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怎么样才算是嫡长子?
确实不是嫡长子。
嫡,有第一的意思,即原配;不仅仅是正室的意思,有第一位正夫人之意,男人的第一个正式夫人。即使这位夫人被废或被休,她还是原配;之后的正室当然算是正妻,但还是算作续弦。
最好的例子就是清朝咸丰,咸丰的母亲孝全成皇后是道光帝的第三位皇后,是在咸丰帝即位之前就封的皇后,应该也算是名正言顺的正妻了,可咸丰依旧不算嫡子,因为孝全成皇后不是道光的第一位正妻;
这么一来嫡长子的意思就很清楚:第一位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若正妻头胎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嫡长子;若正妻头胎是女儿,二胎是儿子,这个儿子依旧算作嫡长子,后面出生的儿子只能算作嫡子。
所以,嫡长子和其他嫔妃的孩子没有什么关系,不管其他嫔妃生了多少儿子,嫡皇后的儿子排行多少,他嫡长子的身份或嫡子的身份是其他兄弟们永远不能争的。举例,康熙朝胤礽皇太子,以序齿兄弟[即长到一定年龄,正式起名的皇子]的排行来看他是第二,把早殇的哥哥们加上他排行第六,但胤礽依旧是嫡长子,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清朝皇太极的的第一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哲哲,也就是“孝端文皇后”。她的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孝庄生九皇子的时候是妃,所以她生的儿子不是嫡长子。
至于你说的侧福晋与庶福晋,侧福晋的地位要高出庶福晋很多。
嫡福晋、侧福晋从地位来说是主,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所以有人数名额的限制,并且要记入皇室玉蝶,也就说明是皇族中的一份子。庶福晋从地位来说是奴,相当于婢妾,就是俗称的通房丫鬟(既要做奴婢的工作,又与男主人发生关系的女人),这类人不入册,也没有冠服,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当然也没有人数限制,并且庶福晋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所以她们的子嗣地位也非常低,一般但凡好一点点的人家,都不会愿意让女儿去做庶福晋,而做某位皇室宗亲的侧福晋在一般人看来,才是有面子的事情。
因为嫡福晋,侧福晋,不单单是我们平常所想的那样,嫡福晋就是正妻地位,侧福晋就是妾的地位。这里要从女真族的婚姻制度讲起。
女真族是一夫多妻制,这与汉族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一夫多妻并不意味着诸妻之间完全是并列关系,往往也存在着正、次或长、次之分,但与汉族宗法社会等级严格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却判然有别。女真族的妻,即使是次妻,也仍然是妻,汉族的妻则只能有一个,并无正、次之分,其余的则称为妾,且妻与妾在礼制上、法制上的地位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分,妻是主,她的子女是“嫡出”,妾从身份上说是奴,其子则为“庶出”。女真族不论正妻,次妻,都是妻子的地位,次妻拥有的权利,以及其子嗣享受的福利和汉族的妾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正是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所以清朝初期,这种一夫多妻的制度有诸多遗存,比如努尔哈赤入关的时候,有十几位妻子,皆被尊称为福晋(福晋是满语的音译,有夫人、贵妇的意思)。后来才改变福晋的称谓,而沿用明朝皇后,妃嫔的称谓。确立了皇后的独一无二性,其他妻子皆是妃嫔,比皇后地位低。并且皇后的子嗣与妃嫔的子嗣地位也有很大差别。
而福晋这个称呼则专用于指宗亲的妻子。确定了嫡福晋,侧福晋的等级,但是这两者在清朝初期,区别并不那么巨大,侧福晋某种意义上说仍然算侧妻的地位,比汉族所说的妾室的地位和福利都要高一些。侧福晋的子嗣,虽然没有资格抢去嫡子的爵位,但是也有一定的承袭和封号。但随着满族入关时间越来越久,充分接受汉文化之后,婚姻制度一直在慢慢演变,嫡福晋,侧福晋的地位也在不断拉大。
发展至乾隆时期,侧福晋等级已经比嫡福晋低二等,其子嗣比嫡出低二到三等,如果嫡福晋的儿子承袭父亲的爵位,侧福晋的儿子可能会什么封号和差事都没有,只能做个闲散宗室(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嫡出千差万别)。
但是不管怎么变,清朝的秀女制度决定了,各个宗亲的嫡福晋,侧福晋出身家世绝对不会很差,嫡福晋、侧福晋大多是出身八旗或者汉军旗官宦之家的贵族小姐,经过选秀指婚给各个宗亲(亲王,贝勒,贝子等等),因为是选秀的缘故,偶尔甚至会出现侧福晋家世出身比嫡福晋高的现象。而侧福晋以下的庶福晋,格格等妾室家庭出身大多不高,甚至是八旗包衣的出身,也有一部分是汉族人家的女儿,论出身就比侧福晋要差一些。
所以侧福晋的地位虽然不如嫡福晋高,但始终不是庶福晋,或者格格(宗亲的婢妾也称格格)之类的其他女人所能相比的。 另外补充一点,嫡福晋如果因为什么原因没有了(过世或者被休),名额空缺,则有一位侧福晋可以晋升为正福晋,其子嗣享有正出子嗣的福利和地位,但是只能叫正福晋,而不叫嫡福晋,因为不是第一位受册封的福晋。庶福晋要晋升为侧福晋,会受到家世出身,是否生育子嗣,以及是否有名额空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