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12朱青生:审美思维中的对立法则[2]
二、对立法则的第二层含义:与其他艺术家的对立。
三,印象派对立法则的起源
4.莫奈和雷诺阿在色彩上反对古典艺术。
5.当代艺术家之间有意识的对立。
不及物动词摘要
当代艺术创作的第二定律是对立定律,这其实是当代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新方法,对立定律就是有意识地设定对立目标。
一、对立规律的意义之一:与古典艺术的对立。
对立法则的意义之一就是与古典艺术的对立。
从本质上来说,当代艺术没有一个标准,经典艺术有一个标准,但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媒介,对技法的标准概念和评价目标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书法写得好不好和雕塑做得好不好是完全不同的。做雕塑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书法是什么,写书法的人可能根本不关注雕塑。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标准,既有明确的标准,也有潜在的愿望。
所以艺术是一层一层向前的,从最初到进步,最后到完美,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典被建立。
其实这就是艺术史上艺术的发展。对各种文化历史的调查或对主要博物馆的参观将显示出如此巨大的成就。我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当卢浮宫遇上故宫》的主编。我告诉他们,当代艺术和古典艺术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解释卢浮宫的过程中使用了另一部央视纪录片《故宫》的素材进行对比。但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对比而是视觉。什么是视觉?即能否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待西方雕塑?如果可以,就说明书法的方法是一种普遍原理。如果不能,就说明每一种艺术的原理都只是一种“局部”原理,有其局限性。
所以艺术中有普遍的、共同的原则,在某些范畴和方法中也有独特的原则。
艺术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即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是一个微妙的点。比如王羲之,其实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写得和王羲之差不多的人,但他可能是唯一一个最能达到王羲之水平的人。为什么?这里面有很专业的问题。比如写作有九段,如果你自己的能力没有达到七段,你就分不清什么是八段九段。如果没有达到八段,可能连九段的细微成就都看不到。
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细微之处。如果我们都这样做,艺术将成为只对少数专业人士有用的东西。幸运的是,艺术还有一部分可以渗透到所有阶层直达我们的内心,所以这一切都是古典艺术的精妙之处,这是对立法则的基础。
对立法则实际上是反对经典的。它的对立是什么?它的反对意见是,只要有一个经典或者一个规则,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就必须想方设法去否定它,哪怕是在一个小点上,甚至是一点一点地前进。换句话说,当代艺术必须反对现存的东西,不是沿着传统或经典,而是反对它,突破它,批判它。今天我们说这个批判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批判。只有对它进行评判和评价,才能开发出我们艺术的新的可能性,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就是设定对立目标。
二、对立法则的第二层含义:与其他艺术家的对立。
反对定律的第二层含义是反对其他艺术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团队精神。但就创作原则和艺术而言,这是不允许的。也就是说,两个人一起做艺术,也要保持差异。即使他们一起反对一个对象,他们的反对意见也应该和第二个人或者他周围的人的反对意见不一样,必须形成反对意见。这就是艺术的创造。
毕加索有个朋友叫布拉克,他的创作方法和毕加索一样,甚至比毕加索更直接。他们的作品从一开始就非常相似。特别是在1910,他们共用一个画室,他们画什么都分不清。如果他们不签名,他们就不知道是谁画的。这种情况可以算是当代艺术的一种过渡和遗憾。
但是,毕加索后来走了一条新路,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所以他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大师。毕加索的方法是他有一定的反对目标。除了现有的规范、方法和风格,这个反对目标还应该注意保持与他的同辈和同龄人的差异。这就是对立法则。
三,印象派对立法则的起源
本质上,对立法则的雏形源于印象主义。印象主义有足够的突破精神和颠覆勇气,但没有自觉、彻底地运用对立法则。为什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对立统一规律。
印象主义其实是个外号,最初叫独立艺术家沙龙。独立艺术家沙龙里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其实是各种各样的。例如以下两部作品:
上图:莫奈,打着阳伞的女人,1875。
下图:阿卡迪亚的牧羊人普桑。
左图是印象派的作品,右图是古典主义的作品。左图是印象派对古典绘画。印象派中,有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他们只是对体制、对经典艺术、对学院派不满,却没有共同的目标。所谓的共同目标只是一部分人的共同目标,他们其实是真正的印象派。那么,印象派是什么,印象派做了什么?
沙龙,独立艺术家(即印象主义),是当时的一群革命者。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创造了一些东西,但他们没有完全创造出来。
比如上图莫奈的作品《撑伞的女人》,就是印象派。独立艺术家沙龙里不是所有的人都按照这个规律做艺术,只有少数人这样做,其中莫奈和雷诺阿就是典型代表。他们反对古典艺术和学院派。
那么,学院派和印象派或者古典艺术有什么区别呢?学院派或者古典艺术其实是讲究素描的。素描的本义是单色绘画,也就是用铅笔和炭笔画画,但这只是表面。实际上,真实素描的概念是:我们假设有形体,这属于哲学的范畴。它假设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也存在。比如有一个雕塑,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但是可以摸得到。当我们触摸它时,它就在那里。所以我不用视觉就能充分表现其形态的做法叫素描,这是素描的根本意义,素描要塑造形态。
再看印象派,印象派认为绘画是光的视觉反应,尤其是太阳光在物体上反射的光波。就是我看不到,就没有画。我能看到的只是画的表面,只是画的印象。这部分可以单独拿出来作画。这个观点发生在1870年到1872年,也就是现在差不多150年。那个时代的人能有这样的想法,已经很先进了。这种想法从根本上突破了过去艺术以来的古典观念,是彻底应用对立法则的结果,不画事物的“真实”,只画事物的表面。
莫奈,日出印象,1872
上图叫《日出印象》,是独立艺术家沙龙的领军人物莫奈画的。这幅画成了学院派批判的典型代表。学术界批评独立艺术家沙龙的人根本画不好,只是凭印象乱涂,所以被称为印象派。但是独立艺术家沙龙的人听了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于是自称印象派,因为它的名字叫《日出印象》。
当我们仔细看这幅画时,发现它是涂鸦。这个涂鸦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涂鸦,而是我们把自己挂起来,从现在的感觉中拉回来,直到150年前。我们看的画都是类似《阿卡迪亚的牧羊人》这样的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画出来的,然后我们再看印象派的画,就会觉得真的很马虎,很随意。
然而,为什么印象主义最终成为一场撼动整个卢浮宫和学院派的革命?这种对立是如何完成的?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日出。首先,人看日出,每个人看日出的角度都不一样。实际上印刷品很难准确传达艺术家当时对自己画作的感受。所以我们平时在书上看到的日出印象,很可能不是原著。
再者,其实我们看莫奈的《埃特尔塔悬崖》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眼睛敏感度都不一样。极端情况下,还有人是色盲,也就是每个人的色觉都不一样。我们其实看的不是画,只是不能说,就是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其实不一样,只是我不能告诉你。这是人生的悲哀。
正是这一点,人类的差异使人具有独立的尊严。所以,对立规律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根植于人性和人的存在状态。
4.莫奈和雷诺阿在色彩上反对古典艺术。
我们现在来看看莫奈的画。
上图:莫奈,埃特尔塔悬崖。
下图:埃特尔塔(?Tretat)海边小镇一角的摄影
右边的照片是在法国Brita拍的,叫Ertle Tower(?tretat).这个地方是个小城市,很漂亮,是个度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艺术家都喜欢去,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家,因为海边的石头是白色的,实际上看不出上面的结构和颜色。
那么,莫奈为什么要画这座小城呢?因为他在这样的风景中看到了色彩。如左图所示,这幅画从远处看很像彩照,但当时还没有彩照。其实印象派画出来的颜色就像真的彩色光波一样,不容易。像莫奈这样的作品,在远处看起来特别明亮,仿佛在阳光下。一幅画如何在阳光下画出颜色?我们需要探究他是如何突破的。
图鲁安大教堂
图莫奈的一幅鲁昂大教堂的画。
鲁昂大教堂是法国的一座大教堂,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莫奈喜欢画它。
莫奈用他当时独特的色彩理论告诉大家,眼睛看到的是光波的反射。光波反射到阴影里,不是较暗的部分,是另一种颜色,阴影反射另一种颜色。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最好的是莫奈,他发现了。他画阴影的时候,阴影下面不是一个黑暗的地方,而是其他的颜色。
后来,莫奈画了一系列鲁昂大教堂,包括《早晨的教堂》、《夕阳下的教堂》和《早晨的教堂》。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颜色。可见莫奈不是在画教堂,而是在画色彩。
莫奈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真的找到了一条新路,在对立原则中开创了一条道路。看看他突破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今天,我们认为莫奈其实相当笨拙。为什么?颜色的变化不是3点和4点之间的变化,而是我们还在说话的事实,它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无法把握。即使画家画了第二笔,它的颜色也变了。事实上,莫奈创作了一幅给我们看。艺术家无法画出瞬间的颜色。我们只能用高灵敏度的相机拍摄瞬间的颜色。
莫奈对色彩敏感到什么程度?莫奈自己说他疯了。他有一个美丽温柔的妻子,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写道:当我妻子去世时,我绝望了。我在她脸上看到的是颜色的变化。
但是莫奈针对的是古典艺术,古典艺术没有人能画出真正的颜色。
到了莫奈之后,颜色就变了。后来,莫奈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叫做《睡莲》。其实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组画。
上图:莫奈《睡莲》的一部分。
下图:莫奈花园里的真树。
到了莫奈的花园,我们会发现这棵树还在莫奈的花园里。进一步看这棵树的树干,也是莫奈当时画的那棵树的树干。这乍一看是可以理解的。当我们通常看树干时,我们看到的是一棵树的颜色,但在莫奈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50种不同的颜色。在同一棵树上,他看到了50种不同的颜色,并把它们一一画了出来。当从远处看时,莫奈在真实的阳光下画了一个树干,这是莫奈发现的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
但问题是,画错了就更不像了。这就是天赋。莫奈实际上在上面发现了蓝色、红色和橙色。需要准确的找到它,恰当的画进画面,让我们的眼睛一层一层的看到。
莫奈其实用了补色原理,就是莫奈重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以前我们认为人做一个作品,只会画造型,只会素描。到了莫奈,不仅学会了素描,还学会了色彩,这是一些艺术家开的,尤其是像莫奈这样的艺术家。后来,我们有了彩色照片和彩色摄影。假设没有莫奈,世界将是黑暗的。这是一个艺术家用对立法则发展出来的成果。
如果要画色彩,那是和古典主义对立的。这种对立是什么?古典时期的艺术家画图画,无论是达芬奇还是希腊,即使他们能画出内部结构,但他画出的形状是清晰明确的。但是光在一个东西上的反射,不管是在树上,在睡莲上,还是在教堂上,实际上都不是根据那个身体的状况来反射的。
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往前推,看看印象派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们来谈谈印象派的反对原则。他们是如何反对古典艺术的?
照片:雷诺阿的《阴影下的人体》
上图是雷诺阿的一幅画。你会发现这幅画其实是没有下巴的。他没有画。这个地方模糊不清。试想西方人画什么颜色最好?很简单,就是西方女性身体在眼睛下方树荫下的颜色变化是最多的,比睡莲和教堂要丰富和微妙很多倍。
所以雷诺阿做了一个作品,是印象派的极端作品,很难做到这一点。感觉斑点很多,但是每个斑点都是一个部分,有冷白黄蓝红,各种颜色都在里面。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种颜色。
其实看这幅画,画一个人体也没什么特别的,因为人体其实是印象派的状态,画的不是很准确,也不是画人体的结构和形体。主要看做是一个彩色托盘,上面堆了很多颜色。
而印象派画家之间的对立,真的不是明显的、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自觉地应用对立法则。
图:《蛙池》画于同一年,莫奈和雷诺阿的画难分伯仲。
上图是莫奈和雷诺阿的画。只要一起画画,他们的画都很像,几乎分不清。这是画家之间没有自觉对立的标志。
5.当代艺术家之间有意识的对立。
但是后印象派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对立法则。
照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自画像
以上三张是塞尚、梵高、高更的自画像。但是自画像一点都不兼容,但是都叫后印象派。后印象主义是从印象主义、反印象主义发展而来,突破印象主义的艺术家。这三个人是从完全不同的方向突破的。
比如梵高和高更关系很好,他们共用一个画室。高更还画过梵高画向日葵。后来打起来了。最后,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本性中就深藏着对立的原则和对立的法则。
高更画图画,其实他从来不画物体是什么,而是编一个颜色,画出他的意思。
图:“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部分)
高更画了一幅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他还在照片上题了名,并在标题旁边画了一朵花。比如中国在画碑文,他却不是中国的。他是一位西方艺术家。他怎么能这么做?因为他根本不按别人的套路来。
高更的想法是与“原始”相联系,他认为这是根本。曾经有一个人画出了高更的想法,就是每一种颜色。如果你看到它是黄色的,你就用特殊的黄色涂它。如果看到是红色的,就把它涂成全红色,也就是保持原来的本质。
后来高更搬到了塔希提岛,他简单地生活在原始社会。在他的想象中,只有在原始社会才能找到人类的根本本性和朴素本性。
还有一个叫塞尚的人,他实际上认为自己是普桑。塞尚利用了普桑和达芬奇之间的区别。普桑是文艺复兴后的伟大画家,法国研究文艺复兴产生法国艺术,但普桑和达芬奇有什么区别呢?
照片:最后的晚餐
上图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画里其实有一种东西叫线性透视。
如果我们找出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的透视线,每一条透视线都有它的焦点,就像照相机一样。但是什么时候人看东西都是用架子撑着脑袋然后捂着一只眼睛盯着看?不会,只有把观赏视为一门科学的达芬奇才能让它拥有这个灵魂。
文艺复兴实际上是用科学代替了人性,用理性建立了一门艺术。当然,列奥纳多·达·芬奇并不孤单。文艺复兴整体上是这样的。我们刚刚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看到了最精彩最精准的体现。
《最后的晚餐》里的桌子上有很多东西。这个东西的访问不是以方便的方式,而是以无序的方式。这些东西前面都够不着。你为什么要这样摆姿势?很简单。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透视法的载体。有了它,我们可以画出它们。没有它,我们不知道近景,中景,远景在哪里。
换句话说,达芬奇做了一个人体相机。只是那时候太难了,普通人根本画不准。几代几年来,世界上还没有人能画得准确。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从达芬奇的老师开始,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他们才能在达芬奇画的这么好。但是有了摄影,每个人都可以做这一套东西。
照片:阿卡迪亚的牧羊人普桑。
普桑的画怎么样?例如,普桑的画《阿卡迪亚的牧羊人》和普桑的画实际上都包含一条线,但这条线中隐藏着不止一条线。这条线摇摇晃晃的,后面还藏着几条线。为什么会有这条线?这是因为在普桑绘画的时代,不像达芬奇,人们不会把他们的头放在架子上,然后用一只眼睛看着他们。他画画的时候,画正面看正面,画背面看背面。如果看人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那么在一幅古典绘画中,这个变化的过程一定要表现出来,而且是真正古典的,而不是更像现代照片先驱的达芬奇。
塞尚看到了这一点。其实人看东西是个体,不是机器。我们现在最怕的就是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其实每个人在艺术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取代的,因为他看东西的时候不是准确的,而是看东西的时候人和物的独特关系。
塞尚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绘画才能真正现代。因此,他在绘画中期所做的是普桑所做的,而不是他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做的。是革命吗?这是一场革命。
他像普桑吗?也不一样。他所画的一切都是一团,但他的思想中有一个相反的原则,那就是我绝不能让事物的真实建模成为我们处理物体的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哲学思考,是对人权的肯定,人权从这里走出来。
人们看待事物不是按照机器去模仿一个事物,而是去解释它。
梵高画教堂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画在每一笔的中间。他的作品就像一个盒子和一个盘子,带出他自己的世界,塞尚是他自己的世界,高更是他自己的世界,两者之间的世界毫无关系。
上图:塞尚的房子。
下图:塞尚的红屋顶房子。
左图是塞尚的房子,是真的房子。右图是塞尚的房子,但是两者对比就不对了,因为左图是焦点的透视图,右图的焦点中间有一个晃动的距离,说明人一直看下去会有这样的晃动距离。看他画的山和树,很容易理解他的想法是如何体现在画中的。
塞尚也是与梵高同时代的后印象派艺术家,是当代艺术第一次革命的探索者,他们遵循的原则是突破印象派的局限,但他们突破的方向其实是各不相同的。
塞尚出生于1939年,比莫奈大一岁,但绘画笨拙。但是,他家有钱,就随便画画。在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一笔遗产后,他回到了家乡艾克斯-普罗旺斯,在那里他整天画画。后来巴黎终于有人发现了他,因为大家的文艺复兴、普桑、印象主义的画都死了,太传统,太枯燥,所以就到处找那些有对立规律的老画家。
1900年,此时的塞尚已经60多岁了,早已独自一人回到家乡作画。有一个叫皮尔·博纳尔的艺术家,他去南方找到了他,并和塞尚一起工作。后来,皮埃尔·博纳尔回到巴黎,他和塞尚经常通信。塞尚的所有信件成为第一部被称为《塞尚论艺术》的当代艺术完整文献,因此我们把塞尚视为历史上现代艺术之父。
《对立法则》在某种程度上强调塞尚被认为是当代艺术之父,他既不同于传统,又有意识地保持着与同龄人革命者的差异,从而将艺术一步步推向深层次。
不及物动词摘要
这节课讲对立原理,其实是从两个维度来讲的。第一维度是强调对立的原则必须是找到一种过去的艺术,尤其是传统艺术,作为自己对抗的目标。
对立原则已经成为本土艺术发展的普遍方式,某种程度上,极端法则也是对立法则或对立原则的一种表现。说极端一点,就是要总结和超越过去的现有状态。超越本身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数量上的对立,不可能与原初相同,而只是比它多一点或少一点。反正不是原来的状态。
在讨论对立法则的时候,除了反对过去,还要注意横向的对比,这一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可能非常重要。我和以前的人不一样,我能和旁边的人一样吗?不,这在艺术创作中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两个人做同一件事,一般来说,它只会选择最好的一个作为代表,其他的都被忽略了。所以在艺术中间是残酷的,对创作的能力和结果要求特别严格。所以要有意识地保持与同龄人或对手的差异。
这种差异对我们现在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被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技术革命所逼。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物理人,也许人类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行动能力会逐渐被一种网络状态,一种可以联系所有人的特殊的机械计算效率所取代。
这个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做人了?一个很压抑的比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堕落成机器旁边的一摊肉,毫无用处,只是一堆废物。
然而,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很多学者对这种变化非常警觉,也发出了呼吁大家慢慢来,但是这种呼吁是非常苍白脆弱的。你能告诉它慢下来吗?因为这种技术的发展与资本相交,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受国家利益驱动,不可能停下来。当然,这种呼吁是有道理的,它给了我们一个检讨和反思的局面。
但是,机器会打败人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人天生就有对立法则,而大多数人没有。也就是说,只要个人的生活在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他对事物的反应、感受、动机都是不一样的,但这种不一样是非常微妙和微小的。但技术不仅能让计算更快,还能放大人的差异。
如果这种差异扩大,那么我们每个人与他人的差异,我们每个人与历史上所有个人和集体的差异,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独立性,成为我们人格自由的保障。换句话说,一个人所谓的自由和独立,是因为他是一个人,他不是被分类的一群人,也不是被计算过的公式和算法。
因此,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将自我与他人的对立扩大为一种普遍的应用和一种普遍的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当任何机器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个体差异都能和它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必要的差异,这样人类的尊严才能得到维护。
所以我们在讲对立法则的时候,要增加一种理解,就是当代艺术并不是想拿这个事情开玩笑,实际上它是以一种极端的、鲜明的方式来表现和实现人性的某些方面。其实这些东西,这些规律和规则一般存在于人性中,只是在艺术中间,有时候体现在人的气质中,人感受到了,却未必能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