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有多少人口_夏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夏姓有多少人口
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六位姓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 总人口大约在370多万 。
夏姓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蒙古人改汉姓夏;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37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370多万,增长了近9倍,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夏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四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河南、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5%的夏姓人口。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1.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局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仍为夏姓的中心地。
夏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苏皖大部、浙沪、湖北东部、渝湘赣大部、福建北部、贵州、云南东部和北部、广西西北、四川东南和南部、辽宁东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新疆西北,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4%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64%的夏姓人群。在粤桂大部、湘赣闽南部、台湾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北段、甘肃南端和中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南部、青海东南、河南东南、山东、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北和西北,这一区域的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率在0.2%0.4%之间,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4%,居住了大约29%的夏姓人群。
夏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夏姓的郡望为会稽。夏姓的堂号主要有会稽、平水等。平水堂号典出夏禹治水,禹13年在外,三过家门不入,水患终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禹建立了夏朝。
楹联 重要的夏姓楹联有以下四副:
真宰相器;有大臣风。
涂山启瑞;梁国受徒。
名联四皓;望并三宗。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
家训格言 夏氏家训以清夏敬秀的《正家本论》最被推崇。夏敬秀,清江苏江阴人,出身贫寒,致力于五经七艺,旁及子史文词。为人淳朴坦易,待人诚恳伉直。他认为邻里乡党有相周、相救、相友、相助之义。所谓利义必明,就是说行善等不可先怀某种目的。他认为读书为起家之本,人若能读书,则不论穷达,均可自食其力。读书又必须心术正,要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他特别强调不可接近星相、巫之士,不可起课求签,扶鸾问笤,择术宜慎告诫言行当谨,威仪必修。希望后代遵循礼教道德之规,事亲尽道,守身显扬。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总名人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三位。
历史上夏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陈国大夫夏区夫;战国卫国勇士夏育;秦朝秦始皇侍医夏无且;西汉方士夏贺良;东汉学者夏恭,司徒夏勤;北宋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夏竦;南宋画家夏圭;明朝宰相夏言,户部尚书夏原吉,小说家夏敬渠;民国史学家夏曾佑,诗人夏敬观,作家、出版家夏丐尊,京剧演员夏月润;当代考古学家夏鼐,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词学家夏承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