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的历史发展

1,源于虞氏,夏朝大禹后裔,属国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当年尧帝命颛顼帝的后代鲧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九年未果。舜继承尧王位后,把鲧贬到虞山,开始利用鲧之子虞治水。于改行疏浚,13年后平定洪水,封于杨寨(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的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姓禹。夏朝传下了第14、17代国王。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汤芳桀在南巢(今安徽巢湖以北),其后裔以国名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摧毁了商业。南朝冯玉的后裔是晁伯,东楼冯玉的后裔是齐侯。其余未被加封的后裔均以夏为氏。

2.陈,陈国第十六国君夏之子,继舜帝之后的妫蛮后裔,属始祖姓。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王霞冯顺的儿子尚军危在旦夕。在今河南禹城西南,人称禹。舜的另一个后代,被封于隋,在山东宁阳西北。商朝盖冯玉水的后裔,住在河南淮阳东南。陈居住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丰部的故乡,所以叫陈。公元前1046年的一周,周武王君的直系后裔是,取代了亲商的的后裔。圭满,谥号公户,史称公户人。陈果是西周十二王之一。陈(公元前692年至公元前648年在位)的私生子,名夏,本家邵,生有一皇叔。皇叔娶了郑穆公的女儿季夏,生了郑淑,字子楠。郑叔初,字其祖,名夏郑叔,后随石霞。

3.源于司姓,国号司,齐之弟,东楼公后裔,后裔,属于皇帝赐姓。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初年,被分封为诸侯,的后裔东楼公被分封在齐(今河南祁县)为齐侯。齐国传到齐国巩建时,被楚国所灭。齐国的弟弟关陀出鲁,的后代封他为侯,封他为夏侯,其后人以他为氏,后简为夏。据史籍《唐书丞相族谱表》和《姓氏谱》记载,“封后裔为侯,赐其封地,以夏为氏,后迁居乔县(今安徽亳州)”。

4.源于官职,来源于古代的夏商周,属于官衔。大夏,大禹时期的音乐名称,代表了民族文化。传说大禹的儿子齐偷了九天极乐世界。大侠后来演变成一个官衔,就是大乐。经典《李周官纯》中记载:“大司马夏舞,祭山川。钟老爷打金,一高兴就钟鼓打九夏。”隋代著名学者杜子春解释说:“王出入奏,尸出入奏,祭畜出入奏,客出入奏,臣立功奏,妻祭齐下,族人奏族下,客出醉奏霞下,公出入奏霞下。齐音斋,声之声,声之声。”大西乐的后代中,有以祖先官衔或职衔为姓氏的,称为大夏氏。后来省简改为夏氏,是最早的姓氏之一。

5、从官职来说,出自周朝的官夏官,属于官衔。夏官,西周时设置的官职,是清朝六部之一,即司马,掌管军政、军税、天文历法。历代和各大诸侯国都是如此,直到唐朝才改称兵部,夏官单独保留,改为天监司,全面负责天文历法。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为“四辅”,夏官是主要负责军事的官员。夏官的后代中,有以祖官衔为姓的,称为夏官氏,后省简改为夏氏、关氏。

6、从官职来说,出自周朝的官职蔡霞,属于官衔。蔡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个官职,是祭祀之官,掌管君王的丧事和大丧事务,隶属天官衙门。夏天是为了唤醒死者的灵魂。在经典的《李周天官》中记载:“夏收是一大损失。用加冕礼恢复大足,用汽车恢复郊区。”蔡霞在下一个医生序列中。在蔡霞的部下中,有四名下士,一名历史学家和四名门徒。官阶是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在的后代中,有以祖先官衔为姓的,称为氏,后省文简化为夏氏、蔡氏。

7.源于官职,南北朝南梁官员夏青属于官衔。夏青,南北朝时由南朝的萧炎、梁武帝首创的官职,实际上是“三清”的总称。三清即太傅清、少傅清、太傅清。太傅清掌管国家的钱,也就是政府的财政,南朝陈北魏都是按照南方的制度设置的。北齐至隋唐两朝,太傅清为太傅庙主官,辽金元时,主官改称太傅监。太傅卿是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御马及全国马政。少府卿也是九卿之一,负责山海土地的收入和皇家手工艺品的制造,是皇帝的私宅。同样在西汉,王侯也有少府,各地郡守也有少府。直到东汉,他还是九品贵族之一,掌管着皇家的服饰、贵重物品、珍馐、纺织、印染等。宋明改为工部,清代称为内务府,以宗族权贵为主。在的后代和族人中,有以祖先官衔为姓的,即夏氏。

8.回民中的夏姓,据说是元朝清朝年间(1312-1313)从西亚取来的,后来申请了夏布鲁汉丁名字的汉字音译或谐音。当时,查不鲁汉丁被推崇为“伊斯兰教的夏(长老)”。所以说回族中的夏姓来源于《夏卜禄汉鼎教政》中汉字的音译或谐音“夏”。此外,明朝永乐年间来华的苏鲁东王的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山东德州北营夏回人的祖先。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的夏姓。夏氏原谱于清咸丰年间毁于扬州。民国五年(1916),由镇江、南京两地中医始祖子恒公重编。序言中记载我家自明朝定居扬州,至今五百年,传了三十代。1983年,镇江(夏)后裔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活页谱,并在世代杂交后增加了两个杂交。"(《镇江回族》)夏姓回族多在西北。

9.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十届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10,蒙古人中的夏姓,明朝时期,部分蒙古人改姓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夏,第十届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第九届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万等。

11,满语中的夏姓,夏姓在清初被纳入满清八旗。满族夏姓最早来源于汉族,成为满族的一员。到了清末民初,齐人已经汉化,融入汉人,夏姓齐人也回归汉人,但他们的血统已经和满人混杂在一起。辽宁沈阳满族中有一个夏姓。

12,锡伯族夏姓,锡伯族夏姓家族史与满族相似。辽宁沈阳和新疆的锡伯族中有一个夏姓。

13,侗族中夏姓,贵州省玉屏县侗族中夏姓。

14,鲜卑党项,北宋西夏国,有夏姓。夏改姓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安徽一带。贵姓是春秋时期在河南发展繁衍的陈姓大夫,其影响远远超过贵姓的影响。战国时期,陈的在齐国、魏国等国都做过官。秦汉时期,夏姓继续在河南繁衍,并流传到河北、安徽等地。主要迁移方向是东南部的江苏、浙江和安徽。到了晋代,夏在浙江已经是望族,最有名的郡是会稽,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到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夏姓的分布框架。夏姓也在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夏姓约654.38+0.9万,占全国人口的0.24%,居第76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我国,夏姓主要分布在江西、山西、河南、浙江四省,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是湖北、安徽、陕西,夏姓占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的赣、浙、皖为中心,西北的晋、秦,中原的河南、湖北三个夏姓聚集区。

明代夏姓约有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6%,是明代第54个最流行的姓氏。宋元明600年间人口净增长率为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600年间夏姓人口净增长率为130%,净增24万人。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江西。这三个省份的夏姓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是安徽、湖北、四川和山东,这四个省份的夏姓集中了22%。江苏是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时期,夏姓总体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迁移,西北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中心由中原向东南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