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蓝色和白色?
一.概述
青花瓷器又称白瓷器,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石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绘有装饰图案,上覆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颜色稳定等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主流;它在清朝康熙年间发展到丁奉。明清时期,青花红釉、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白、黄釉老釉青花也有烧制。
第二,绿色材料
①苏妮·马青
即苏尼波青、苏波倪青、马谡李青等。其名字的来源是波斯语“苏莱曼”的音译。这种钴材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的克瓦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个叫苏莱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材料,所以以它命名。另一种说法是,苏妮马青应该是马谡李青,这是英文smalt的音译,意思是一种蓝色玻璃。这种材料属于低锰高铁的钴料,所以青花厚绿带锈斑,俗称“锡光”。元代的部分青花和明代永乐、宣德窑用的青料都是这种,而且都产于古波斯或今叙利亚。
(2)平等青
又名碧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代“空白期”后期,成化、弘治、郑德早期使用。这种材料优雅,明亮,稳定,使成化青花瓷器闻名一时。
(3)石子青
又名石清,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单独使用这种材料时,青花的发色为灰色甚至黑色。这种材料在明清民窑二代中广泛使用,官窑则用于勾兑复壮。
(4)年轻化
有很多说法是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等。这种材料的颜色是暗紫色的,但如果单独使用就不会被收藏,所以经常和石子青混在一起。这种材料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经常使用。其中青色:掺入10%的石子青,用于拌水(填色),发色蓝亮;中青:40%掺石子青,用于设色(勾勒),笔触清晰。
(5)浙江物资
又名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浙料最好,发色为绿色。从明朝万历年间中期到清朝,景德镇官窑青花器都使用这种材质。
(六)名人疗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最好。这种材料具有明亮纯净的发色。康熙青花用的就是这种材料。
以上国产钴材料大多属于高锰。
(7)化学绿色材料
也就是用化学氧化钴制备的绿色材料。发色紫蓝色,纯净浓郁,但轻浮缺乏附着力,价格较低。用这种材料制成的青花瓷缺乏天然绿色材料的美感。
第三,金钱知识
中国古代青花瓷在绘画上装饰精美,瓷底有多种文字和图案,各个时期的风格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风格的形式和类型,可分为历式、吉祥式、厅堂式、颂式、纹饰式五大类。
(1)日历年
在青花瓷上,用书写、雕刻、印刷等方法来表示瓷器烧制的年代,称为年代模型。中国古代对古瓷的描述主要以年表为依据,分为皇帝年号和干支年号两种。明朝永乐年间,青花瓷上开始出现日历,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上有莲花花瓣。玄晶的风格是端庄和强大的。成化的铁刮银钩,釉色浑浊。嘉靖笔画重,力度深藏。前人把明朝年表总结为五句话:“宣德有钱,成化有钱,弘治漂亮有钱,郑德恭敬有钱,嘉靖杂钱”。清代康熙体字体工整,青花料明亮美观。雍正楷书苍劲有力,格式精美。乾隆、嘉庆、道光的字体多为篆书,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印章。近代“江西瓷业公司”有多种风格,其中英文风格“CHINA”是近代瓷器外销的标志,也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风格。民窑青花瓷日期少,如“明年造”,字体潦草。写的很随意。
(2)好话
写有吉祥寓意的文字常见于民间青花瓷。字体多为草书,潇洒飘逸,一气呵成。“长命百岁”“长命富贵”“幸福美满”等句子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汤明宽
写在瓷器上有典雅的堂名和人名,作为私人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身珍宝》《白玉斋》。唐明瓷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美金钱
寄托着陶瓷艺术对瓷器的热爱,如“玉中珍品”、“古中珍品”、“长江美玉”等。“葛瓦地语”这个词清新淡雅有趣。“瓦”是指陶器,比瓷器历史更悠久,是给大哥用的,而瓷器比漂亮的“玉”更白更光滑,所以“玉”只能退居“弟弟”之列。
(5)装饰图案
又称“花纹图案”,是民间青花瓷的特色图案,图案装饰底简洁,类似篆刻中的“萧形印”。图案有博古、黑暗八仙、八吉祥等。花纹中的“豆腐干”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民间作坊的象征,也叫“花架子”。
第四,不同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1)唐清华(618-907)
唐代青花瓷正处于青花瓷滥用的时期。现在能看到的标本有20多件扬州七八十年代出土的青花瓷。凤屏山博物馆收藏的蓝白条纹复制品;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个花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个鱼藻罐;南京博物馆收藏的点画梅朵纹身图案。通过对扬州出土瓷件的胚、釉、色的研究,以及对唐代巩县窑的材质、工艺条件的分析,初步得出唐代青花瓷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的结论。近年来,在珙县窑遗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进一步证实了唐青花瓷的产地在河南省珙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可以看出,青料颜色丰富,有晶斑,锰、铁含量低,含铜、钴,应为中西亚进口。胎质粗松,灰褐色,烧结程度差。底釉白黄,珐琅较厚。在胎釉之间涂抹化妆土。设备类型主要是小件,包括
复杂,碗,罐子,盖子等。装饰图案除了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缸,都是花草。其中,花卉的图案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卉,尤其是康乃馨、梅花等小花。另一类是典型的阿拉伯图案,几何图形如菱形的活页图案。从这个角度,结合唐代青花瓷出土的地点(扬州是唐代重要的港口),可以证明唐代青花瓷以外销为主。
(2)宋清华(960-1279)
经过初期,唐代青花并没有迅速发展,而是衰落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看到两个塔基遗址出土的十多件瓷器。一是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基础发掘,* * *出土青花碗13件。塔砖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绝对日期;另一件是1970年,浙江省绍兴市环翠楼塔基出土一件青花碗腹残片。塔塔基出土的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
这十多件宋青花瓷都是碗的碎片。胎质越来越厚越来越薄。装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条纹等。蓝白色的发色在前一处更浓更暗;后一种更轻。如果发色较暗,应该是因为罩子的透明釉太薄。浙江省本身就有丰富的钴粘土矿物,这些青花瓷应该是用当地的钴料制作的。他们和唐清华没有直接关系。
(3)袁清华(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由于元青花瓷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中Al2O3含量,提高了烧成温度,降低了烧成过程中的变形率。所以大部分器物的胎体都是厚而饱满的。胎色略灰黄色,胎质疏松。底釉分青花和蛋清两种,乳浊感很强。所用绿色料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国产料为高锰低铁绿色料,呈青蓝色和灰黑色;进口料为低锰高铁绿色料,呈绿色,颜色丰富,有锈斑。在一些器皿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主要有家用器具、祭祀器具、墓-墓-墓-墓-墓-墓-泉-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墓-泉-墓-墓-墓-墓-墓-墓除玉壶外,泉底满釉,其他器物底部砂质无釉,呈燧石红色。
元青花纹饰最显著的特点是构图饱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多以一笔见长,流畅有力;轮廓渲染厚重沉稳。主题装饰的主题是人、动物、植物、诗词等。人物有高适图(四爱图)和历史人物。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常见的植物有牡丹、荷花、兰花、松树、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词难得。彩绘牡丹的花瓣多留有白边;龙纹头小,颈细,身长,三爪或四爪,背上有脊,鳞片多呈网格状,雄健凶猛。辅助装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币、海水、回文、云彩、芭蕉叶等。莲瓣形似“牙套”,道教珍宝多绘于莲瓣;如意云纹中,常画海八怪、断枝莲花、缠枝花,画三阶云;芭蕉叶中间的梗是实心的(填充绿色物质);海水线是粗线结合细线。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达到巅峰,然后衰落的时期。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代康熙时期,青花瓷以“五彩青花”达到顶峰。清朝乾隆年间以后,由于粉彩瓷器的发展,逐渐衰落。虽然在清末(光绪)复兴,但并不能延续康熙朝的繁荣。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严谨精美;民窑器洒脱,画面写意。从明末开始,青花逐渐吸收了中国画技法的一些元素。
1及明初(洪武朝1368-1402)青花器包括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使用的绿色材料以国产材料为主,但也不排除少量进口材料。蓝色和白色的头发颜色有些是浅蓝色,有些是灰色。前者有些有光晕现象。花纹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变化不大,但很多细节发生了变化:如芭蕉叶中间梗留白;与元代相比,花瓣边缘更加明显清晰。牡丹叶“缺”的部分比较深,没有元代那么肥。菊花画成“平菊”,花芯以方格图案表现;龙纹依然是细长的身躯,但除了三四只爪子外,已经出现了五只爪子,形似风轮,气势也没有龙源那般凶猛矫健。辅助装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变为二阶云;莲花花瓣上绘有佛教八宝(元代绘有道教杂宝)。碗和小盘绘有云纹,只在器皿外壁的上半部分。器底平切,沙底无釉见窑红。没有车型年份,有钱的对象很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青花瓷器工艺水平较高。这一时期使用的青料主要是苏尼波青,“锈斑”常见。还有一些国产的绿色材料。不过就算是国产的,发色也挺好的。有盘子,碗,锅,罐,杯子等等。特别是一些非中国文化的器皿,如僧帽壶、缎带扁壶和浇花器,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和外国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装饰品常见于各种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儿质量比以前更精细、更致密。珐琅质丰富润泽,橘皮纹常见。与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更轻更美,青花毛色丰富,锈斑较重,纹饰稀疏,描绘更细腻,底釉洁白,器物多。只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宣德的器厚,花纹密集,底釉略蓝,运钞器多,有四字或六字造型,据说宣德的造型通体。总的来说,宣德青花数量多,品种多,影响广,所以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经济衰落。而且从正统开始,就多次被下令“禁止制作官瓷”,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数量很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类型主要是瓶、罐、碗、杯、盘。使用的一些绿色材料仍然是“苏青”。有的青花发色浓郁,类似宣德器,有的则淡雅,接近成化器。釉面布满灰尘。尸体很重。脚修剪不细腻,有压迫感;常见浅而宽的平坦沙底,有的粘砂,有的燧石红。正统中,瓶罐口为直颈形,与宣德一致。天顺的像一个上窄下宽的梯形,和成化的差不多。瓶瓶罐罐的瓶身肩部丰满,圆腹,下折,略显左脚;梅瓶的瓶身比宣德的长。装饰图案以笔画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背景画的是大片的云。瓶瓶罐罐都装饰有海水纹或芭蕉叶纹,茎白,叶宽,像小树。正统的是福报;景泰开始从心脏走向设备底层。除了“福”字,还有“太平造”、“太平造”、“明年造”。天顺有编年模型和梵文模型。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郑德(1506-1521)为明朝中期。成化、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和郑德时期,毛色为灰蓝色。但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发色丰富,有铁锈斑的物件。
成化轻描淡写青花。花纹布局前期疏,后期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适、婴戏、龙穿花等。花和叶子是棕榈状的;叶多齿,花与叶无阴阳;鱼藻的水生植物像海带一样漂浮着;岩石像一把没有凹凸感的钥匙;边缘装饰简单,碗、盘、杯的口边、圈脚只用弦装饰;龙多为真龙,鼻子长如象鼻;十字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内容的装饰图案比较常见。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略显青紫。有壶、梅瓶、洗涮、灯座、盘子、杯子、碗等。炉是三排管式或鼓式炉。除“天”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线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与成化初中期大致相同,甚至比成化更细腻柔和。在后期,它接近郑德装置。镶嵌纹细而密,梵文纹增多,龙纹细长柔和,人物洒脱。楷书有六字和四字两种。
郑德还是用国产料,前期用的是平等青,发色是灰蓝色。只在后期使用。有些晕。其器形、胎质、珐琅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和坐具很受欢迎。后期见多大事。常见的装饰图案有凤凰花、鱼藻、狮绣球、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而且画的比弘治的厚。碗底和碗底向下踢,碗出现在鸡的心脏底部。设备底部有窑红、粘砂、跳刀痕迹等多种现象。年有四字、六字楷书款,个别情况下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
5.明末,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以嘉靖为时。然而,这个问题的独特之处是使用回收材料。除了传统的装饰纹样,道教的装饰纹样也大大增加,如道教的云和、八仙、八卦、八宝等。花足子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图案。此外还有婴戏、高适、鱼藻图等。婴儿玩耍图中的娃娃头和额头明显突出。胎和釉小而细,大的厚。有很多放大镜。八角形、方形、六边形、上圆下圆葫芦等异形器较为常见。珠盒是这个方向的独特装置。“制”和“创”都用,“制”字居多。底心书“陆瑾达覃逸雍”是一件祭祀用的器皿。还有东书堂、东罗亭等堂名。
由于隆庆年间时间较短,器物较少,大件和年款就更少了。绿料用来变绿,颜色稳定纯正,蓝中带紫(不像嘉靖器那样紫)。花纹与嘉靖朝相似。因为零件小,所以胎釉更细腻。更多六边形、八边形等形状。官窑器有“大明隆庆造”和“隆庆造”两种风格,但没有“造”的风格。有四种类型的民窑瓷器:“隆庆制造”或“制造”。在吉尔吉斯斯坦,有万福佑通、福寿康宁等。,而在赋中,则有丰富精美的器皿。
万历初年,使用的是石子青和浙江的材料。真是轻描淡写。除了传统的装饰,也流行用织锦开光装饰;装饰图案布局密集,主题不清;此外,装饰福禄寿二字也很常见。瓶子比较常见的是镂空和打圈。除了传统的模式,一个新的壁瓶出现了。胎质粗糙,釉色白蓝。笔法多见“明造”,也有“明造”、“万历造”;假信托很多,有宣德的,成化的,嘉靖的。总的来说,技术水平落后。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期,各行各业萧条,陶瓷业冷清。天启十九年后,朝廷没有下令建造官窑器,所以天启年制的型号很少,主要是《大明天启年制》和天启年制的部分型号。民间窑器中的图、堂名、吉祥语、颂词较多,如玉堂齐家、万福佑等。有许多虚假的委托,如永乐,宣德,成化,天顺,郑德,嘉靖等。,其中只有天启是天顺的假货。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比万历少,画意粗糙。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疏朗明亮,生活气息浓重。胎体厚重、胎质松散、形状不规则、器底粘砂、底塌、跳刀痕迹成为时代特征。
崇祯没有官方经费。器皿种类不多,尤其是碗炉,除了碗、杯、瓶、花坛之类的。绿色材料包括石子青和浙江。发色粗者晕散,发色细者稳定。除了传统题材,装饰图案在《高石图》中尤为常见。宝宝玩耍图显示,孩子头脚比例小,不协调。山水人物(高适图)以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为特征。胎质粗糙。釉面有白釉和蓝釉,也有灰釉的。
7.清初顺治(1644—161)在位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康熙后期的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有以下特点:器物种类少,主要是炉、瓶、大小盘、碗、罐等。一般来说,胎体粗糙,炉、大盘、烧瓶等大器物的胎体较重,小盘、小碗等小器物的胎体较轻较薄。但也有一些胎质细腻致密的物体,可见糯米。底釉多为白色和闪亮的蓝色,有的略显灰白色,釉层较薄。青花料要和浙江料、石子青料搭配使用,产生一些绿色,一些蓝色的毛色。其中,炉青花发色多为绿色,其他器物发色多为灰蓝色。摆件常见于花鸟、山水、洞天、秋草、河上的船、怪兽、瑞兽、芭蕉、云朵等。市面上喜欢在口边画一个蓝白相间的线圈,然后在圈里画出主要的装饰;小盘上,盘的一面画着一片梧桐叶,另一面有“一片梧桐叶落,人间是秋”等类似诗句。瓶、烧瓶、罐等大型器皿也喜欢用蓝白线进行装饰性分隔。画法结合了素描、平画、渲染、线描。画风随性,虽较明末工整,但仍未见康熙严谨细致之风。画面布局饱满,尤其是大盘、罐、瓶、瓶等器皿。绘画方法和色调的变化开始出现,但尚未成熟。瓶子、瓶子等。有平坦的沙底。盘、碗、罐底部普遍有釉缩,底部粘砂现象普遍。碗底有许多刀痕。民窑多,官窑少,有年份型号的物件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年代跨度长,器物种类丰富,工艺高超。本期用的是浙料和珍珠料。青花的发色前期较暗,中期后呈绿色明亮。早期绘画以单线平绘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绘画以素描、渲染、绘画相结合为精,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多色”)而备受推崇。装饰题材多种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动物、诗词、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是冰梅、耕织、剑马人、双牡丹等。图案的空白边缘比其他图案更明显。胎儿致密洁白,呈糯米糕状。釉面坚硬,与胎结合紧密,有橘皮或棕眼,前期呈白色,中期后呈亮白色。除日常器皿外,还有大量的装饰瓷器,典型的有罐盖、凤尾像、花坛、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足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刀具有两层;笔筒玉质丰润;圈足早期多为两侧倾斜的尖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为圆形的“泥鳅背”底;大型市场多双圈,出现于明末顺治时期,流行于康熙中期。有各种类型的钱。早期多用于干钱,楷书用于年钱。中期以后,各种堂名、图、花大行其道,到雍正时开始流行。仿和假委托也很常见,尤其是仿嘉靖。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自明代永乐、宣德的苏麻,但无进口料,笔尖有锈斑。其次是仿低调的青花。除了胎、釉、青料上的差异外,类明器物的型号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类明器物的胎接口是上下相连的,类清器物是前后相连的。
雍正时期工艺精细,补胎精致,民窑粗糙,有胎痕。乾隆时期,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青花精美瓷器的创新品种。纹饰的内容也比雍正更加多样,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吉祥图案为主。
除了年份,还有杂宝、四花、动物造型等。这些在雍正比较常见,堂名型号也比康熙少。乾隆在雍正年间,唐朝的名字很多,篆书很多,四花也很多。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甘龙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衰落。嘉庆初年的器物与乾隆基本相同,但工艺粗糙,器形笨重笨拙,釉薄灰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65438+)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青花瓷曾盛极一时,康熙仿的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薄涩,补胎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在釉色和形制上与同治相似。蓝色和白色的喂食器很常见。除了年号,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虚假信托资金多见于《康熙年制》和《若神宝藏》。
在12和宣彤(1909—1911),化学绿色材料开始出现。
宋青花瓷
歌词解读
方刚对歌词的诠释。
首先,我想和亲爱的网友们分享一下杰伦新专辑中填充这个“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段时间认识了几个欣赏古玩艺术品的朋友,在和他们的聊天中,聊到了千百年来的今昔,有时是青铜器,有时是宋瓷,有时是明清家具,引发了我用那些中国传世艺术品作为宋题的动机。当时首先想到的是青铜器。原来是用殷商时期铸造的青铜器作为歌名,用青铜的厚度象征爱情的坚贞和真实。把世间的沧桑与千年斑驳的铜锈相比较;用容器上难懂的铭文解释誓言的奥秘。但刚开始写的时候,发现杰伦的《青花瓷》曲调温柔委婉,优雅脱俗,以至于脑子里都是江南烟雨的画面。因为当时的青铜器也被制作成杀敌的武器,似乎“青铜”这个词太沉重笨拙,充满了硝烟的味道,所以还在构思的歌词在写之前就已经放弃了。
后来我选择了汝窑瓷器,这种瓷器在宋代曾经非常流行,主要是因为它的稀有性。由于战乱、窑变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等因素,汝窑传世珍品只有70余件,堪称国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顶级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完全没有任何花哨的纹饰,造型古朴典雅。在我看来,就像当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然内涵简单,质感持久,但总觉得不足以用爱恨交加来形容奸诈多变的爱情。虽然最后没有用如瑶作为歌词的标题,但是在收集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因为那句“雨过天晴,云破人亡”而成就了未来。话,启发我写出了副歌《烟雨如天蓝》的第一句。据说这句话出自宋徽宗,因为当时的汝窑是宋皇室专用的,而当窑官在烧制完汝窑瓷器后要求命名其颜色时,皇室批准:“雨破青云,故此色将是未来。”从此,天青就是汝窑瓷器的颜色名称。不过后来我放弃了用汝窑作为歌名,除了它的特点不适合缠绵悱恻的爱情,汝窑这个名字有点太伤感。几经周折,最终确定歌名为《青花瓷》,始烧于唐代,在中国早期延续了1000多年。当初决定《烟雨如天蓝》歌词的时候,没多久就写下了副歌的第二句“还有我在等你”,于是副歌第一句的关键词就诞生了:“烟雨如天蓝,还有我在等你”。因为我歌词中描述的天蓝色是不能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等待一场不知何时到来的雨,才能在积云散去的晴空中以天蓝色出现。因为天蓝只有在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而天蓝只有在雨后才会出现,但我会说,要想看到天蓝,必须先等雨过。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雨”,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更美。而我用“天蓝烟雨”这句话来反制“我在等你”这句白话,我又接连用“等”字来强调爱情中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普通人怎么能掌握变幻莫测的天气?”?如果你想看到被雨水冲刷过的纯净的蔚蓝,你只能耐心等待阵雨自然停止,就像我只能被动的静静等待不会出现的你。“在这件青花瓷里,还有一种很少出现在《香蕉》歌词里的植物,真的是因为我对这种植物莫名的喜爱。就像椰子树让人联想到南台湾省,棕榈树相当于温暖的沙滩,仙人掌的场景自然是在沙漠里,不知怎的,我很自然地把“香蕉”和宋代江南烟雨中的苏州森林花园联系起来。比如在李渔的长相思中,就有“...秋风多,雨和。帘外芭蕉三两,夜长。“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宋词中经常出现的植物,“香蕉”出现的频率还是挺高的。此外,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以芭蕉为别名,为芭蕉的植树增添了一些文人气质。
顺带一提,歌词中“惹”字的用法是我六祖慧能的著名预言:“菩提无树,镜非台;那里什么都没有,哪里来的灰尘”,获得了经验。因为“何处使尘埃”其实可以写成“何处触尘埃”或“何处触尘埃”,但由于触染的意味没有“触染”那么强烈,触染只是一个与其他事物接触的词,而“触染”一词却有不请自来的邀请之意,非常积极进取,富有戏剧性。所以我用“门环挑起铜绿”而不是“门环染铜绿”;还有一句歌词我也是用“和我路过江南小镇”来气你的,我也没必要用“和我路过江南小镇”来接你的,理由一样。事实上,我已经在南拳妈妈的《恋爱中的蝴蝶》中使用了“激怒”这个词。第一段歌词里“淡淡的岁月,来回飘荡,屏幕挑起夕阳……”,我用“屏风”挑起夕阳”来表示太阳落山时因为屏风的阻挡而斜着进入房间的光线,而不是用“屏风”挡住夕阳。
最后,关于“香蕉惹阵雨,门环惹包浆”的意思,我来解释一下这里多余的话;一场大雨过后,花园一片翠绿,空气中充满了湿润的湿气,晶莹的雨滴在芭蕉叶上滚动。这时,这一幕最有诗意;还有一些锈迹斑斑的铜环,历经风霜雨露,依然嵌在门板里,是最古老的。我先用中国古典名句“香蕉惹阵雨,门环惹铜绿”来表达我的感受,然后再拿下一段“和我路过那个江南小城,惹你”作为对仗。因为芭蕉和门环都是静止的物体,只能被动等待阵雨,经过岁月的侵蚀慢慢氧化成铜绿;但代词“我”不同于香蕉和门环,因为“我”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偶然通过江南小镇认识了你,不是被动的等你,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都用了“挑拨”这个动词,但是主动和被动是很不一样的,而我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挑拨”的词,意思一样,但是用法不同,很有意思。总之这首歌写的很辛苦,但也很充实。
是的~青花也是一种花~常通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