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帕金森理论分析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引语
中国古代史上下几千年,朝代更迭频繁,家传万世只是南柯一梦。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朝代的更迭在本质上来说与百姓无关,只是皇室更替,制度更替。而更替的原因细化分析有皇帝个人因素,权臣因素,外族因素等等,看似名目繁多,但总结起来就是革故鼎新?。在中国古代史上,确实有皇家个人因素导致的灭国,如秦二世而亡,只因忽略了百姓利益,遂至揭竿而起。隋二世而亡,只因纵情享乐,以上为尊。
实际上,更多的朝代更替却是与权臣篡位有关。如?田氏代齐、曹丕篡汉、刘裕篡晋?等等都是权臣实际所得与地位不相匹配的结果。但这一现象为何至宋朝之后再未出现呢?只是因为宋朝皇帝的做法著名的帕金森理论有所重合,而在制度上表现就是二府三司制?。正是这一做法致使宋朝之后再无权臣篡位,也是这一做法导致宋朝走向灭亡。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提出,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只有三条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职位拱手想让。第二是一位有识之士负责具体操作。第三则是任用两个人帮助自己做事,但这二人必须比自己的能力低下。
在封建社会,皇室乃天命所归,想有国家至高无上权力。为了保证统治关系,王位世袭乃是代代相传,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煞费苦心。与兄弟互相防范,让臣子之间互相牵制,一系列行为都是保证皇权握在自己手中。享有如此权力情况下,哪有人愿意主动让位呢?当然皇帝主动退位让贤有之,但也绝非个人所愿。
第二层是让有识之士辅佐。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之中就衍生出宰相与大将军等职位。文则提笔定天下的往往不是皇帝本人,武能上马定乾坤这类高危事情更不是一般皇帝能够驾驭。如此便产生了诸如董卓,曹操,司马懿之类的权臣。皇帝将某项大权无条件,无限制地拱手让人之时,往往也将自己的皇位双手奉上。但宋朝的特殊就在此处,二府三司制的施行竟让宋朝之后再无权臣。
帕金森定律中让两个没有能力的人辅佐自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四个更没有能力的人辅佐这两个?亲信?。?无为而治?在文字解释方面是锦上添花,让当政者用权不扰民是为本意。但实际运作时,这四个字走行跑样变成了釜底抽薪。宋朝初年经济发达,歌舞升平国泰民安,但后期,政治上冗官冗员,军队积贫积弱。生生将盛世宋朝拉入泥潭,万劫不复,而这也归功于当政者将帕金森理论运用于二府三司制的结果。
二府三司制的宋朝再无权臣
宋朝建国前夕,三省六部制的负面影响便以显现,所以宋朝改良出一套自己的方案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为掌管政务的?东府政事堂?与掌管军务的?西府枢密院?。而?度支,户部,盐铁?则为掌管财政大权的三司。行政部门的列举并不足矣各位看清事实,但是有一点显而易见,二府三司制度将军权、政务、财政大权分离,从根本上隔绝了权臣乱政的最基要三个条件。
很多人认为宋代之前所有朝代也都是权力分化的,比如说提到的三省六部制。但是,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宰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手中掌握的权力不可小觑,政务、财政两项大权往往兼顾。而?虎符?的存在让军权分离也名存实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仅此一言就无数次将?天威?变成过耳云烟。但二府三司却真的做到了实质性分权,这也是帕金森定律的可怕之处。
一、东府政事堂
帕金森定律中第三点提出,找两个比自己能力低下的人帮助自己处理事务,东府政事堂就是如此。宋朝前,鉴于宰相权力过大,影响朝政,甚至篡位的实施。宋太祖在宰相一职上下足苦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上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对,其间记载的就是宋太祖为宰相谋副职时官职起名问题。
名称虽说是前朝借鉴而来,但是权力可非唐朝能比。在唐朝,参知政事类似于临时官职,多干类似?跑腿?的工作,但是宋太祖却赋予其极大权力。名义上是副职,但除了名称稍逊一筹,在所统事务上参知政事与宰相工作内容一样,且权力相当。宋朝王安石就曾任职参知政事。这一点在宋朝形成制衡关系,削弱了宰相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西府枢密院
帕金森定律是针对能力不足的领导者提出的论点,但是宋太祖在领兵打仗方面显然不属于这一类领导人。如果对于有才能的领导人,显然将大权自握手中是最明智之举。武将不懂文臣事可以理解,而政务之事有其特殊性,可以分而治之,已经有了设立副职的解决办法。但是,自己是武将,军权怎么办呢?
宋太祖的出身让宋太祖对军权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传颂千年,那么西府枢密院是什么呢??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军权掌握到宋太祖自身不假,但每逢战事御驾亲征岂非儿戏?所以,在自身权力蒙阴之下分权而立。每次三衙须出征时都需要去枢密院领取虎符,这一景象虽然在制度上多有繁琐,但是在皇帝眼中却喜闻乐见。配合?更戍法?效果更佳,此处暂且不提,埋一伏笔。
三、三司制
帕金森定律中第一是申请退职,把职位拱手想让。这对于某一方面而言不切实际,但是对于皇帝容易掌控的某一领域而言则是顺理成章。政务、军权处理妥当之后,能够影响朝政的只剩下财政权了。财政大权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就是一些数字而已,显然可以按理论第三点,将其指派与能力不如自己的几个人分管。而宋太祖也是如此做的。
至于?度支,户部,盐铁?三个部门设置并无太多说法,只是按类别划分,各自署名而已。财务是摆在明面上的金银,皇帝需要做的根本不是控制每一笔如何花销,而是控制总量多少与异常问题。每逢灾害,战役之类,皇帝只要了解多少钱,都干了什么足矣。三司按时上报财政报表供皇帝审阅,即可以互相牵制,又能够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岂不快哉。
帕金森定律下的二府三司造成的利弊
二府三司制全面的理解即为分权,我们则需着重关注帕金森理论第三点。二府三司制,设置双重岗位管理者,削弱了权臣权力,对遏制钱权兵有极佳效果。而且钱权兵分离,即使有权臣构成某一条件,处事也会畏首畏尾。在宋朝,贾似道就是如此,虽称权臣,但是除了蒙蔽皇恩和勾结外敌其余再无他法,对于祸国乱政有一定影响,但是篡位触不可及。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皇权的强化更胜之前的三省六部制。
当然,二府三司制并不完善。工作岗位的胜任,最佳人选必然是专业称职。而此时选择多人兼守,即使有能力也会形成一定内耗。在功勋方面,在上下级关系方面,在事情处理角度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况且所有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时,容易形成朝令夕改的弊端。如王安石变法,得到皇帝支持,但是仍受相关大臣反对。触及权臣利益时,政令难以有效施行,在失去皇帝支持的时候,难免浮光掠影半途而废。政务方面如此,军权方面更是如此。
在前文提到了配合三司制运用的?更戍法?,其本质也是防止大权独落。?更戍法?旨在并将分离,每隔一段时间,驻军守城将领就会与戍守边关将领相调换,一定程度上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一点确实降低了将军在军中的威望,但是彼此互不了解的局面也更加深了任用闲人的局面。
上行下效,皇帝分权而治,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大臣进行效仿,只要稳中前进即可,对于军队战斗力必然疏忽。宋军弱势就是由此开始,对于外敌完全没有抵御能力也是由此开始,宋朝的毁灭也是由此开始。
结语
博古观今,宋朝的制度虽有弊端,但是为后世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义,而在权臣篡位方面的影响更是不可磨灭。从历史观的角度分析某项制度,难免偏颇。其中能看清的不过是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对于问题发展本身却难以分析。通过帕金森理论可以很清晰的分析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这不仅有利于分析制度,更利于今后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