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茶文化在当下的地位

茶与国学

余悦先生从释名、辨义、观人三个方而,论述了国学与茶文化的关系。国学是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而中国茶文化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学理应囊括茶文化,茶文化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包括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义理之学,茶文化也有这些方而的内容,而且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国学大师有许多人钟情于茶,对茶文化有精辟的论述,钱穆强调钦茶亦成文化中一事,即人类大生命之事”,”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的观点,特别有学术启示。其另文指出,应该如何才能乘势发展?他认为现在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地位,二是学术视野,三是资料挖掘,四是国际交流,五是人才培养。

关于茶与国学,余悦从释名入手指出“ 总之,国学和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其《辩义》讲茶与国学的汇通,从考据、经世、辞章与义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交集很多。所谓“观人”实为国学大师的茶事实践。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深知茶是纯洁中和、清明伦理的象征,他妙趣横生地品茗论道、以茶穷理,颇发人深省。虽然朱熹的学说在当时不被统治者所重视,庆元党禁就是针对他的。等他死后,统治者意识到他学说的价值,所以把他花四十多年工夫反复修改而成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以致于他的学说影响中国千年之久。

如果说,朱熹是古人,那么这种国学大师对茶的偏爱,对茶文化独具慧眼,则成了一种流风遗韵。近代的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这是毫无争议的。由于他的自沉成为历史悬案,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是个卫道士,是守旧者,也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不过,最近出版的《王国维学术随笔》,就有他写的关于茶俗方面的文字,展现出他不为常人所了解的生活情趣的一面。再说鲁迅,他作为思想家、作家是得到公认的,但是不是国学大师,却还有人心存疑问。不过,早己经有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将他列入国学大师,网上投票国学大师他也是名列前茅的。即使这些都不论,他国学功底非常深厚,则是毫无疑义的。

鲁迅也与茶有着难解难分的姻缘,有许多与茶心神融会一体的快事。在他的茶事活动中,有饮茶、购茶、赠茶、施茶,他通过饮茶来品味生活,借茶遣兴,他更通过饮茶来达到生命的境界,以茶抒怀。尤其值得注意的,鲁迅先生的日记中有不少关于茶事的记载,小说中也多写到茶,如《故乡》、阿Q正传》莫不如此,少喝酒多饮茶,当然是科学饮茶。

钱穆先生是把茶器、茶俗与茶史结合起来研究的。他有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苟写一部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我想有这些国学大师级人物相关的论述,我们更可以说国学与茶文化是相通的,国学的精髓与茶文化是相通的,凡是国学大师级人物都关注茶文化的走向和希望投入茶文化的研究。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茶学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的形而下的延展和阐述,不仅是在国学主干儒学大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更多的儒学理念,也与佛学、道教在个人修习、品性涵养上有想通之处,在经世致用方面也有一致之处,比如唐代宫廷茶道以尚繁缛、重等级礼仪为特点,以和谐万邦为主旨,追求中外和谐、上下合心、儒释道互为融摄的和的最高境界,从以茶清心出发走向以茶治国。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在当下如何看待茶文化。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提到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和高雅艺术,没有明确提到茶文化。这表明,从上到下,人们对茶文化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无论如何是茶学研究者的严重缺位!有的茶人或许侥幸地认为茶文化是在国务院文件里“等等”里面。我理解为是青年茶人对我们的一种解套或安慰。

从内容与思想发展上看,茶在作为民生产业的同时,人们赋予茶以特别的责任与内涵:在烹煮品饮的过程中,营造清雅气氛,以敬畏之心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往来因缘,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消除不平,实现和的最高目标。和敬清健,或者概括为和雅敬健,是国人对国学奥义的茶学表白和展示。

从学术实践看,自《荈赋》《茶经》以来,茶学研究,包括关于鉴茶种茶、制茶品茶、饮茶后的精神世界的抒发与提升,茶的经世致用方式的探讨,代有发展传承。宋徽宗著《大观茶论》,清乾隆皇帝巡幸茶山,赋诗咏茶,留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感慨。当下,茶学研究已经持续30余年,大有前赴后继之势力。

广义茶学包括属于自然科学的栽培学、生物学、植物学、营养学等,包括属于工学的茶叶加工,包括属于人文方面的历史学、文学、美学—哲学、文献学、民俗学及人类学—民族学等。而茶器设计兼有工学与人文等多个方面。而狭义的茶学当属以茶艺及审美、思想及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茶道文化。我们之所以把包括自然科学内容的与茶相关的内容也纳入广义茶学范围之内,原因在于:一定时期内的茶道审美决定这一时期茶叶加工的标准,从而设计茶叶新品的出现。茶器的研究与设计、生产,自古就是一个与茶道审美息息相关的门类—属于工艺类的成分较多。

就茶学核心茶道文化而言,又与琴棋书画、插花、焚香发生内在和外在的密切关系。琴,在这里不是单纯的古琴,代表音乐,涉及舞蹈。书,不仅是书法,还应包括阅读。画,不仅是中国画和中国画创作过程,代表艺术及审美体验。

三 茶道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时代使命

一、当下既有的文化门类和艺术门类尚不可能完全替代茶道文化。

音乐舞蹈、电视电影、戏曲—曲艺、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等不可以完全融涵茶道。不仅如此,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已经在审美和个人修习方面取得许多***识。这些***识不是在形而下的行为和艺术表现方面而是在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某些方面取得最大公约数---这就是我们上述的和敬清健或和雅敬健。因此茶道文化是一个过去存在并一直延续,从杜育陆羽、赵佶、朱权、吴觉农、陈文华等试图体系化而至今没能实现的综合文化形态。

二、发掘、继承与时代创新的结合。

在当今我们呼吁以茶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茶学的诞生,已经具有了充分的条件。与茶相关的茶文化学、茶艺培训手册、中国茶史等已经作为教材进入文化教育系统,且延续几十年。同时我们看到,我们对中国茶学,中国茶道文化在理论上还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也缺乏全国性的学术权威。表现在社会实践上,就会显得比较混乱。光是各种茶道名称就极为烦乱。我们主张统称为中国茶道**泡法,中国茶道龙井茶泡法,中国茶道午子茶泡法,而不应该称为“中国午子茶道”“中国龙井茶道”,再有“大观园茶道”,就有点滑稽了。而近年来在茶艺过程中附加的歌舞或其他形式的表演往往成为茶艺表演成功的主要内容,而茶艺人员的泡茶与茶汤的味道反而被忽略,我认为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是茶商吸引观众眼球所导致的结果。因此茶学理论整合与实践的标准化规范化仍然是茶学重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