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短片《让座》|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别的瞬间让我们懂得了生活。
这部时长3分多钟的短片,故事情节简单紧凑,极具特色。简单的画面,蕴含了很多能量,每个人的成长,可能就在这看似平凡的瞬间。
影视剧中经常使用眼睛的特写,可以投射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起伏,往往有画龙点睛的妙处。
梁朝伟,中国电影界最优秀的演员之一,被认为是一个只用眼睛就能演戏的巨星。张国荣的桃花眼,更是活出了浪漫的身影。
突出眼睛的表现力也是这部短片采用的表现手法。
作者通过几个代表性人物的特写和微妙的表情,紧凑地描述了现实社会群体形象的心理。
第一个出场的是拄着拐杖上车的老人。他锐利的目光告诉每个人,他期待着有一个座位。
爷爷代表我们身边的老人。有时他不得不出去长途旅行。也许他担心钱。也许他时间紧迫。他没有买座位。但年纪大了,总是不知所措。他仍然希望有人给他让座。
目光落在一个中年人身上,那人抬了抬眼皮,瞟了一眼,又不耐烦地迅速拿了下来。这个男人和大多数被生活搞得身心疲惫的中年人一样。他心里有太多的委屈和疲惫。或许他认为自己为社会做了这么多年贡献,让座是年轻人的事。他的表情中有一丝嘲弄。
然后是一个摩登女郎,眼角扫了一眼,转向前方,目不斜视。因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所以心安理得,关起门来过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大部分小资男女的群体形象,我们置身事外。
老人似乎不是那种靠老卖老的奇葩。别人不愿意,他也不会纠缠他,继续找。
当他来到一个正在玩游戏的年轻人面前时,他突然抬头看见了那个老人。他的眼睛有点惊恐。学校宣传他要“给老人让座”,他不想让,就收回目光,投入游戏,假装没时间关注。很多年轻人见到老人上车都会忍不住张口结舌。不让他们,他们不敢说,让他们走,他们却不甘心。
短篇小说《有轨电车》更尖锐、更精彩地刻画了每个人复杂的内心戏剧。大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座位,抢一个座位,表面上彬彬有礼,内心却在抱怨和关心,不忍直视和暗中戳人的心理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赤裸裸的表现出来。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短片只有3分钟,不可能像小说一样。你想表达的东西,只能浓缩,只能停止。在安静的车厢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众生相,这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情。
这时镜头切换到一双长手,它拉住了大叔。
一位小姐请老人坐下,大爷说他是站票。她俏皮地眨眨眼,坚定地说,她也是站票!就拉着扶手站起来让老人坐下。
就几张紧凑的图片,对比:冷漠与在意,强迫与主动,丑与美的直观体验,为最后的反转做铺垫。
短片《让座》不仅有精彩的表达,更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是人类在灾难面前需要的互助精神。
在立意上,已经超越了让座的道德说教,启发观众思考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是否能看到别人的需求。这是更大的慈悲。
两个转折,各有精彩,让一个普通的让座故事,穿越人性的复杂,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继续看。
夜深了,在狭窄的车厢里,每个人都睡着了。随着检票员的到来,我们通过镜头可以清楚的看到,老人站在检票处,他坐在女士的座位上,而站了很久的女士还要继续站五个多小时才能到站。
这个转折点不难猜,但还是让我们感觉置身于镜头之外。
然后售票员悄悄地告诉这位好心的女士,前面有一个空座位,他把她带到了那里。
随着女士的动作迎来了影片的高潮,女士从行李架上取下了一副拐杖。
这时候作者还是用“跳切”的手法切换每个人的脸部特写,突出每个人在这一刻的心理变化。
首先,指挥惊呆了;然后伙计们,摩登女郎,中年人,看着那位女士拄着拐杖走远的身影,都睁大了睡眼。他们不敢相信。现代女孩甚至用手捂住惊讶而张大的嘴唇,眼神里闪现着震惊,淡淡的感动,传递着内心的震惊。
短片的最后,透露出最大的真知灼见:把你多余的或不必要的给予需要的人,是帮助,不是施舍;而更大的善意,是把你需要的东西给需要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耶稣教导人们的一个故事:
很多有钱人都往寺庙的钱箱里捐钱,一个穷寡妇只投了两便士。耶稣告诉大家寡妇投资最多,大家都很疑惑。耶稣迷惑了,别人拿出了剩余的一部分,而可怜的寡妇拿出了她所有的。
拄着拐杖的年轻女士也是如此。她给老人的,是她当时能给的全部,她把负担留给了自己,因为她觉得自己更年轻。
帮助别人的人能有愉悦感,帮助别人的人也更积极乐观,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满足感。这种快乐和积极是身心健康的催化剂。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热心肠的人也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
就像售票员给女士找座位一样。很少有人知道每趟列车都会预留座位以应对突发情况,一般不会用到。但是,售票员被这位女士的好心感动了,回答了一句:助人为乐,天道酬勤。
帮助别人也是真正的自助!
帮助别人不仅有利于别人,也有利于自己。
大家都有过分享的经历。当你和别人分享你的收获时,看起来你是在付出,但同时,你也在梳理自己的思路。在给别人解释的同时,你也在回顾过去,学习新的东西。通过表达,可以更完美的梳理一个问题的破面。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让对方和自己都受益。
“让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
我们的文化提倡“尊老爱幼”,但在宣传的反作用下,效果很不好。曾经有一位老人在公共汽车上强迫年轻人让座。如果拒绝,就说不尊重老人,甚至打人。那时候老人的气势,作为旁观者,年轻人想说他是弱势群体。宣传造成了我老了,讲道理了,你令你应的负面效应,一度让年轻人反感老了,拉开了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距离。
在许多西方国家,没有让座这回事。
国外提倡平等,当然包括给老弱病残让座的权利。甚至在很多地方,如果你给老人让座,会被认为是你不尊重他,因为你预设了他是弱者,需要你的臣服。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不同待遇,需要我们反思一个问题。
在一个平等的社会里,无论是要约人还是受让人均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因为没有人会对此说三道四。
但在一个等级差别明显的社会,可能会出现极端心理。会过分关注自己是否被照顾,是否被道德绑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
或者,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美德是人类美好的品质。鼓吹本身可能会给它蒙上阴影。如果提升了还算是美德吗?
也许这就是短片没有说清楚,但观者不得不思考的教育走向:让生活影响生活。
我见过一个很俗,但是很真实的比喻:一个随地大小便的人,是如何教会别人不要随地吐痰的?
粗言不粗,言传身教不如身教。
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别的瞬间,能让我们理解生活。
就像短片中那位拄着拐杖的女士,她简单的行为照亮了别人的心,让迷茫的路人A、B、C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每一次触碰都会是灵魂的一次觉醒,会让他们在变得更好的道路上一点点前进。
让世界变得越来越温暖。这就是短片提醒我们的。这不正是大家所期待的吗?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