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温饱从1840到1949的变化
1840期间,中华民族主要以满足感为代表。满意的传统服装是满族先民居住在白山和黑水之间。为了适应长期寒冷的气候,他们选择了保暖性好的长袍作为日常服装。明代中期,满族吸收了中原汉族的大衣式服饰,并改良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旗服”,又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旗装风靡全国,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饰融合。到了民国时期,又加入了西方现代时尚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20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传统服饰已经非常罕见。满族祖先是游猎者。在理发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为了适应长期的游猎生活,满族男性选择编发作为发型。它的做法是先把额头的毛剃掉,避免挡住视线,方便射箭或打斗。后面的头发是编的,而不是编的,以适应骑行颠簸。这种发型曾经是清朝统治者用政治手段强制推行的。
满族人居住分散,各地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食物,主要有:
1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菜肴)
③酸汤(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物)
(4)清东陵糕点(又称清东陵大饼)。最早是清朝皇帝去东陵祭祖时作为供品使用的,所以也叫“祭饼”。在制作祭品时,有几十种水果馅的饼,鱼饼、勺饼、菊花饼、面糊饼、油炸韩式饼、糯米饼、黄米饼、七星饼、鸡蛋饼、酪乳饼、野葡萄饼、山梨饼。传入民间制作糕点后,一般分为大、小两种。大饼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八块;小饼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八块。大小饼的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等。还有无馅七星点子,八分饼,核桃饼,脆皮饼。
和汉族
汉族的主食是大米和小麦,辅以蔬菜、肉类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吃米饭的方式主要是米饭,还有粥、米线、年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食物。小麦和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一起吃。汉族注重并擅长烹饪。不同地区的汉族通过煎、烤、炸、煮、蒸、烤、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菜一般分为八大菜系:四川、广东、福建、安徽、山东、湖南、浙江和江苏。
汉族有自己悠久多彩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沈嘉时代(1644)。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更衣,引起民族愤怒、不满和武装反抗。然后满清实行血腥镇压和武力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省,摧毁了郑成功的其余部分。从此汉服彻底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经过200多年的满清统治,今天的汉人已经逐渐忘记了曾经拥有的华丽服饰,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饰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令人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自豪地穿着自己漂亮的服装。这种自发的复兴汉族服饰的民间运动,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1840-1911年的历史结束了。
先说1911-1949的历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满清灭亡。
建立了民国,主要以中山装为主
在清朝(1644 ~ 1911),中国的男人按照满族的样式梳头、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近代史的征程,但传统服饰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传统的长袍马褂瓜子帽等款式依然在使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不久,传统服饰开始受到洋服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风格保持原状。直到19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标志着清朝的彻底崩溃,一个时代的结束。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也使服饰的变化更加迅速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种变化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的一大类。上衣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带盖子和纽扣的口袋,下面是裤子。这是辛亥革命后的流行服饰。它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时穿的,风靡世界,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非常欣赏,一直坚持穿,所以外国朋友也称之为“毛制服”。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穿起来简洁、舒适、挺括。民国十八年(1929)制定《国民党宪法》时,规定某一级别的公务员宣誓就职时都要穿中山装,以示符合王先生定律。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觉得西装的样式笨重,穿起来不方便,而中国的衣服在实践中也有缺点。光绪二十八年(1902),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组织钟惺会,碰巧在河内逛了一家广东人黄龙生开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也为了体现中国的国情,他指示黄龙生设计一件漂亮、简单、实用的华服。黄参考西欧和日本的服装样式,结合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上衣和学生装进行设计缝制。但也有报道称,中山装最初是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的时候,有一次拿着一件破旧的军服去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让裁缝把它换成“便服”。换上“便服”后,看起来还是军装的样子。但在便服中,它既不是“唐装”,也不是“西装”,于是店员将其命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国内外的声望很高,这种服装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国。那时候的中山装,后背有缝,后背中间有带,前门钉着九个扣子,上下口袋有“肥袖口”。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带袖的封闭式八字领口,前开襟中央5粒扣,后背无缝。袖口可以用开叉钉扣,可以用假开叉钉装饰,也可以不开叉扣。开口口袋,左右对称,有盖有钉扣。上面两个小口袋为扁平贴袋,底角为圆形,袋盖中间为弧形尖头。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虎皮包(边挂1.5 ~ 2cm)。裤子有三个口袋(两个侧口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用来卷裤子。显然,中山装的造型是在基本造型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垫肩收腰,平衡对称,穿起来稳重大方。
中山装自1923诞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受男性欢迎和喜爱的服装款式。中国民主革命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中山装。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觉得西服不仅款式笨重,穿着不方便,而且不适合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要求。中国原创的衣服(双排扣上衣,大排扣长衫等。)不能充分反映当时中国人的时代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类似西服的缺点。因此,主张在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业领、礼服”大衣的基础上,在企业领上加一反领,以代替西服、衬衫的硬领。这样,一件外套就有了西装外套、衬衫、领子的功能;“企业领礼服”外套的三个隐藏口袋被改成了四个敞开的口袋,下面的两个敞开的口袋也被剪成了“钢琴包”的样式,可以随着放入的物品数量而膨胀和收缩。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口袋,让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工作的必需品都可以放进口袋。由于口袋上有软盖,口袋里的东西不会轻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缝有暗扣;左右一个大暗包,前面一个小暗包(手表包);在右后臀部挖一个隐藏的包,用软盖盖住。这种裤子穿着方便,适合携带个人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作中山装的助手是广东台山人黄龙生。他原本在河内的保罗巴特街开了一家龙胜洋服店。1902 12二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组织钟惺会,偶尔进他的店铺购物,与他交谈。当黄龙生得知眼前的顾客是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时,印象极为深刻。我恳切地要求参加钟惺会,为革命捐款。1923黄龙生曾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职,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同事规划缝制,并成功制成世界上第一件中山装。
孙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西服时,说:“这种西服美观、实用、方便、经济。不像西装,除了外套和衬衫,还需要硬领。这些东西大部分是进口的(当时大部分是从外国进口的),费力又费钱。”中山装具有好看、实用、方便的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倡导,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9之后就不用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