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于魏晋

1.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进行复古制度改革,“使中国无第二位”。

《茫川》中有“匈奴为可汗,令于令,行于二处”的说法,那么二处的禁止在诏令中已有所发现。至少,人们对这两者的概念很低。所以王莽政权十几年后下台,去二处的习惯保持了三百年。即使到了魏晋以后,单名仍然多于双名。

2.避免它。汉晋之间单名盛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方便避讳。禁忌始于西周,君主和长辈的名字不宜直接书写或说出,必须用其他方法避免。起初,周朝只避死者姓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必畏神而名。”因为只避讳死者的名字,不避讳生者的名字,所以需要避讳的词并不多,名字和事物的混淆还没有因避讳而产生。秦汉以后,尤其是汉朝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皇帝的神圣地位,皇帝一旦登基,就必须回避。不仅死名字要避免,活名字也要避免。如果秦始皇以治名,把“正月”改为“月末”,或者发音为“征月”。汉高祖成了名国,改“邦”为“国”。东汉光武帝以秀闻名,以“毛”代之,将“秀才”改为“蔡瑁”。汉安帝的父亲姓青,改“青”为“和”,于是姓青的都改“和”。禁忌制度在汉晋时期变得越来越严格。为了克服禁忌带来的弊端,减少禁忌语,汉晋皇帝采用了两种既定的命名方法:

一是大量使用单名(单名禁忌的字数比复名少一半)。皇帝用单名,大大减少了禁忌语。东汉的何修在《春秋公羊传》中指出,皇帝为了避讳方便,都用单名。“难为讳,字为名,难说而易讳。”

二是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命名。

单名也在人们中间流行起来。

直到西晋“八王之乱”,中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五乱十六国,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禁忌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禁忌既不是定制的,也不是任意的,所以选择名字不方便,不用担心。于是,神州大地的名字也逐渐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