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项目入选第五批晋江市级“非遗”(组图)
本报记者_董瑞婷 通讯员_王萍萍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晋江市文体新局文化科了解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公示,目前***有12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晋江市级“非遗”项目。
这12个入选项目分别为:晋江闽南语吟唱、舞龙(扩展项目)、晋江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后坑)、藤轿制作技艺、晋江佛像雕塑技艺(浙平国)、龙湖肉粕制作技艺、御辇牛肉制作技艺、深沪水丸制作技艺、深沪冰饼制作技艺、安海春饼制作技艺,以及安海中秋习俗、安海端午习俗水上捉鸭等。
那么,这12个入选的“非遗”项目都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今后又将如何进一步进行保护?从今天起,《文艺大观》将通过《活态传承》的栏目,对入选项目一一进行介绍,敬请关注。
今天,和广大读者见面的两个项目是安海的藤轿(神轿)手工技艺,以及“水上捉鸭”。
近日,晋江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公布,藤轿制作技艺不负众望,入选到名单当中。
藤轿,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藤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轿。那么这样一顶轿子有什么用处?它存在的历史有多久?它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藤轿传承人柯文艺先生。本报记者_张志耐 实习生_洪安婷
轿子在我国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福建、广东、浙江等地藤编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尤其是晋江藤轿特别出名。古时,藤轿是民众最熟悉的代步工具,有官轿、民轿、喜轿、神轿之分,随着社会发展,其他作用的轿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唯有神轿因需而存。目前,藤轿制作是采用家庭式作坊,夫妻双方分工合作制作出精美的藤轿。
正是由于藤轿的由来已久,这次藤轿入选名单,柯老先生并没有意外,“我看见大家都有申请,我就想藤轿历史这么悠久,一定也能申请上,所以我也报名了”。
藤轿是结合美学、现代力学、佛学等汇聚而成的一项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十余种材料、二十余种工具、三十余道工序、四十余个时日。正所谓“耗时之长,做工之精细,成品之完美”。与现代神轿相比,传统工法打造的藤轿,构图优雅,线条优美,做工精细,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传统工艺之美。
传统藤轿的制作是件非常烦琐的工作,十分考验匠师手上的活。至今为止受到闽南传统文化“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思想限制,使得藤轿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制约,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濒危状况十分突出。
据悉,藤轿手艺到柯文艺儿子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对于藤轿的传承,柯文艺很开明,“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如果有合适的人选,我一定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藤轿这门手艺,历史这么悠久,绝对不能失传。”正是因为柯文艺老先生对藤轿的专注,周围的人都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藤轿艺”。
藤轿的起源可追溯到千百年前,那时的藤轿是人们熟悉的代步工具,而现今的藤轿多被用于民俗活动中,又名神轿。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藤轿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民间原汁原味的技艺,对促进泉州多元文化史的研究,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在藤轿的制作上,柯老先生不仅做到了传承,更开始了创新。在柯老先生的代表作中不仅有安海镇龙山寺佛祖轿、灵源禅寺的灵源佛祖轿、安海镇水心亭佛祖轿等传统的藤轿,还有迷你型佛轿(根据车门大小定制的迷你型佛轿)。
据悉,这种藤轿的诞生,起初是因为交通便利,人们去外地进香,而太大的藤轿不方便携带,于是依照大家的请求,柯老先生就自己创作了这种迷你型佛轿。
至于如何保护传承,柯老先生介绍,将建立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增强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并建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展示中心,推动该项目保护工作健康发展。此外,成立藤轿兴趣小组,为有兴趣的社会人士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在上个月的晋江市端午文化节上,“水上捉鸭”再次成为吸睛“神器”,近十万人次喜笑颜开地观赏了这个至少三百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近日,“水上捉鸭”也入选了晋江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那么,“水上捉鸭”到底有什么魅力?它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未来还将如何保护传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项目主要传承人颜呈智。
本报记者_张志耐 秦越
今年50岁的颜呈智是安海镇冬泳协会会长,30岁左右就开始接触“水上捉鸭”了。对于入选晋江市“非遗”,他表示,非常高兴,感谢政府对“水上捉鸭”的重视。
据介绍,“水上捉鸭”,又称水上“掠鸭”,是流传于安海古镇的端午节水上竞技运动,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相传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史俗演变而来的,考验参与者的体力、毅力和技巧,很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在活动中,组织者在安平桥墩或船上横架一根长度大约4米的竹竿或杉木,竹竿离水面大约3米高,末端悬挂一个内放白鸭的笼子,竹竿上涂抹油脂以增加难度。比赛开始时,参赛者在众人的鼓劲声中,小心翼翼地赤足踏过圆滑的竹竿,谁能够走到尽头并探笼取鸭,即挑战胜利,其所获鸭子便作为奖品。此活动考验参与者的水性和平衡力,集健身、冒险与娱乐为一体,备受人们喜爱。
活动参与者在走竿的过程中千姿百态,常有滑稽动作,让现场观众们看得捧腹大笑。大多数人走到一半,身体失去平衡,或踩不牢,便是扑通一声响,滑落水中,溅起水花,引来数万围观者的哄笑;也有身手好的,抓到鸭子,则会引来如潮般的掌声和喝彩。
"水上捉鸭"较为完整地保存古代民间原汁原味的端午风貌,是一项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颜呈智表示。
端午到安海,陆上看采莲,水上看捉鸭。每年端午节,安海古镇举行的“水上捉鸭”的民俗活动总能吸引众人目光。不过,这项活动也曾经中断。
安平桥水域开阔,是举办捉鸭活动的天然理想场地。但曾有一段时间,安平桥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端午节捉鸭活动不得不移师甚至停办。濒危状况十分突出。
后来,安平桥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安平桥水域得到了彻底整治,安海安平桥公园的落成、捉鸭表演台的交付使用,为捉鸭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支持。”“水上捉鸭”传承保护工作小组成员桂伟伦说,“看到这项民俗恢复往日的生机,影响力也比以前大,这次又入选"非遗",非常非常欢喜。”
据了解,2015年5月16日,安海冬泳协会配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进行“水上捉鸭”特色民俗活动的拍摄,捉鸭活动在多年后重回安平桥,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与风采,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保护"水上捉鸭"具有历史价值,它是闽南人***同创造并一代一代传承发展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特征。同时又有文化价值,保护掠鸭活动,挖掘传统节日活动的现代价值和内在精神文化,古为今用,对开发海峡西岸的旅游资源,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需要。”桂伟伦表示。
对于“水上捉鸭”未来如何保护传承,颜呈智胸有成竹。
原来,在入选晋江“非遗”前,“水上捉鸭”传承保护工作小组已着手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 2016年,走访老人,搜集资料;开展端午节掠鸭活动,积极宣传报道。2017年,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邀请台湾相关民间团体参加端午节捉鸭活动。2018年,继续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归档材料的补充;组织好端午节活动;举行捉鸭活动摄影比赛。2019年,组织好端午节活动;继续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等自媒体加强宣传;进一步对活动所需的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2020年,组织好端午节活动;开展掠鸭活动征文活动,并进一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汇编出版成册。
“安海冬泳协会对掠鸭活动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如今,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捉鸭活动的开展正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颜呈智说,“此外,安海文化氛围浓厚,社会各界都很积极参与,我们有信心把这项民俗活动传承保护好,没问题。”
“五年内,我们要争取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颜呈智信心满满。
晋江经济报
复制链接
打印
2016年07月04日09:27?|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