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是鲁迅哪篇文章中的人物?

高是鲁迅小说《高》中的一个人物,他思想守旧,得过且过。他的原名是高倩亭,别名是老刚。面对新世界滚滚而来的浪潮,他“无动于衷”,曾经摆出皈依“新知新艺术”的样子,为了得到高尔基的亲吻,把自己的词“楚儿”改了。虽然他甚至怀疑高尔基是不是姓高。

像高尔的发展那样改名字,表面上看起来是让自己符合新事物,本质上是新的。

事情变成了自己的。高倩馆并没有因为换了“楚儿”二字而变得高大,高倩馆和高虽然换了形式,但内容一点都没变。

高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鲁迅和高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逐渐“死亡”的,但这并不能保证鲁迅塑造的“高”形象会在某一天、某一地点、某一合适的时间“复活”。眼前就有一个例子。据《现代快报》8.1报道,随着高考和中考的结束,兰州一些落榜的家长正忙着给孩子起名、改名,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交个好运,换个运气。据说一个名字或者改名,500元到1000元不等。

期待儿子成功是疯了,期待女儿成功是傻了。这样,比起高倩馆改的“楚儿”二字,真是高明。

如果改名是为了区别于其他人,我们也无话可说。其实现在重名现象很严重。比如有的大学,一个班里叫“王伟”的人多达十几个。为了区分他们,老师们不得不区分每个王伟的名字,比如大的,小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问题是兰州的一些家长并没有打算给孩子改名字。他们试图通过根据孩子的生日和星座给孩子取名来改变孩子的命运,甚至用金钱来换取孩子的美好未来。这不仅在科学上毫无根据,而且过于简单荒谬。

其实,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除了少数人生来就是伟人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键是努力和勤奋,正如马克思所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比家养的狗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的思维潜力是很大的。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大脑功能只用了30%,而普通人不到10%,大部分处于“失业”状态。同理,获得榜单的同学之所以没有任何个人神秘感,只是更好的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当然跟学习环境和学校教育质量有关系。这显然和一个好名字或者一个好名声无关。

试图通过改名来改变孩子的命运,除了个别家长的无知,在我看来,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恐怕一是出于一种盲目从众的心态,看到别的家长忙着给孩子改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碰碰运气。第二种是害怕竞争,这其实是对自己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现。一个人的孩子通过正当的竞争渠道掉队是必然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无奈之下,他让所谓的“老师”给他的孩子改名。

但是高考主要是看孩子的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总之,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求实的态度,在名字上耍花招,在形式上凑热闹。不会比高改名为高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