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武大美龙湾村

人类历史

龙湾村是靠海的渔村,八个村民小组(自然村)之间有交通。常见的闽南话是雷州话(黎话),承认祖先发源于福建莆田。据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多数先民从雷州、濉溪、东岛等地迁徙定居,距今已有120 ~ 600年的历史。有王、陈、李、邓、彭、申、谢、傅、何等十余个姓氏。其中,人类历史最悠久的龙社村已经繁衍了26代,山内村24代。古武村只有五代人。龙湾人世世代代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从事农耕、捕鱼、农业种植等生产活动,繁荣了家园。

解放前,农村生活极其艰难。贫穷的农民通常吃地瓜拌稀饭和水,他们吃不饱。我住的是夯土墙的茅草屋,不遮风挡雨。很多人背井离乡谋生,死在异乡;有的姑娘卖身当丫鬟,吃了不少苦;有些人还没成年就在海里淹死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环境面貌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许多农民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享受了更好的生活。

数百年的繁衍形成了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地方文化,代代相传,从未中断。

遗迹的废墟

祭祖祭祖

建祠堂,编家谱。在每一个村庄建造寺庙来供奉神和祖先。已建成的祭祀建筑有祠堂、公祠、白马寺(朱富、凌钢、江庙)、土地庙等,还有东岛龙泉寺、闽南隆舍勒寺三店、沈工寺、钟惺寺、神州等30余处祭祀建筑。家家户户都摆香案祭祖。大型民间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冬季至日等。家庭崇拜,结婚、生子、职业等大事都要拜。农历正月十七祭祀白马神;正月十五,祭雷慈三殿;3月22日祭祀妈祖,举行盛大的“妈祖生日”游行;农历正月初一,农历十五,或者破土仪式,照例要祭拜土地爷。

山内村陈石祠堂

北苑村傅氏宗祠

龙泉寺

龙舍村雷慈寺

龙店村的凌钢庙

文教村钟惺寺

龙舍村土地庙

北峪村京邦寺

促进学习和教学

旧时公地以祠堂为主,租金收入用于管理祠堂、公益事业、资助学生读书办学等。,当时称之为“蒸场”。如抗战时期1938冬创办的“蔡颖学校”,是龙湾地区最早的乡村学校,其办学经费来源是“蒸田”。如今的精英学校早已走出狭小的祠堂空间,发展成为占地1公顷的“市级文明学校”。有三所小学,即蔡颖小学、龙光小学和辛鸣小学,有20多名教师和200名学生。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

山内村蔡颖小学

龙社龙村光小学

北峪村铭心小学

革命传统

龙社、北苑、山内、安乐的房子相邻。在旧社会,周围的村民称之为“四邻”或“四邻”。1939年7月,山内村陈光觉、陈元寿,北苑村傅、傅连光,龙社村等5名农民被小学王玉燕、谢国美吸收入党。同时成立四联村党小组,同年冬改为党支部,是早期东海岛仅有的三个农村党组织之一(其他为西山村和条文村)。革命斗争中,四联村的优秀儿女历尽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涌现出王、陈光爵、陈远寿等一批革命先烈,四联村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革命老村。

文化活动

村里都有文化楼(戏台),每逢春节、妈祖生日等重大节日,都邀请雷剧团进村演出。最近,对于已婚妇女来说,回父母家或与兄弟姐妹团聚是一种时尚。年轻人自发组织、指导和表演文化节目,活跃农村文化氛围。

古武乡村文化大楼竣工仪式文艺演出(2019)

北峪村兄弟姐妹联欢晚会(2018)

北苑村的年轻人自导自演文艺节目(2018)

民俗年。年会是雷州半岛的传统民俗,每年按照惯例举行。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文化游行、祭祀、文艺演出等活动。各村农历日期为:正月十七为古武村,三月二十二为龙舍村、山内村、土巷村、安乐村、龙店村,十月三日为北峪村、文教村。

山内村妈祖生日游行(2016)

龙舍村妈祖生日游行队伍(2019)

龙社、山内、文教村的妇女自发组织舞蹈队,坚持排练。龙社村舞蹈队多次代表龙湾村参加开发区、民安街道的广场舞表演比赛,并经常受邀到外演出,展现了龙湾妇女的新面貌。

龙社村女子舞蹈队

还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村民公园、文化长廊等体育文化设施,不断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文教村篮球场

生存环境

随着“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改”、“厕所革命”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的不断推进,村道硬化、路灯照明、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完成,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远处是山内村农民公园。

文教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