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医为何被称为“岐黄之术”?

“岐黄之术”中的“岐黄”实际上是两个人的简称,其中“黄”就是黄帝,“歧”则指的是岐伯。岐伯和黄帝是同一时代的人,其人以医学精湛著称,曾经负责黄帝部族的医疗和卫生工作,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医学家。

《帝王世纪》中曾经写到,黄帝命令岐伯尝草记效,然后登记造册,负责治疗族人病患。后世的《黄帝内经》等书,都是以岐伯的记录为基础写作的。后世为了表达对岐伯和黄帝的敬意,把医术称为“岐黄之术”。岐伯的名字排在黄帝之前,充分说明了他对我国古代医学的贡献之大。

岐伯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记载于《黄帝内经》,据说当时还有与之对应的《黄帝外经》,却不幸失传了。《黄帝内经》实际上不是岐伯的著作,但也不是黄帝的著作,而是经过多位医家之手。直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才最终成型。对于《黄帝内经》贡献最大、最早的人,无疑就是岐伯。

但是由于世人对皇权的崇拜,岐伯这个贡献最大的人却被渐渐遗忘了,还好,一个“岐黄之术”的中医别称,让我们知道岐伯这位医药界的先驱。

《黄帝内经》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医学理论。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即《素问》和《灵枢》,其中《素问》是对医理的阐述,《灵枢》则主要阐述如何利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黄帝内经》的内容非常繁杂,后世很多医药学者都整理出过新的作品。

明朝张景岳所著《类经》一书比较系统,他按照不同的病理将全书分为十二类,分别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

此外,《黄帝内经》的内容不仅涉及医学,还包括哲学、天文、地理等,全面阐述了人体构造及其运行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说明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因此,后世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也不仅仅限于医药学者,这也让《黄帝内经》获得了“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美誉。而每一个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人,都不应忘记对这部著作贡献最大的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