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为什么叫大理?

晋末天府元年(公元936年),也就是大理建立之前,有关洱海地区的史书中还没有出现过“大理”二字。司马迁的《史记》把洱海一带称为“俞晔”。汉武帝第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此设云南(今祥云)、俞晔(今大理、洱源)、恶龙(今巍山)、苏比(今云龙)四郡,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朝、南朝先后划归永昌、滇和东西河阳。唐朝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在唐朝的支持下,蒙古诏书(今巍山)与毗罗阁统一六诏书,建立南诏地方割据王朝,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称太和城,在大理太和村西)。到了葛罗丰的孙子伊某勋,就迁都杨卯(今大理市)。

公元937年,南诏使段思平率军至洱海,攻破卫龙城(今下关),击败杨干镇,占领杨卯城(今大理□区),灭“国不如义”,建立了被称为“大理国”的新政权。政权建立后,段思平“更易改制,废苛法”。可以看出,他将国名改为“大理”,是为了极大地调整各方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和“治”是同义词,“理”就是“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