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超市管理的论文?

管理创新与管理创新

不完全正确,需要按照自己超市的经营模式来管理,但是可以从以下内容中学到很多

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发明创造的历史,是人们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历史。正是由于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创造活动,人类才能从野蛮愚昧走向文明。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发现新的规律,认识新的事物,制造新的事物,提出新的思想,发展新的局面。这一切都是人的无止境的创造和创新活动。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正是通过这些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人类从普通动物中升华出来,使人类越来越进化,大脑更加发达、进步、聪明。反过来,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强,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快。每个世纪都在以几何级数的状态快速增长。这种创造性的创新活动不仅过去持续,现在繁荣,将来也会突飞猛进,永无止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人类发展进步和创造性创新活动历史的最精辟概括。

管理科学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践。当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集合体和原始部落)出现时,简单原始的管理活动也会随之产生。荀子在《知望篇》中指出:人的“力不似牛,行不似马,但牛马并用,何故?”正所谓“人可以群,而不可以群。”与个体相比,人的体力远不如其他动物,而比人强的动物则被人控制,因为人联合起来形成群体。当人们组合成“团体”时,就出现了“团体”的管理,开始了管理的原始分工,出现了组织的萌芽,出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最初分工。所以荀子说。乱则离,离则弱,弱则无胜于物。“人类因“群”而需要并产生管理,管理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群体的发展和进步。在原始部落中,作为首领或酋长,除了要像其他人一样亲力亲为之外,还要组织所有掉队的人进行有效的生产生活斗争。这就导致了最原始的管理。可以说是管理。

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几乎每时每刻都向管理提出许多新的课题。这是管理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出现了一个如何加强信息网络管理的问题。要通过管理防止病毒感染、黑客入侵和泄密,保证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随着克隆技术的出现,出现了对克隆技术的管理。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以防止克隆可能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副作用。自然科学有这样的管理要求。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小平同志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有办法通过管理使原来的计划经济平稳有序地转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宏观和微观经济,使其有序有效地运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中国的经济管理符合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

随着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采用传统的、习惯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显然是不适应的,这就需要管理创新。因此,管理的不断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管理创新不仅处于被动状态,也不是简单地适应外部变化。作为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随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各界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对管理规律的深入和掌握,管理科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创新。

人类从自己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认识、理解和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提炼和升华管理理论,并用这些理论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他们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方式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学者和管理者永恒的内在驱动力和毕生的迷恋与不悔的热情追求。

创新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人是思维的动物,他的行为受思维的指挥。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保守的思维只能产生保守的行为。只有革命的理论才能产生革命的行动。从西方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也是一个管理理念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从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到现在,虽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理论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所有这些创新的内涵。

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是善是恶一直是哲学与宗教争论的热点问题(排除其迷信内容,宗教也是哲学的一种反映)。基督教认为,人天生就有“原罪”,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受不了魔鬼的诱惑,在被逐出天国之前,在伊甸园吃了智慧的果实。巴厘岛不管出身如何,都有六大恶习:欲望、愤怒、贪婪、醉酒、傲慢、嫉妒。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最广为人知最著名的争论,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孟子主张“人生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善者虚妄。”这里的“假”字是“人为”的意思,是后天改造的结果。美国管理学者麦格雷戈在1957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面》,指出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定义是,把人看成“不愿意工作,什么都不想要。这个“X理论”是不现实的。他认为人是“愿意工作、追求进步、自觉”的,并称之为“Y理论”。其实从人性的社会属性来说,人性应该是“无”的,一切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人出生后,经过熏陶、训练、教育、管理,形成不同的人性特征。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和更科学准确把握的过程。围绕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出现了不同的管理理论、方式、方法和技术。随着对人性认识的深入,管理理论、方式、方法和技术日益完善。

目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的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

传统管理科学将人视为“经济人”,认为人类的一切动机和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这就形成了只关注生产或工作过程的管理色彩,呈现出鲜明的管理色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人性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西方管理学者和管理者才开始逐渐认识到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一切管理目的归结为人的需求和服务,充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首要作用,运用一切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有文字记载,写于三四千年前,后经姬昌和孔丘两次编辑,最后定稿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易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萌芽。“是天地,万物相连;上上下下,他们的志向是一样的。”(《易经》?自然规律表明,只要有天地和谐、阴阳协调的状态,万物就会繁盛;只要领导和群众能够互通有无,就能形成志同道合的“人和”境界。子曰:“君子之道有四:其道敬,其事敬,其利养民,其义民。“(中庸)一个领导者在言行上表现出谦逊,尊重和服从上级,在使用人力资源时讲原则。这是他德治四个方面的表现。老子主张:“圣人总是大大咧咧,以民之心为心。”(《道德经》)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应该有私心杂念,而应该把心贴在人民的心上,想人民之所想。他还说:“圣人欲去民,必从其言;如果你想成为祖先,你必须在他们后面。首先,人民是有害的。“(同上)要管理好人民,统治者必须在言行上对人民表现出谦卑;要带领群众前进,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群众后面。只有这样,我们虽然凌驾于人民之上,人民才不会感到沉重的负担;带领群众前进,群众就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所以,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把这一切总结为:“所以,君子以治人,而止之。“(中庸)领导者就是要做好管理人的工作,达到人人改邪归正的目的。自古以来,人民都非常怀念它。

西方国家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这是观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他们的核心思想仍然是把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不是把群众作为企业的主人。在他们看来,企业的所有者只能是投资者。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不是管理获得资本,而是资本获得权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进步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第二,有限理性

由于科学、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人们可以不断接近绝对真理,但却无法穷尽。人可以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地发明创造,不断地进步,但不可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我们承认人是理性的,但理性的程度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因为我们只能掌握一部分信息,且不说新信息的不断出现,就现有的所有信息而言,每个具体的人所能掌握的只是沧海一粟。在此基础上理解世界,西蒙的有限理性观。

人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完整全面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掌握客观世界的全部信息,这不仅是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也是由于人的精力、体力和时间的限制。所以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处于信息不完全的状态,也就是在有限理性下做决策。这样的决策不可能没有风险,也不能保证100%的成功。需要在决策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控制。认知的有限性决定了行为选择的有限性。所以我们在从事任何工作的时候,都要有几个准备,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

第三,团队文化

文化是非自然的,而是人类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的一切事物和人工创造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总和。所以有人称之为“人性化”。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人的价值观取决于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社会环境、成长史、教育历程、地域影响密不可分。所以文化有两面性:有阶级和无阶级,有民族和无民族,有* * *和个性。没有* *,世界无法交流;没有个性,交流就没有意义。

任何群体(团体或集体)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造系统”。管理的一般对象主要是“人造系统”。而人是有思想有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个人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想法和看法,也就是个人的文化观。换句话说,当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时,个体之间的文化观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带有* * *,也就是团队文化的文化观。团队文化产生后,会对团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也会因为集体的影响而形成思维和行为的趋同。

管理就是推动被管理的载人系统,形成协同效应以有效实现管理目标,这就需要把握团队文化的作用。

无论什么样的群体,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交流和融合,必然会自发形成自己的团队文化。这是一种自发的团队文化,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要保证团队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有意识地建立先进的、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作风”是一种先进的、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充分发挥系统功能,陶冶和教育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是解放军成为大熔炉的原因。

第四,动态隐性组织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自然和社会形态,也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结构方式。组织的结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系统”,一种是“堆”。对于管理来说,我们面对的是“系统”,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所以管理学所研究的组织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一个复杂的事物。二是指复杂事物的内部结构,如人,由骨骼、肌肉、血液、神经、内分泌、消化等子系统组成;三是指组织工作流程,比如成立一个新的单位,重组一个现有的组织,裁撤一个部门,扩大一个企业等等。

我们平时面对的组织是有形的、显性的,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性组织。所以,我们管理学研究的是这些静态的显性组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动态的隐性组织现象,这方面的研究基本缺乏。

在自然界中,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空间中,一个或几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由于干涉、叠加和衍射,会在这个空间中形成不平衡的声强分布,在声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声强分布不变;一旦声源消失,声强分布也随之消失。还有众所周知的电磁铁的磁力线,当一定形状的电磁铁通上电流时,就形成了一定的磁力线。一旦电流被切断,磁力线就会消失。这些组织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来发现。而且,当事物的运动停止时,这种组织状态也就消失了。这是自然界中动态的隐藏组织。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社交圈。比如正式群体内部或之间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和活动都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活跃起来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还有就是社会上流言的传播。也是通过不同的人际渠道进行的。如果没有流言蜚语传播,这种组织结构就不会出现。目前,信息网络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支持了信息形式的动态隐藏组织的运作,这促成了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网民和网上约会的出现。这些都是社交圈中动态隐藏的组织现象。

动态隐性组织依赖或依附于静态显性组织,没有后者,前者将不复存在;但是,动态隐性组织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静态显性组织。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组织的功能,现代组织学不仅要研究、控制和协调静态的显性组织,而且不能忽视对动态的隐性组织的研究、控制和协调。

动词 (verb的缩写)不可能研究

人们看待和思考问题时,多采用前瞻思维。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有它的好处。它可以从根到根,从外到内,循序渐进,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它的有效性,人们才愿意采用它。但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使用前瞻思维会走进死胡同,陷入困境。这时候,如果你能来个“反转”,来个逆向思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昏黄的灯光里。”

在管理上,特别是在项目管理上,强调“可行性研究”,确保项目在技术、生产、资金、资源、环境、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是可行的,为项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现实生活中,这往往是不够的,因为除了可能,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如果忽略了不可能,就会失去问题的全面性,陷入片面性。摩托罗拉的铱星项目做了彻底的可行性分析,但是缺乏或者至少是不充分的不可能性研究最终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协和式飞机过早退出市场可能也与不可能性研究不足有关。

世界上有两种不可能,一种是绝对不可能,一种是相对不可能。人不能靠抓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也不能用鹅卵石孵出小鸡。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手工计算圆周率,只能达到小数点后707位,再计算几乎不可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不仅得到了改进,现在已经精确计算出小数点后近6543.8+0000亿位的数值,以后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同时还发现原来手工计算的小数点后707位,在第527位之后都是错的。或者说,曾经被认为是可能的事情,现在在新的环境下被证明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这些不可能都是相对不可能的。

既然事物运动有两种状态,管理者就必须面对。第一,对不可能性的认识本身就计算了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可逾越的步骤。只看到可能的一面,忽略不可能的一面,就无法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次,对一些不可能的理解,可以证明有其他的可能。人们早就想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许多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被明确和排除,才能最终制造出一架能飞的飞机。第三,对不可能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性地、现实地处理问题,退而求其次,在现实条件下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永动机已经被证明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推广人。

加强管理中不可能的研究,首先要克服形而上学的、简单化的、单向的思维方式,承认事物的多样性,避免“一刀切”的工作方式;其次,管理方法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不搞什么“统一模式”;第三,实施动态组织管理;第四,允许企业经营机制的不同选择。

第六,信息不对称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在军队中,信息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市场中,信息是占领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在一个组织中,信息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主动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市场上的公平交易,科学家之间的成果共享,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学习,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商业和金融活动之间的诚实关系,以及网络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作,都依赖于信息的掌握和交流。信息交流的双方,哪一方掌握的信息更全面、更准确,将成为信息交流的强弱。

但在现实生活中,信息的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第一,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和积累会导致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不同差异;第二,人的知识由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组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属于显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不能直接交换,所以即使显性知识交换可以是对称的,隐性知识部分仍然是不对称的。第三,人际交往的过程和结果,由于认识和经历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对称;第四,信息就像浩瀚的大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同的人只能取不同的点滴。

信息不对称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没有信息不对称,老师不可能教学生,老师不可能带徒弟。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及其不断膨胀,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市场交易和金融活动不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将不利于社会信用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面对这一现实,作为科学的管理,必须把握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好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的辩证关系,使信息的交流和运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七、第三方物流

“物流”,从广义上讲,就是物料(材料)的流动过程。它是保证人类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桥梁。物流是否畅通,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很大。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实现企业内部的资金循环。同时,如果企业在市场上卖不出自己的商品,或者在市场上买不到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就不可能使自己的价值增加G ',企业的生产必然会中断。这种结果是由于宏观和微观物流不顺畅。

传统的物流方(供给方和需求方)想要实现物资的交换,要么由供给方承担,要么由需求方承担。这个很直接,但是承办者必须建立一套物资调拨、运输、装卸的运营管理体系。同时,这样的运输一般是单向的,即使满载100%,空运率也是50%,显然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这一切都增加了物流的成本,而随着物流量的不断增加,成本在上升,其占运营成本的比重也在增加,这意味着可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比重在减少。管理负担加重,运输资源增加。

随着生产社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供方物流和需方物流也在不断扩大,巨大的物流体量产生了巨大的商机,于是涉及第三方的物流运作开始萌芽,或者说从供方或需方分离出来独立从事物流运作的组织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也叫合同物流、物流联盟、物流社会化或物流外部化。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即“现代物流”,它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一是会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将大大减少因碎片化物流模式导致的真诚的巨大物资损失;三是将大大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四,它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和发展使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有了新的突破。供需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分为生产准备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四个相互关联、现代化的独立过程。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启示我们,传统生产过程的四个阶段,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独立运作,形成社会化协作。

现代物流在中国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工业企业中,第三方物流仅占18%,在商业企业中,仅占16.1%。在管理上,表现为成本高、资金周转慢、制度落后、服务效率低、人才匮乏、缺乏标准化、电子商务水平低。

八。虚拟经济

什么是虚拟经济?时至今日,人们众说纷纭,但基本认识还是有的:虚拟经济等同于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规模后产生的;虚拟经济的价值来源于实体经济,起始价格随自身运动而波动;虚拟经济萌芽于个人之间的借贷行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加速发展的两个轮子;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有其自身的不确定性、投机性和主观预期,因而具有内在的风险性,过度扩张会导致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