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太原,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的母氏系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殷商时太原为方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春秋末季,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486年的历史。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从始晋阳就叫做太原了。汉代并州刺使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 ,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参考资料:

/jinxiulongcheng/taiyuanlishi.htm

===

太原(Taiyuan) 山西省省会。我国重要工业城市。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濒临汾河,同蒲、石太与太焦等铁路交会于此。为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辖南城、北城、河西三个城区,南郊、北郊两个郊区,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市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8平方公里)。1988年底市区非农业人口145.21万。太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古城。古称晋阳,大约创建于公元前497年(春秋晋定公15年),为早期的赵国都城。秦为太原郡治,东汉后兼为并州治。唐以后为太原府、路治。五代为后晋、后汉、北汉都城。公元979年被宋代赵光义攻陷后全城化为灰烬。公元982年重建太原城。1927年设市。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1949年前,太原只有小型工业。中华人民***和国建立后,太原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太原已建成9个工业区,***有工业企业1762家,其中大型企业33个,中型企业50个。如号称“十里钢城”的太原钢铁联合公司,年产1300余万吨煤炭的西山矿区,国内较大的重型机器厂和全国三大化学工业基地之一的太原化学工业公司等。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6.59亿元。主要工业门类有煤炭、冶金、机械、化工、轻纺、电子(建材、食品)等。太原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太原就已形成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理纹瓷”在全国独树一帜。元代以后,太原是全国武器制造中心。唐宋以来,太原的商业发展迅速。特别在明代,当时的太原大南关商店棋布,盛况空前,古人曾有“蔽天光,发地脉”之赞。中华人民***和国成立以后,太原商业获得了更迅速发展。1988年全市***有商业企业1.83万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3亿元。著名的土特产有山西老陈醋,风味小吃有头脑、杂割、灌肠,名点有一窝酥、绿豆糕等。在外贸方面,太原在1988年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在文教方面,太原市有山西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名胜古迹方面,太原有著名的晋祠、天龙山石窟、双塔寺、崇善寺、晋窦大夫祠、清真古寺等。

==

太原市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太原即为省辖市。

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屏障,座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

太原地处内陆,民风朴实、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如:战国名将廉颇,唐代宰相狄仁杰,文学家白行简和他的哥哥大诗人白居易,诗人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宋代名将呼延赞、杨延昭,书画家米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均籍贯并州。市区名胜古迹有晋祠圣母殿、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道场、崇善寺、纯阳宫、白云寺及唐太宗李世民手撰“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等。

太原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现辖6区1市3县,全市***有51个街道办事处,488个社区居委会,54个乡、镇,1030个村民委员会,1794个自然村。

太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3.4%,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比例为3.7:49.7:46.6,全市人均GDP为1360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