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接近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就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置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含那些与问题相关联的生活背景。它是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纽带,是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问题情境带入生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高一《理解图形》教学时,可以安排一个游戏:让学生摸、画、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然后通过命名、比较边长、连接图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图像。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再比如,在第一节课“重量与重量的比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小熊摔板游戏改为学生间的摔板游戏,让学生参与游戏。可以让瘦的学生和高的胖的学生一起玩跷跷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用眼睛观察和分辨重量的能力。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
一些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脱离了生活的实际。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于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概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小学数学的很多概念和原理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如果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来研究,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比如学习“循环小数”的时候,理解“循环”的含义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读一首童谣:“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他在说什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很自然地引入并让学生理解了“循环”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循环部分打下了基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热情。
第三,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在生活中,植根于现实。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一个接近整百或整千的数字加减的快速计算,可以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来发现和理解算法。我们可以创造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去商店买一个足球,他身上有135元。小明怎么付每个足球98元?还剩多少钱?同学们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结论:先付100元,再用35元找2元。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式135-98 = 135-100+2。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探索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树立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再比如:学习《对人民币的认识》。因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购物的生活经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加深对各种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了解元、角、分在支付和兑换货币过程中的前进速度,并学习相关的计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数学是那么的熟悉。
第四,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高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也让学生在活学活用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他们当然很开心,这是我们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在生活中的目的。
比如,学生在学习了一定比例的知识后,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六一儿童节期间,很多运动鞋店都在搞促销活动。一双运动鞋原价120元。一家鞋店降价20元,另一家鞋店打7.5折,第三家鞋店买二送一。你打算买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们马上会计算:
第一家店:120-20=100元。
第二家店:120×75=90元
第三家店:120×2÷3=80(人民币)
由此得出结论,在第三家店买最划算。
再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知识后,可以利用所学设计一个“购票方案”。公园只卖两种门票:个人票5元,团体票10人30元,团体票买五张以上可以优惠10/100。我们班有37个人按照上面的规定去公园玩买。如果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购票方案”,学生可能会针对此类话题提出各种方法:
方法1:每5元购买需要花费5×37=185元;
方法二:买3张团体票,7张个人票。一个* *就要3×30+5×7=125(元)。
方法三: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四:买票时,邀请另外三名游客加入我们购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每人交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五:邀请13其他游客一起买票。我们班只花30× 5× 9/65,438+00-3× 65,438+03× 9/65,438+00 ≈ 65,438+000(人民币),这样我们性价比高。
可见,如果在教学中能够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性,那么数学一定会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会让人觉得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会变得有活力,这样学生会对数学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人类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中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