刘备给他添麻烦。郭嘉知道曹操的顾虑,肯定地说:“主公就这么办吧。我知道刘备不能给你惹麻烦,因为有人会阻止他,那个人就是刘表。”
曹操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也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的经典范例。郭嘉的军事能力确实远超他人,但不幸的是,他在行军途中因水土不服、过度劳累而病逝,年仅38岁。郭嘉的英年早逝,无疑是曹操阵营的巨大损失。曹操死于郭嘉之后,曾三哭郭嘉,表达了失去如此伟大人才的悲伤。
百度百科-十胜十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