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建筑
大殿正中有一尊元代造型的三体佛,即如来法身、应身、报身;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静法身毗卢遮佛;这三尊雕像并排而坐,背后有一个火焰形状的孔。
大殿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雕刻着十二个圆形的图像,保护着天空。左边墙上有19个天体,右边墙上有18个天体。还有阿罗汉、地神、鬼魂、谭跃、守护者和屠夫、供养者和修行者。佛教来自印度,印度造像大多以天部为仆,被称为八大天龙。他们有的持矛,有的持斧,有的演奏乐器,有的直立在云端。大殿中央有两根柱子,高十五米,四周有两条龙,扭曲怒目,张牙舞爪,制作工艺精湛,是明代工匠的艺术结晶。
大殿上的对联是清代云南政治使节刘鸿祥所写。他们很有哲理:“圆如满月之美,魔藏佛眼。普照全球,路亦如此。别说珠火为眉,紫罗兰为眼,就入佛场了。是罗汉吗?说慈航漂洋过海,一路走来,达上亿众生,菩提共证。须有金花面横胸,方知轮王为如来。”后殿塑像,中间是观音菩萨,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钟政观音是一尊男性雕像,是云南十方丛林中唯一的男性观音雕像。
整个大殿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殿式具有元代建筑特色。大殿前有一个青铜香炉,是明代铸造的。左右有石花坛,柱上雕有180只小狮子,形象各异,雕刻精美。国内外游客来此瞻仰,无不叹为观止。
从大雄宝殿一侧,沿着石脊,是一座新建的青铜佛殿。这座寺庙建于1985年,专门用来欢迎和供奉泰国赠送的青铜乔达摩舍利。青铜佛像是砖石结构,融合了中国、泰国、印度的建筑风格。它是一座尖顶建筑,有重叠的屋檐。门和柱子都是印度风格,一对石头独角兽守卫着大门。墙壁浮雕或牛或鹿,或奇花异草或仙草,或独角怪兽。线条流畅,构图简洁。有一幅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道和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题写的对联,简述圆通寺的由来:“霞下坪下角楼谷,鸭塘被淹;阴超普济周坤在罗峰山千佛镇”。坐在青铜大殿中,十余尺高的释迦牟尼铜像身,干净优雅,体现了释迦牟尼努力成佛的艰辛。雕像两侧有四幅彩图,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修炼至涅槃的全过程。铜殿屋檐下挂着铜风铃,微风吹来,钟声宁静。
大雄宝殿背面右侧,有嶙峋的悬崖,元代称盘坤岩。岩石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叫财智路,可以直通童渊。崖上有前人刻的碑文。南诏元丰元年,崖上刻有“寿”字。明代李元阳有一首草书诗《尹世雅诗》:“铁笔蜷抱宫阙,曲崖石推通玲珑。你是什么时候取下黑龙骨的?至今鳞次栉比有秋风。清康熙年间,云南巡抚范在石壁上题写“夏恒平”二字。总督王纪文在悬崖上写了一行七行草书:“湖光山色披绿佛衣,云根青苔老。“月晚倚孤亭,龙忽抱夜明珠。清康熙年间,书法家徐鸿勋写过一首七律诗:“童渊古寺树木叠千,松柏断重连。或亭子或建筑或石头踏板,在腰部和山脚下。远远望去,坤水群峰胜,远眺春日千家万户烟。我很庆幸自己是个和尚,所以空闲的时候就说说禅吧。」
在罗山的悬崖下,有一座砂岩观音像,是清代唐舞道子雕刻的。民国初年(1912年),书法家姚安、赵松泉分别为三丰石现、济公活佛、吕纯阳大师刻制塑像。
普陀岩下有观音像龛。雕像不见了,但壁龛还在。题目是《物是人非》。两边有石对联:“钱山校长,齐登二部;我去安堂共万佛。字虽然磨损了,但还是能看出来。还有很多其他的石刻,但是大部分都被侵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