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经营养猪场需要注意什么?
预防是全方位的,从品种引进、环境控制、饲料管理、药物预防、疫苗接种,到病猪的治疗,都要有防疫意识。需要对猪进行隔离观察或者抽血化验。由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小型养猪场可能做不到,但大中型养猪场不可忽视。环境控制是疾病预防的源头。大型养猪场做得很好,小型养猪场做得不够好。环境消毒有死角,空气消毒有漏洞,散养户甚至根本不消毒。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保证空气新鲜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消毒密度,既能节省资金和人力,又能激发猪的自身免疫功能。
饲料的问题主要是同源动物饲料的成分问题。从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分析,2006年流行的许多猪病都属于圆环病毒的继发性或原发性病例。除了流感和其他诱因,食源性病原体的入侵可能是最大的嫌疑。乳猪饲料、仔猪饲料中大量使用血浆蛋白粉、血细胞蛋白粉、肠膜蛋白粉等同源动物屠宰废弃物,随时可能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饲料生产企业需要加强自律。
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有的猪场用药过量,滥用药物,打疫苗的时候不考虑实际情况。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疫苗都用了才放心。一切都分为两部分。无序用药会破坏猪的肠道菌群平衡,也有可能培养出耐药的“超级细菌”。过度接种会导致免疫麻痹,有时会导致流行病。
病猪的治疗和护理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病猪是养猪场最危险的传染源和致命的“杀手”,但给予积极的隔离、治疗和护理,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有助于积累临床经验。回收的猪血也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当然,药物的投入也要有个限度,超出其应有价值的投入是不值得的。如果不给予合理的隔离治疗,只会扩大疫情,危害不言而喻;如果不加分析就淘汰病猪,也就失去了从中吸取教训的机会。
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大病要重视,小病不可忽视。重大疾病的防治是猪场防疫工程的核心,但小病也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养好仔猪很重要,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一般来说,乳猪的死亡率在5%~25%,其中被压死的占44.8%,衰弱死的占23.6%,饿死的占10.6%,畸形的占3.8%,腿外翻的占3.0%,腹泻的占3.8%,关节炎的占1.7%,湿疹的占1。通过控制这些平时不被注意的小病,可以大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从而提高养猪的效益。许多养猪场非常重视传染病的预防,但很少注意寄生虫病的预防。事实上,寄生虫可掠夺营养物质,破坏猪组织,诱发细菌感染,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使育肥猪生长速度降低8%~15%,饲料利用率降低13%~25%。
大猪是关键,小猪是基础。养猪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相互衔接,承前启后,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在仔猪阶段,要促进发育,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提供全面营养,促进协调发展。有些养殖户经常用高营养浓度的饲料喂养仔猪,如羊奶、花生奶、小米粥等。为了调节饲料、肉汤、虾酱等的味道。均添加,且不重视必要的粗饲料,不锻炼采食能力,不仅可能造成浪费,还容易造成饲料过渡阶段的应激,影响加油阶段的生长发育。在大猪阶段,以促进增重为主要任务,但要合理利用饲料,正确处理长肉长脂的关系,适当调节营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大事耐心,小事细心。为了保证良好的效益,养猪场应从品种选择、资源利用、日粮配制、环境控制、育肥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耐心做好所有工作的同时,别忘了认真做好小工作。日常用生石灰和草木灰消毒,花钱少,收益大。炎热季节,给猪喂点西瓜皮,也能帮助清热,刺激食欲,无需资金投入;注意改善槽高和饲料添加方式,减少饲料浪费。日常管理事项,大中小,小包含大,大包含小,收益会高。
土壤与海洋的辩证关系
地方种猪分布广泛,品种复杂。经过长期的驯化栽培,它们都具有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饲料资源和管理方法的特点。特别是它们的抗病能力很好,不容易生病。虽然饲养本地种猪周期长,效益相对较低,但可以采取更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充分利用本地饲料资源,包括野生饲料、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等。,投入少,效益明显。再加上肉质好,很受消费者欢迎,价格自然也比外国猪高。即使生产周期再长,还是有账要算。近年来,许多散养户通过养殖本地猪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目前最大的劣势是,很多地方在利用外来猪进行品种改良的过程中,血统混乱,真正不含外来血统的本土猪凤毛麟角。
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体型大,产肉量高,生长发育快。用外地品种改良本地品种形成的杂种猪,瘦肉率高,生长快,一般六个月就能出栏,大大提高了效益。但快速生长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饲料。如果饲料条件达不到要求,生长速度不如土猪快。因为猪长得快,自身免疫功能不能同步提高,抗病能力差。如果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相比较而言,一洋一土二元杂交猪适合小型养猪场和散养户,两洋一土“洋三元”和“土三元”杂交猪更适合大中型标准化养猪场。
总之,不管是养土猪还是洋猪,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不切实际地贪洋,盲目跟风,从而获得理想的收益。
贵与贱的辩证关系
很多散养户的做法看似适应了市场,实则违背了市场规律:当猪肉价格上涨时,开始大量养猪,当猪肉价格下跌时,种猪开始被疯狂淘汰。事实上,猪肉的价格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2007年5月后,猪肉价格在全国范围内飙升。很多人以为这个时候养猪肯定能赚大钱,一些养猪户开始扩大养猪规模。
事实上,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此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情的出现,导致养猪数量减少,仔猪成活率降低,增加了养猪风险。饲料价格飞涨,药物投入增加,人工成本跃升,养猪效益大打折扣。据广东省调查,2007年5月中旬,养猪业饲料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近25%,饲料成本占生猪成本的70%以上。同期兽药投入增加了40%~50%,人工和环保成本也大幅增加。这样,猪的生产成本从每公斤8.5元跃升至10元,仔猪价格达到每公斤12元~13元。因此,虽然育肥猪的收购价超过了每公斤10元,但实际利润并没有增加多少,有的甚至亏损。
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2006年2月以后的生猪市场长期低迷,三元生猪价格一直维持在每公斤6.5元~7元和5.5元~6元,接近盈亏平衡线,严重挫伤了养猪户的积极性。一段时间后,散养的养殖户逐渐失去信心,开始淘汰种猪,出售仔猪,这实际上为后续的猪价上涨埋下了伏笔。显然,如果能在猪价低的时候低价买入种猪和仔猪,在价格高峰的时候卖出仔猪和育肥猪,就能占据很大的利润空间,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
所以,不管是贵还是便宜,都要有辩证的眼光,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客观的分析,善于在价格低的时候看到希望,在价格高的时候看到风险,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圈与畜牧业的辩证关系
养猪圈养是大势所趋,但圈舍养猪需要足够的房屋、设备、能源、药物、饲料添加剂和人力,这对很多小型养猪场来说是很大的负担。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证明,中小型养猪场完全可以采用“牧场养猪”或“舍外养猪”的生产模式,将猪养在牧场上,直到暖季上市。这种室外饲养系统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它只需要几个简易的猪舍,有一个拆装方便的围栏,不需要太多投资,能耗低。固定成本比封闭式养猪低30% ~ 40%左右,总成本低5% ~ 10%。这种养猪方式符合猪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猪的健康不易传播疾病,有利于提高繁殖率,便于粪便处理,不会污染空气和水。猪肉质量好,瘦肉率高,很受消费者欢迎,适合农村地区的养猪场。
中国70%的养猪业是由农村散养户支撑的。农村地区的散养户多采用圈舍饲养。其主要优点是不占用劳动力,能消化余粮,充分利用下脚料,能积累高效农家肥。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污染严重,疫情难以控制,规模失灵,效率低下。
在一些偏远的村庄,传统的放牧和饲养方法仍然存在。猪是杂食动物。放牧和饲养可以利用各种青饲料和收割庄稼剩下的部分。虽然周期长,但是可以节省不少饲料成本。放牧猪体质好,抗病能力强,新陈代谢旺盛,肌肉发达,脂肪少,肉质细嫩,更受市场欢迎。放牧公猪交配能力强,精液质量好,使用寿命长。一个有经验的牧民可以管理30 ~50头猪,比圈养更有效率。选择哪种养殖方式需要辩证分析,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