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牛杂被评为广州最好吃的牛杂。对此你怎么看?

说起牛杂,广州人肯定会想到一个名字:阿婆牛杂。

图片来自阿婆牛杂官网。

陈奶奶凭着一份三十年的坚持和一份老街坊的情怀,用一摊牛杂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当她还在路居路附近摆地摊的时候,不管食客来自何方,男女老少,为了一碗奶奶牛杂,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似乎都是值得的。

图片来自阿婆牛杂官网。

现在,“阿婆牛杂”在越秀区温明路开了一家新店。开业那天,阿婆本人也在场,并公开承认她把制作牛杂的手艺传授给了她的徒弟,徒弟是温明路这家新店的经理。

这家商店位于北京路和温明路的交界处。店面很显眼,也不难找。中午12左右,虽然新店的人流量没有开业当天那么夸张,但还是有不少食客在等待。

图片来自阿婆牛杂官网。

店铺的门面是极度同质化的“网络名人复古风”,“民间宫廷级(天降美食)”这几个字确实有点夸张和不可思议,让我联想到了“标题党”。

图片来自阿婆牛杂官网。

“外婆家的牛杂”从民间小摊变成了人气很高的网络名人店。当然保存和提升口感是最重要的,但今天的盛况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奶奶当初积累的感情。时间长了,这种感觉消费掉了,很可能就变成一家普通的牛杂店,大到广州。这是最好的牛杂店吗?就我而言,可能不是。但是,如果在工业化的生产和包装下,我们还能保持自己的情怀,而不是利用网络名人的势头,“老奶奶牛杂”无论怎么变,在我心里和大家心里,依然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来自阿婆牛杂官网。

当然,传统和创新本来就是对立的,两者之间没有对错之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源于市场的传统小工业,尤其是传统手工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生产规律。工业化生产和包装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奶奶年纪大了,有自己的家庭。谁不想让家庭生活更美好?用冠冕堂皇的话来说,让年近90的奶奶继续在巷子里卖牛杂,实在有点吃不消。

所以,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一味的保留传统,也不是一味的追求改变。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求同存异,让两者趋于平衡,才是这个时代留住传统的正确方式。没错,这堆都是废话。小学语文可以写个80以上的成绩,但是这么没用,谁会真的去想,去落实呢?

那么,如何看待传统工艺的逐渐产业化和网络名人化?希望能在评论区听到你们的声音。请大家文明交流,不要喷,不要杠。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