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奇谈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图书馆奇谈》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64,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一):不忘初心,梦想仍需我们砥砺前行

第一次读村上的书是居然是这本,因为省图的《挪威的森林》和《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都借不到了。封面的第一印象就是阴郁和黑暗,还有卡特曼施克绘的字样,按理说我是个不会看有插图的书的,总感觉有种看图说话的小学生感,不过最大的可能应该是自己没有艺术细胞,欣赏不了插画吧。

好的,开始看。。。半小时结束了。。。当书中的”我 被带入图书馆107房间看到那个奇怪的老头时,我感觉到了深深的代入感,准确的说我心跳加速了,甚至感到了一丝紧张,此时此刻也真正感觉到了插图的震撼。

至于读后感,实在是写不出什么。。。是的,我的功底似乎并没有让我有些许对这本书的思考,而为了在以后的侃侃而谈中自诩读过此书,我很不厚道的去看了些书评。然而事实是,我又很不厚道的对这些书评进行了批判,我觉得诸多书友们的代入感是不是太强了啊,这过度解读让小弟实在是吃不太消了。

几个重要的人物(或者说物),我,老人,羊人,美少女,妈妈,大黑狗(咬我的大黑狗,老人旁边的大黑狗),灰椋鸟(美少女),对了还有书里面名字巨长的税吏。总之吧,非要套上点寓意,我只想简单的对应一下。我应该是指我(废话),老人指的是时间的摧残和自我认识的扭曲(感觉不少老头都固执的不行,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表现),羊人是一种软弱和现实当中的屈服(能屈能伸方位大丈夫,羊人的形象在现实中不可或缺),美少女当然是指未来的希望梦想(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人和事),妈妈自然是从小到大得到的关爱吧,大黑狗泛指成长道路上一切的恶势力(躲也躲不掉,躲不掉就被咬,梦想强大了灰椋鸟自然就能撑破大黑狗的嘴)。

大概就是这些吧,虽然对某些书评不置可否,但是有一篇文章写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即脱掉鞋子走出悠长黑暗的楼梯和迷宫,这就是赤脚成长的代价,而妈妈最后的死表明对自己保护最多的人终将离我们而去。然而,路和未来,仍然需要我们继续砥砺前行!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二):图书馆奇谈

《图书馆奇谈》村上春树。

不夸张的说,站在书店里不到20分钟就能看完了!原本是村上早期的一本短篇小说集,现在拆分为了好几本书。说白了是圈钱行为(也可以说是抢钱),全铜板纸印刷的精装本,是给铁粉们收藏用的吧!跟之前的《眠》,《袭击面包店》一个系列的。

插图不错,故事也挺有趣的,但是对于看过的人来说,意义不大。

我为什么还要借呢?

第一,为了确保村上的每一本书都看过了。

第二,这么薄的书,对于完成每年的读书计划帮助很大的啦!没错,就是凑数的!!!

本书好句:

1、图书馆非常安静,因为书把声音都吸光了。

2、羊男先生有羊男先生的世界,而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世界。所以不能说我不存在于羊男先生的世界里,就等于我这个人不存在。你的世界、我的世界、羊男先生的世界既有交互重叠的地方,也有毫不相干的地方。

3、世间万物都安然运转。人人都为自己着想,各自为生。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三):村上春树阴森离奇的《图书馆奇谈》

这本书应该也可以算作绘本吧,没想到村上竟然也能写这样的书,完全颠覆了我心中的想象。

书不大,也不厚,小小的一本,还是精装,但是非常精致。黑色的封面黑背景的插图,铜版纸印刷,除了文字稍微多一点,开本是正常的以外,都显示出绘本的风格。

故事发生在图书馆,从开头的第一句就让人感觉到一种阴气,图书馆比平时安静很多,新皮鞋在地板上踏出生硬的声音,借书处坐着的是一位没见过的女人,还书以后,少年要借书,女人告诉他一个陌生的房间号107,而且在地下室。少年第一次听说图书馆有地下室。

于是越来越阴森越来越恐怖,少年也落入越来越深的漩涡之中。

敲开厚重的门以后,里面陈旧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一个小个子老人,少年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他想要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征税方式,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必须要了解的问题,只是在放学的路上偶尔想到的,于是想要到图书馆去弄清楚。找不找也不是大事。可是老人却让他等着,真的去找来了三本关于奥斯曼帝国税务方面的书。可是却不外接,上面真的贴着禁止外接的标签。想看书只能在后面的房间里看。

少年想走,因为马上就要到闭关的时间了。可是,老人当然不干,最后少年只好决定在图书馆看半个小时。于是被老人领着走过一个有一个迷宫一样的房间,一步步走进陷阱之中。

最后终于暴漏出本来的面目来,少年被扣押了,等待他的将是被残忍的杀掉。

故事后面出现的羊人还有少女,都有很强的隐喻的味道。少女是少年养的一只灰椋鸟的化身,少女把少年从地下室中救了出来,可是走过迷宫之后却遇到了那个扣押少年的老人,于是少女化身为灰椋鸟,牺牲了自己,少年顺利的走出了阴森恐怖的图书馆。一切生活又恢复了原状,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书设计得很唯美,里面的插图也很漂亮,封面上的羊人,还有灰椋鸟在扉页和封底反复出现,都让这本书给人一种幽暗的感觉。那种感觉是日本《百物语》中国的《子不语》的风格,离奇而又神秘。只是添加进了图书馆,变得有点后现代了。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四):新月之夜,回炉重造

少年“我”穿一双不合脚的新皮鞋,一如我们年少时总被一些并不适合自身的事物所加持。“我”是一个听从母亲教诲的好孩子,来到图书馆借书。借书处的老人拿来的三本书属于禁止外借。然后“我”被带着穿过迷宫一样的走廊,再被戴上脚铐丢进漆黑一片的牢房,被勒令一个月内把这三大本书背得滚瓜烂熟。看到这不禁觉得好笑,小学时的我也曾被要求背下一整本词语手册,当然这于我并没有什么难的。正如文中的“我”虽一边害怕着要吸人脑浆的老人,一边发现背诵毫不费力,在得到老人的赞赏竟还觉开心。。。羊男是“我”的一面,温柔软弱,被老人一根柳枝一抽便无计可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是象征屈于权威统治下失去思考能力的愚民,不知何为反抗,甚至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然而羊男并不是坏人,他只是恐惧。神秘的少女与羊男不是一个世界的,少女是希望与勇气的化身。她安抚我让我不再哭泣,让我思考世界,鼓励我逃出去。

“我”在阅读时化身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税吏,少女也在这个世界出现化身为我的妻子,道出:明天就是新月,新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然而她也说道,新月从我们身边夺去种种东西。

新月之夜,在羊男的帮助下,终于穿过迷宫走廊到达最后一扇门。(羊男其实有逃脱的能力,却从未付诸行动。可见勇气的重要。)门打开时,老人正等在那里,还有童年时咬过“我”的大狗,嘴里叼着血肉模糊的灰椋鸟。关键时刻,少女化身为逐渐膨大的灰椋鸟,杀死了大狗,又将老人顶在墙壁上。我和羊男终于逃出来。

逃出来后羊男消失了。

文最后一段读来惊心。当我回到家,妈妈并未像想象中急的发疯,正如老人说的世间万物仍会安然运行。读来心里酸酸的。妈妈象征着所谓爱的的枷锁。我的灰椋鸟不见了,不合脚的皮鞋丢在图书馆。过了没几天妈妈也去世了。

我觉得这本就是一个暗黑的成人童话。不仅是妈妈死了,咬人的大狗被杀死了,吸人脑浆的老爷爷也被大鸟拍在墙壁上,羊男在“我”逃出来以后也消失了,化身大鸟的美少女最后也没有出现(少女曾在前文说道,如果你逃出去,把我也带上)。妈妈死了象征我挣脱了所谓爱的枷锁,大狗死了——走出童年时的恐惧阴影,羊男消失——抛弃软弱,少女——勇气和希望也一同被丢在那暗黑的地下。我真的是一个孤儿了,然而万事万物都仍在他自己运行的轨道。世界上有许多加注在我们身上的枷锁,或许是温暖的,或许是残酷而令人恐惧的,当我们鼓起勇气反抗到底最终挣脱枷锁的时候,我终于成了我,如少女所说:我也就是我,仅此而已。象征枷锁的他们都没有了,我孤独一人,进入无边黑暗,恰如新月之夜一般,我的命运将被改变。

.少女也许从未离开,她说以后我肯定会去找你的,“羊男有羊男的世界,而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所以不能说我不存在与羊男的世界,就等于我这个人不存在”。所以,希望啊,一直都在,只是她并不言语。

不说这条补充,我的心里也像掉进了无边黑暗呢。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五):致敬逝去的时光

在我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那波谲云诡的故事和紧扣情节的插图吸引住了。这是一本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村上的想象力如诗鬼李贺般天马行空,却步步踏足于人间土地。与其说它是一部奇幻历险记,倒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一段必经之路的缩影。

书中的“我”为了查阅关于土耳其税收的资料,误入了图书馆的地下室。虽然得偿所愿,但却身陷囹圄,落入食人脑浆的老人手中。每天为他送饭的有逆来顺受的羊男和口不能言的灰椋鸟少女。耐人寻味的是,羊男居然不知道灰椋鸟少女的存在。

羊本身是软弱的动物,羊男也是如此。他面对一切折磨和 *** 默不作声,他是软弱和屈服的化身。除此之外,他一举一动都透着“得过且过”的准则,没有鞭打就没有行动,处处带着不思进取的惰性。羊男代表着人性的缺陷,他忽略了灰椋鸟少女的存在,也忽略了自己光明美好的另一面。

曾几何时,我们也像这个被求知欲驱使的少年一样,一门心思的只专注于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于是我们跌到了谷底,一蹶不振。我们困顿,我们彷徨,我们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厌恶自己的存在。于是我们也变成了浑浑噩噩的羊男,对自己失去了希望,认为自己就应该曳尾于涂中。我们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再也看不到灰椋鸟少女的美丽与哀愁。

明天是另外的一天,太阳会照常升起。当我们厌倦了碌碌无为的日子后,我们会开始想尽办法逃离。于是“我”决定拉羊男和灰椋鸟少女入伙,打算一起逃离恶魔的监牢。没料到在出口处却被老人和那条曾经咬伤过“我”的黑狗截住,灰椋鸟少女已经成为狗口中的猎物。

灰椋鸟本身是一种类似于八哥的鸟类。八哥只能学舌,就算拥有自己的意志也未必能表达给我们。所以灰椋鸟少女口不能言,她之所以能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她和羊男一样,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说羊男代表着人性的缺陷,那么美到动人心魄的灰椋鸟少女则代表着人性的闪光点。勇敢和果断是人类生存的基石,灰椋鸟少女便是勇敢和果断的化身。在千钧一发之际,正是她将黑狗和老人顶在了墙壁上,让“我”和羊男逃出了生天。

黑狗和老人是恐惧的化身。老人代表当下的困难所造成的压力,而黑狗则是过去的痛苦回忆所留下的阴暗记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曾瞻前顾后,却往往在犹豫中丧失了先机。有时会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从而束手束脚。在这时候迸发出的勇气难能可贵,或可改变局面,将局势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

当“我”逃离后,发现羊男和灰椋鸟都已经消失不见。毕竟平静的生活不会激起那么多的情绪波澜,当事端再次发生时,他们仍然会出现。所以“我”不能抛弃掉羊男和灰椋鸟独自逃脱,正如我们不能甩掉自己的一部分——缺陷和闪光点。

这是我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初体验。一个普通少年经历困顿后成长的故事本该热血洋溢,却被演绎得阴暗恐怖,但并不妨碍理解。我并没有从他的这部作品中读到对那些逝去时光的恋慕和追忆,但是每一行文字都透着真诚和严谨,似乎是在对那段懵懂岁月的致敬。也许当我们在追忆自己那段同样的岁月时也会满怀敬意,虽然经历的年代大致相同,但是每一次欢笑和每一道伤疤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们不时浮现在我的记忆里,如轻纱后的画像般模糊而又清晰,值得我们怀着敬意将它们想起。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六):哪个图书馆不是奇谈

那只羊男富有想像力。虽然短得出奇。不过也合书名意思,奇谈。我也是逛图书馆时偶然遇上。就是封面吸引我了。故事梗概也许哪天春树会续写长篇悬幻物语呢?反正看都看、读都读了,谁都可以有想法。书也是从图书馆借来,还了也干脆,也说不上哪天会买上一本原文收藏,又谁知道呃。

谁说图书馆就没有奇谈怪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怪事,只要鲁迅之路有存在的一天,那就不能肯定图书馆没怪事。

我感觉现今哪个图书馆、都有书里所谈的梗。不过换了下面目,老人、羊男、怪物、鸟、虚幻少女,哪一个不能在现今的图书馆找寻,不过是换了面目,我们不以为然,或者我们以为在图书馆的人都惜书如自、来看书的。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七):我就是爱图书馆

书不恐怖,只是有点怪 不要被封面的字体和黑色的背景以及“奇谈”两个字吓到,因为并不是一本恐怖的书,充其量就是有点怪罢了。

梗概的话,其实是这样,就是主角“我”去图书馆借书,想了解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税收制度。结果被奇怪的爷爷囚禁起来,要求一个月后读完三本大部头的书,然后富含知识的脑浆要被奇怪的爷爷喝掉。

没错,即使脑浆要被喝掉,这本书也完全不恐怖,因为“我”的脑浆既没有被喝掉,也认识了羊男这个温顺、体贴的新朋友,并且在美丽的少女(“我”养的灰椋鸟)的帮助下,成功出逃。

书超薄,我一会儿就翻完了,翻完以后一头雾水。于是上豆瓣去看有没有大神的解析,结果各种分析看了一堆,诸如表达了成长中的失去、孤独、羊男代表怯懦的自己、灰椋鸟代表希望,最后母亲的去世表现了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步和亲情等的疏离……可是没一个能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先不说前辈们是不是过度解读,单说没有回答能满足我,我觉得是有隐喻,可是,会这么简单吗?

对,这么多的回答,给我的却是这样的感觉,这样的解读,太简单了……

或许是没有读这三部曲前两部的缘故吗?看到一篇题为“正确打开方式”的书评,是本书的责编写的,让我满怀期望能获取些什么,结果只是写了做这本书的艰辛,图片印刷的八色(我也确实还是没get到欣赏的点)。

总之,不满意。

可是要屈服于此,拾人牙慧吗?不拾人牙慧我也确实,没感悟到什么。只是,有两点让我有点疑惑。

第一,到底什么是脑浆?

百科也写得不明不白。有人说脑组织烂了被搅成浆状,有人说是脑组织液……可到底是什么,好像也没个准确的答案。至于可怕的老爷爷要喝的,我猜想此处应该是脑组织搅烂了吧,满怀知识脑浆,据说还有可爱的颗粒感。

第二,为什么这个故事设置在图书馆?

上面的答案都不明不白,动不动上升到成长和人生。成长和人生哪里是这么简单,用几个元素就可以随便概括的呢?而且书名就叫《图书馆奇谈》,博物馆不可以吗?学校不可以吗?为什么非要是图书馆呢?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开始的时候,“我”对前台的馆员说:我想找书。馆员就说,往下走,107室。我还好奇,这读者还没说找什么书呢,就指地方是为什么?结果发现,呀,老爷爷干的,可不就是参考咨询嘛!

图书馆是宝藏

暑假值班,我负责两个书库的上书工作。其实实习的时候也好,念书的时候也好,我想我一直最喜欢的就是图书馆的这项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上书。

上书其实特别有意思,尤其是在不熟悉的书库里,像是拼图:找到这本书应该的位置, *** 去,看看序号,一切都充满了秩序和规整。如果有复本,将书插入自己判断的位置后,发现旁边就是一本一样的书,那一刻会有小小的雀跃,像是解对了题~这种规整感并不单调,因为每为一本书找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往后轻轻退一步,就像站起来俯视拼图,有一种全局感,类似主题的其他书,运气好可以发现一本、两本甚至一整片自己感兴趣的,这时候又好比挖地雷,开出了一片安全区的欣喜感和甜蜜感,开心得不得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恐怕不会是一个好的负责书库的馆员,因为我太容易被美丽的花和石子吸引,上书一定很慢……工作效率会低吧……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想,这个岗位其实是最亲近图书馆,最能听见图书馆心跳,抚摸图书馆血脉的岗位。就像是贴着树干,贴着一个人的胸口,听她用自己的方式诉说。这个时候,我觉得,才最能理解为什么阮冈纳赞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我特别特别喜欢和向往图书馆,所以读研才会选择这个专业。但最近回想的时候发现,其实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几乎没泡过图书馆。

高中的图书馆很好,对于一个中学来说。首先,她既没有长期关闭,开的时候只为了应付检查。她也没有限制学生只能借一本书或者两本书。她建在篮球场加盖的一层上,所以面积很可观,为了体育馆整体的风格完整,还有很棒的落地窗,晴天的时候阳光会透进来。还有一张张很大的阅览桌,有时候一个人或者二三好友就可以占一整张,那种把自己的书和作业本摊满桌面的感觉……我一直都向往自己能拥有那么大的一张桌子,但我显然没有那么大的房子……

后来上了大学,大一的时候图书馆很小,还要求只要进去就拿代书板。大二开始搬了校区,这是一个我们毕业后就要卖给外校的校区,所以有图书馆吗?我不记得了……所以我这样一个和图书馆其实后来没什么接触的人,却读了图书馆学,毕业后进入图书馆工作,是超有缘分的事情。

即便我没有养成泡图书馆的习惯,但我清晰地知道,图书馆是宝藏。

再说回书吧

现在仔细回想那天和这本书相遇的过程以及读它的过程,我似乎能够得出我自己的想法了。

日本的作品,其实很爱图书馆。书也好、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都常常出现图书馆的身影:

《嫌疑人X的献身》里,汤川去图书馆查最近一个月的报纸来确定自己的怀疑,草薙随后而至,追寻汤川的脚步。

《情书》里的藤井树,《伪装夫妇》里的嘉门寻,都是图书馆员。

还有电影、动画的《图书馆战争》……

所以村上的《图书馆奇谈》自然吸引了我。午间时分我在图书馆前台翻完了这本薄薄的小书,抬头正好看到有学生借书。远远扫了一眼,都是不错的书。索性看了好几个,一个人读什么书,能看出Ta的个性和品味,我欣慰地(对,就是像老阿姨一样……)发现,除了教材之外,大家都喜欢借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书去消夏~

读书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我以前一直觉得,书,非买不能读也。可是对学生来说,借书册数有限制,那些在书架前逡巡,反复比对、斟酌,决定的过程,或许反而更能增加他们对书籍的珍视。

看他们借完书抱在怀里,或者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我就觉得,图书馆怎么可能是可怕的地方呢?

这里有无数的宝藏,有无数想跟你说话的人,不为说教,只为你能驻足倾听,等着你来把她取下,用心品读。

所以,或许,《图书馆奇谈》这本书,想要告诉我的,至少是我感受到的,不是人生孤寂的成长和失去,而是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跟随希望的指引,接受知识的给予又要勇于反抗和怀疑,不再依赖别人,成为独立的自己的故事。

灰椋鸟说,别担心,我总会去找你的。

并没有失去,灰椋鸟把希望,种在了“我”的心里。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八):自由的孤独,还是沉沦的奴隶

我简直无法想象它的评分竟然那么低。不过确实,实体书的装帧和它半小时就读完的内容。再对比价钱,确实…就是一个小散文,却做成了一本书来卖。

放在书店架上,我一眼就注意到了它。起初我是去找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的。并没找到。看到这本书。我一看那么短。就在半小时内读完了。

插图配合文字很贴切。那个地下室的阴郁在暗色调的画上显现出来。

画的线条往外延伸,就像这个故事,那个迷宫般的地下室。

谁能想到市立图书馆底下有这样的存在呢?

一个吸食包含知识的脑髓的暴躁阴沉老人。一个能烤出香甜的甜甜圈的懦弱善良的羊人。

还有那个女子。

美丽的,透明的,能剥夺人呼吸与思想的美丽女子。

村上春树在作品里说,图书馆提供知识,那它总不能毫无回报吧?

所以,它要求的回报就是读者包含知识的脑髓……?

我想。这不是说那个老人。

而是,知识存在的意义。若人们不再看书了,不再寻求知识了。图书馆有存在的意义吗?作家有存在的意义吗?

似乎也不对…

我没看明白它的寓意。

但这个诡谲的故事。当中透着美好。

沉沦懦弱就是放弃。而只有抗争了,才有胜利的希望。

而抗争的路上(或者说革命?争取自由?)总是有牺牲的。

当你自由的同时,或许已经失去了很多。

只剩下你一个人的自由,还是,有所陪伴但终会死亡的奴隶。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九):为什么要是图书馆?伤感情了……

话说儿子没两天就把几大百的中型乐高三下五除二搞定之后,就明显在家呆不住了,而我这阵子总在奔波,也已好些天没安安静静看书了。于是,娘俩下午趁着天气好,一路溜达着步行去了佳士客,二话不说就一同钻进书店蹭书去了。

我为自己选了三本书,先从最薄的入手——村上春树的《图书馆奇谈》。无论出版商再怎样动用大行距、卡特?曼施克的整页插图,以及铜版纸加哑油、亮油两种印刷的复杂工艺,都改变不了全书仅三万余字的轻量篇幅,所以读起来很快。

这部新书实为几十年前的旧作,带有春树一贯的超现实色彩,用稀松平常的少年口吻描述着匪夷所思的怪异事件,少年那种客气内敛、好奇、忍耐、懦弱无力、惶恐不安与犹豫无助的情态颇为逼真,主人公萌弱状态的感知系统所积攒和消化着那种独特的阴森诡谲又残酷的氛围大约可视为撑起整部小说的杠杆。仅这种心理氛围的传达与接收,就已经完成了创、阅之间重要沟通。但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卡夫卡意味十足的黑色寓言和成人童话,读者尽可以如同欣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般,在故事框架之外对小说的各种元素进行寓意解读了。从这样的角度讲,这部小书自然不坏,甚至可说是还能让阐释派的小说读者们反复寻味的。

而曼施克的插图,谈不上很出彩,但总体还是较能烘托小说阴森冷酷氛围的(但比之比亚莱兹为《莎乐美》作的插图,在感染力、细节的传神性和装饰性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只是并不如文字本身那么有画面感。

不过说来说去,我还是不喜欢这本书。大约是因为“天堂模样”的图书馆在这书里无辜地成了牺牲品,只这一点,我在情感上就难以认同了。也罢,那就任性地不喜欢吧!

《图书馆奇谈》读后感(十):你只需要记住我在你身边呆过

因为好奇走进了一个世界,发现它和你的预期不同,甚至恐怖,于是开始怀念原来世界的运行,费尽心思终于逃出来之后,发现原来的世界其实也是在变的。既没有妈妈,也没有灰椋鸟,没有羊男更没有少女,但是时间万事依旧安然运转,人人都为自己着想,全都是这样。你的世界、我的世界、羊男的世界,既有互相重叠的地方,也有毫不相干的地方。当你孤独一人的时候,周围的黑暗便更加深重,恰如新月之夜一般。黎明将至,新月之夜的黑暗一点点地变浅,当清晨的太阳将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树木绿叶上时,你曾经经历的那个黑暗世界一声不吭的消失了,就像朝露蒸发了一般,随之消失的还有你的爱情友情。你永远将是一个人。或许你会尝试着把一些记忆记下来,你时常感到恍惚,你不清楚那些事是否到底真实发生过,一切都像梦一样,你在迷宫里走不出来。迷宫最让人伤脑筋的就在于不一直走到底,就不知道自己选择道路是否正确,可等一直走到底才明白走错路时,已经太晚了。最终我们还是要走,从不回头。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过客,早晚都要散。聚的时候就要卯足了劲地开心,等到散了呢,谁也别惦记这谁,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再找新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