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由来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宫的正门,明朝永乐年间建造,最开始起名为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寓意,清朝顺治年间改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建筑特点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
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会有金龙和玺图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