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比大连长吗?

天津地名的由来

关于起源众说纷纭,大致如下:

诗歌理论

“天津”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中。在《离骚》中,他写下了意气风发的诗句“王朝始于天津”。

明星官员论

“天津”的名字来源于“天津之星”的正式名称。隋书《天问志》记载“东九坎排星”时,记载“尾亦九畚箕,又名天问”。

河流名称理论

“天津”来源于河流“天津河”的名称,《金河史》中记载:“通济河设立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道,主管漕河闸堤,定名为天津河巡官。”

命名理论

“天津”,这个流传最广、史料最丰富、记载最清楚的说法,源于皇帝给的名字。天津的意思是“田字渡口”,它是明朝皇帝朱迪夺取皇位的成功之地。源于渡古河,永乐二年(1404 65438+2月23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宣旨“筑城疏池。明代学者李东阳题写了“重修三官庙”的碑文,其中注有“天津象征皇帝车马过之处”的字样。

编辑这一段天津历史

古代

天津的历史(三)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目前,天津曾经是一片海洋。黄河改道前,是泥沙冲积形成的。古代黄河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西汉时在黄骅县附近,北宋时在天津南郊。晋时黄河南移,淮河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今金港桥三岔河口),历史上称为三汇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代在芦台开辟盐场,在宝坻设立盐仓。北宋属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阙盐院”,管理盐务。南宋贞佑二年(1214),在三岔口建立支固村,至今后宫附近已形成一条街道。这是天津最早的名字。元朝改支固村为海金镇,成为漕运转运中心。设立直沽盐运司,管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明二年(1400),北京都督朱迪为了和他的侄子争夺皇位,在这里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迪成了永乐皇帝。为纪念“京南之战”,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阳历二月二十三日,1404 1404,此地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天津作为军事要地,开始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建城、设卫,史称天津卫。魏是军事组织,不是地方行政区划。后来又增加了天津左后卫和天津右后卫。清顺治九年(1652),天津卫、天津佐为、天津右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税务、军事。雍正三年(1725),天津卫升任天津。雍正九年(1731),天津升为天津府,辖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六县一州。

摩登时代

清末开埠时,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袁世凯兴办洋务、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相继在天津建立租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失陷。1901年,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北洋政府(1912-1928)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数百名流亡的官僚政客和清朝元老投靠天津租界,企图恢复。其中包括中华民国主席李和清朝前皇帝溥仪。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属天津。11年6月,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会迁至保定,天津改为直辖市。侵华日军占领天津期间(1937-1945),人民苦不堪言。日本基本上是武力统治天津。日本兵大肆烧杀抢掠天津,当时天津的水灾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5万“劳工”被带走。因为天津在清朝的时候已经开辟了大量的租界,所以在侵华日军占领之初的租界里还是比较安全的。但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强行占领他国租借土地后,天津不得安宁。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948 165438+10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和一支地方武装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三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决战。1949 65438+10月15凌晨5点,解放军东西突击群在金塘桥成功会师。65438+10月17,塘沽被解放军解放,天津全境解放。

当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49 ~ 1958 2月北京、天津为河北省直辖市。1958年2月,全国人大决议将天津划归河北省。1967 1恢复为直辖市。

城市历史

夏朝建立时,大连虽然地广人稀,但由于与山东半岛联系密切,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大嘴子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址在大连分布广泛,多达七八十处。青铜器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进一步扩大了生产领域。商朝第三代王,由辽东迁居河南商丘。出于对家乡的留恋,他往返于辽宁和河南之间,开辟了蓬莱至大连的航线,使大连与山东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复杂。约公元前17世纪,夏灭于商汤。到帝辛时期,大连的社会已经从一个区域性组织转变为一个方形国家。金营城子地区双坨子遗址出土的车轮陶器证明了山东月氏文化对大连的影响。商代末周初,今天的大连有很多石棚,是辽东半岛分布最广、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地区。多位于河流附近的丘陵上,其中18处石棚7座,中小型石棚38座,主要分布在金州区和普兰店、瓦房店、庄河。晋代被辽东判刑的王绩在《雅江司志》中描述了万家岭的“西山师鹏”。庄河荒地的石棚长7.50米,宽5米,是辽东半岛最大的石棚。石棚中出土的人骨和随葬品被专家认为是青铜时代的墓葬。石棚从石头的开采、打磨、运输、设计、建造等方面具有物理学、建筑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反映了青铜时代大连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长海县上马石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

考古发掘表明,古代大连地区逐渐南下的庙后山人和金牛山人,多居住在大连中部的丘陵山区,以狩猎采集为生。北方山东半岛的古人生活在海岛或沿海地区,以捕鱼和采集贝类为生。至夏商代时期,先民开始向河谷和平原地区发展,农牧业成为主要的谋生方式。当时来自山东半岛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文化类型明显与山东半岛相似。同时,大连虽然人口不多,但因为有船的好处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多样化的自然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接近山东半岛。春秋时期,大连的青铜文化日趋繁荣。至今已发现遗址近百处,其代表遗物为弯刃青铜匕首。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为了开发辽东,分批移民辽东,期间齐国也出兵攻山戎救燕,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齐宫铃六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今胶东地区),齐国控制的地区延伸到山东半岛东部沿海。赖人战败后,渡海逃亡,大规模迁居辽东半岛。大连人口大增,政府在移民区建立村组织,并派官员管理。齐、莱居民大量北迁,使山东、辽东文化进一步交融,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此外,黄河下游的居民在战争和饥荒时期也沿上述路线避难辽东。这些移民有的定居大连,有的迁移到东北腹地,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从旅顺到东北腹地的古道。集义有“城”进行交易,实行物物交换。除了青铜匕首外,大连还出土了西方周末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凿、斧、刀、矛、镜和陶器,为研究大连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齐桓公死后,诸子争权,内乱不断,齐国逐渐失去了霸权。辽东,包括大连,成了燕国的领土。东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的春秋时期结束,中国社会进入战国时期,大连的经济和社会也进入战国时期。大连夜景

大连至少有17000年的人类活动史。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大连地区(师鹏文化的赖子人在青铜时代就逃到了辽东[2])。自战国时期燕昭王设立辽东郡以来,大连一直归辽东郡管辖,直至秦汉。西汉时在大连设立“蒯县”,三国时改称“董琦县”。唐初,大连属安东首府李记府管辖。辽朝时,大连属东京辽阳府管辖,汉法对汉区实行。大连魏晋称为三山,唐代称为三山铺,明清称为三山海口、青泥洼口。到了清朝,因为清政府禁绝东北的政策,这里人烟稀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清政府在今天的大连湾北岸修建了海港栈桥、炮台和矿营,才成为一座小城。1897年,俄国人开了城。当时的俄罗斯设计师想用法国巴黎的城建图纸在东方再造一个以广场为主的城市,于是来到中国大连,给她取名为“达涅斯”,意为遥远的城市,远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地方。1905年,日军占领该城,将“Dargnies”音译为汉字“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