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志愿者首次被定义。
奥运志愿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年底。1896,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一些不要物质回报的人,参与了奥运会组织相关的外围工作。1900巴黎奥运会、1904圣路易斯奥运会、1908伦敦奥运会,官方报道中并没有明确出现“志愿者”一词,但这些参与奥运会组织的人的志愿者精神和利他动机无疑是存在的。他们是伟大的无名英雄。
1912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为奥运会提供志愿服务的童子军和部队出现在奥运会的官方报道中。童子军在接下来的奥运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做着相对简单却非常重要的任务,比如传递信息、维护安全和秩序、升起彩旗、搬运装备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志愿队,主要是童子军和军队,继续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然而,他们提供的服务是零散和不完整的,缺乏系统的管理。他们在奥运赛事组织中被边缘化,未能引起组织者足够的重视。
1952赫尔辛基奥运会是奥运志愿服务发展的里程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积极参与下,奥运会规模急剧扩大,一方面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但也给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省钱,组委会开始大量使用志愿者承担各种任务。在此期间,奥运志愿者从童子军和部队扩展到青年组织和学生,其服务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前的志愿者工作相比,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志愿者开始承担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比如场馆设施的维护、技术咨询、导游、翻译等。所以志愿者的选拔也变得严格起来。本届奥运会,组委会首次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1980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奥运志愿者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6703名志愿者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奥运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不隶属于任何特定组织,而是由商人、学生、教师、家庭主妇、医生、律师和冰雪爱好者组成。经过精心培训,志愿者们根据各自的技能、特长和经验,被组委会分配到奥运会的各个岗位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志愿者符合当代志愿者的特点。本届冬奥会确立的志愿服务模式在以后的奥运会中得以传承,标志着奥组委开始将志愿服务提上日程,纳入组委会的整体规划。
第一次明确定义了奥运志愿者的概念,但它作为一个奥运词汇出现在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官方报告中:“奥运志愿者是在自己无私参与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与对方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不接受报酬,也不要求任何其他报酬的人。”这无疑明确了志愿者在奥组委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对奥运会的贡献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重视。
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奥运志愿者开始向组织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奥运会各领域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对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特殊要求,尤其是在新技术、语言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