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动物——鸡

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杜甫《鸡》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与鸡相关的诗词、成语、典故等数不胜数。在国画中,鸡也是常见主角之一。鸡与人类的生活关系紧密,而在绘画及艺术装饰纹样方面,鸡表达的生肖文化很多,主要的几种如下:

《韩诗外传》 中记载:田饶谓哀公……曰:“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说明古代就有人谓其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并称其为“德禽”,也曾经作为君子为人处事的标榜。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画的右上方有赵佶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通过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颂扬它们具有的儒家五种伦理品德:文、武、勇、仁、信。造型精致,设色浓丽,晕染细腻,也传达出皇家的雍容富贵气派。

齐白石 《他日相呼》

画中两只小鸡,相持不下地争抢一条蚯蚓。神态生动,水墨浸润,质感逼真。齐白石题画:“他日相呼”。题句中使用了鸡为“德禽”的典故,而“相呼”一语,典出《韩诗外传》,意思是鸡得到吃食,就互相招呼,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但是齐白石向来以造化为师,在实际观察中,他发现小鸡得到蚯蚓,没有丝毫谦让,也不呼唤伙伴***享,而是互相抢夺。可以想见,他想到:美德看来不是天生的,是教育历练的结果,小鸡长大了,就会“得食相呼”。所以,他题了“他日相呼”,表达了文化与智者的反思,是呼唤美育对人美德形成的深切体悟。

汉字中“鸡”与“吉”同音。唐宋以降,儒家文化独具影响,在“上善若水”的文化哲学体系上,派生出许多并非华夏正脉国学体系的市俗生活文化,类似的民俗谚语,其中如:“大鸡”和“荔枝”则寓示“大吉大利”,由于寓含美好,故深受世人广泛喜爱。

齐白石 《大吉图》

齐白石 《九吉图》

徐悲鸿 《三吉图》

鸡头上有冠,“冠”与“官”同音,如果将雄鸡与鸡冠花画在一起,则构成“官上加官”图,暗示为官者升迁、腾达之意。此类绘画最早多见于清代扬州画派下至海派画家等作品。

齐白石 《加官》

此系宋代以来科举文化引发的民俗之说,画一只母鸡(或雄鸡)与五只鸡雏相戏于窠——即母子鸡图,以“窠”谐“科”,谓之“五子登科”,暗喻科举考试中皆可金榜题名。

齐白石 《教子图》

“石”与“室”同音,画大鸡于石上还可以取其“室上大吉”之意。

潘天寿 《磐石墨鸡图》

据说尧帝时,远方的“祗支国”进贡一种辟邪的重明鸟,能搏击虎豹、扫荡妖魔。后来,重明鸟不再来,于是人们或刻木铸金作重明鸟形置于门户,或画重明鸟在门窗,以求威慑鬼魅魍魉。由于重明鸟与鸡相似,之后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等的民间传统。

《鸡王镇宅》

相传女娲创造万物时,第一天她用泥捏出鸡,随后捏出狗、羊、猪、牛、马,第七天创造人类,第八天制造百谷。因此每年正月初一被称为“鸡日”,民间有“元日画鸡于户”的习俗。“画鸡于户”据说可以招来鸡鸭满栏、六畜兴旺,饱含祈求福贵之意。

吴昌硕 《母子图》

齐白石 《母子图》

(图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