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8

急性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症状:急性发作多见于婴幼儿,全身反应严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和嘴唇周围都可以出现一簇簇的小水泡,然后就会形成溃疡,在口腔周围的皮肤上会形成痂。

扁平苔藓:

灰白色网状纹(皮肤表面略隆起,多见于脸颊、前庭沟和咽旁)。

环状(由细条纹的小丘疹组成,多为红唇、颊、舌缘、舌腹)。

斑块型(略呈淡蓝色,多见于舌背)。

水疱型(透明或半透明,有斑纹或丘疹,多见于颊、唇、前庭沟、翼颌韧带)。

粘膜可发生红斑、充血、糜烂、溃疡、萎缩和水疱。

复发性口腔溃疡好发于角质化不良的地区,多发生于唇、颊、舌的黏膜,极少发生于角质化较高的牙龈和硬腭。

疱疹性牙龈炎通常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

尼科尔斯基征(尼氏阳性征):在口腔中,用舌头舔粘膜可使正常外观的粘膜表皮脱落或撕裂。指用手指轻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可迅速形成水疱或使原有水疱在皮肤上移动。

扁平苔藓皮损:扁平丘疹略高于皮肤表面,大小小米至绿豆,多角形,边界清楚。多为暗红色,也有色素减退或肤色正常的。受损部位粗糙发痒,所以抓痕多。将蜡涂在丘疹表面,在放大镜下可见细小的白线,称为韦克汉线。

唇疱疹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常发生在唇部或唇部附近,也称为多发性唇疱疹。轻度发热,如感冒,常发生在发病前。它被称为多簇水泡,破裂后,侵蚀和结痂。

轻型口疮性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散在鼓励。溃疡中心凹陷,边缘充血,表面覆盖黄色假膜。

严重的口疮性溃疡又大又深。

唇炎念珠菌长期出现鲜红色腐面或表现为唇红皮肤交界处肿胀、散在突出的小颗粒。

慢性唇炎的病因:

空气干燥、水分摄入不足、风沙大、经常晒太阳、缺乏维生素、舔嘴唇、撕皮肤都是相关因素。

唇疱疹的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唇周围均可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继而形成浅层溃疡,口腔周围皮肤形成痂。

放射性溃疡、化学性溃疡、热损伤均可发现,有明显的辐射刺激、物理化学刺激、烫伤病史。可以通过全身或局部治疗来治愈。疱疹性口炎是自愈的,而创伤性溃疡如果不去除刺激因素,可能会癌变。

慢性萎缩性(红斑)念珠菌性口炎(义齿性口炎);

多见于女性义齿佩戴者,临床表现为义齿承载区黏膜广泛发红,形成鲜红色弥漫性红斑。可通过对嘴角或硬腭粘膜的湿白区和义齿支持区粘膜涂片并培养检查念珠菌病来作出诊断。治疗是抗真菌的局部药物治疗。

慢性肥厚性念珠菌性口腔炎可有上皮增生和微小脓肿形成。

白斑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慢性唇炎可分为干燥脱屑性唇炎、湿疹糜烂性唇炎(包括光化性唇炎和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腺性唇炎和肉芽肿性唇炎(包括梅-罗征)。

创伤性溃疡:由机械刺激(残根、残冠、尖尖、修复体锐边、基托过长)或化学刺激引起。

疱疹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患者首先出现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2-3天后,发热已大多消退,口腔黏膜出现大面积片状充血,并有一簇簇直径为1-2 mm的小水疱,易破裂,临床上不易见到。多为致密的浅小溃疡,数量可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多形性红斑分布于手背、手掌、脚背、四肢,类似虹膜或靶环,故称为虹膜红斑或靶红斑。

口腔白斑可分为均一型和不均一型,不均一型又可分为疣状型、溃疡型和颗粒状。

唇粘膜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湿疹糜烂性唇炎通常发生在下唇。唇红部分糜烂脱落,有炎性渗出物,形成薄黄痂,或出血后凝结成血痂。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单独伴唇也常见于下唇,有片状红斑和糜烂,中央凹陷呈盘状。腐蚀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着白色条纹。病变区域可延伸至唇部红边直至皮肤,此时红唇与皮肤的界限消失。

氯喹的使用:

湿疹糜烂性唇炎治疗,除湿热敷,局部黏膜下注射泼尼松龙混悬液及局部涂抹含激素软膏,也可口服氯喹(0.25g/d),注意血象。氯喹也用于治疗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

病变多见于面颊部,灰白色花纹网状为典型的病变形态,病变多呈对称性。有些患者受辣、辣、酸、咸刺激时,局部敏感、灼热。皮损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扁平丘疹,小米至绿豆大小,多角形,边界清楚,多为暗红色。

球菌性口腔炎的临床表现;

又称伪膜性口炎,临床上表现为伪膜破坏,局部溃疡、糜烂,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的伪膜,膜厚,略突出,致密光滑,擦去后可见,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淋巴结压痛或全身症状。涂片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诊断。

地图舌的临床表现:

舌背丝状乳头脱落,微凹,形成光滑的红色脱落区,其边缘呈弧形、圆形或椭圆形,略呈白色隆起,直径5-10 mm,白边区略凸,舌活动和味觉正常。

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

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表现:

周期性反复发作,溃疡数量少,1-5不等,属于浅表性。

结核性溃疡的特点:

基底暗红色,桑葚样肉芽肿,边缘鼠样。

单纯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表现为簇状水疱,自限性,易复发。

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由HSV-1引起)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也被称为复发性唇疱疹(由HSV-2引起)。

鉴别诊断:

口腔炎型口疮性溃疡(疱疹性口疮性溃疡):散在小溃疡,病程反复,分布于口腔内成角不良的粘膜,儿童少见。

急性疱疹性牙龈炎:

多见于婴幼儿,为急性发作,全身反应严重,簇集小水疱,继而形成较大的浅表性溃疡,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处,并可伴有皮肤损害。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水疱较大,疱疹沿三叉神经分支呈簇状、条状排列。疼痛剧烈,愈后不复发,面部和口腔黏膜受损。

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或EV71引起,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的水疱、丘疹、斑疹,为皮肤黏膜病。

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A4引起的病变仅限于口腔后部,如软腭、腭垂、扁桃体,牙龈无损伤。

多形性红斑:皮损对称分布,如手背、足背、前臂,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或血疱。

球菌性口炎(伪膜性口炎):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禾本科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各个部位,溃疡或糜烂的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假膜。

念珠菌性口炎:急性伪膜性念珠菌病、急性红斑性念珠菌病和慢性红斑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急性伪膜性念珠菌口腔炎(雪口病、新生儿鹅口疮):婴幼儿多发于脸颊、舌、软腭、唇。病变区有散在的洁白如雪的软斑,很快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的绒毛状斑块,可严重影响咽部和扁桃体。

烦躁不安、哭闹、哺乳困难的患儿,可出现轻度发热,早期黏膜病变明显充血。

念珠菌性口角炎:两侧嘴角区皮肤黏膜皲裂,张口时疼痛或出血。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MCC):由免疫调节基因缺陷引起,累及口腔黏膜、皮肤和甲床,好发于儿童期。

家族性早发性CMCC:常染色体阴性遗传,新生儿或婴儿阶段,类似于雪口病,逐渐变成类似白斑的坚硬质地。

弥漫性CMCC:儿童期病变区域扩展至咽喉、胃肠道、面部皮肤、指甲、头发、眼睑等部位,时间长了可出现肥大增生性病变。

多内分泌型:青春期前后,常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慢性结膜炎。

迟发性CMCC:35岁以后的中老年女性与铁吸收代谢异常有关。

血管神经性水肿:

可由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植物因素、遗传等因素引起。

急性起病,多在面部、唇、眼睑、舌、口底或下颌骨的松弛区,伴有瘙痒、灼痛和肿胀,水肿呈淡红色或无颜色变化,可在同一部位复发。

药物过敏性口炎:超敏反应是药物过敏的主要原因,患者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或用药史。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也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或复发性口疮,主要有三种临床表现:轻度口疮、重度口疮和口炎性口疮。

RAU为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有自限性和周期性。病变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充血发红,中央凹陷,有明显灼痛感。

轻度口疮(轻度复发性口疮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非角质化或角质化不良的黏膜,出现粟粒样红点,有明显灼痛感,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无疤痕,散在分布。

重度口疮性溃疡(重度口疮性溃疡):溃疡大而深,似“火山口”,周围组织红肿微隆,基底稍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或灰白色坏死组织,疼痛剧烈。愈合后可留下疤痕,常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口腔炎损伤的局部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

白塞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反复发作为自限性,眼部可有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血、脉络膜炎、结膜炎、角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萎缩等疾病。由于反复发作,眼疾可能导致视力逐渐丧失,甚至失明;生殖器病变,男女生殖器粘膜可出现溃疡。

恶性肿瘤溃疡:基部有细小颗粒状突起,形似菜花;基部有硬结,对应淋巴结坚硬粘连。

天疱疮: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和黏膜上容易破裂的水疱,不治疗往往难以愈合。

普通型: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咽时有刺痛感,水泡易破,有烂面。破了之后有水泡壁,它向四周退缩;撕掉水泡壁,留下鲜红的伤口。

增生型:唇红缘常有明显增生,病变发生在口腔黏膜受损前或受损后,好发于腋窝、肚脐、肛门的皱襞处,呈蘑菇状、乳头状瘤状增生,覆盖有厚厚的黄色痂和渗出物,有恶臭,周围发红,有自觉疼痛。

落叶型:为松散的大疱,破裂后有黄褐色鳞状痂,边缘倾斜呈叶子状,类似剥脱性皮炎。

红斑型:局限型,两颊有对称红斑和鳞屑。

标识:

类天疱疮:常见于牙龈和眼连合处,破裂后可见白色或灰白色水疱膜。

多形性红斑(渗出型多形性红斑):红斑,表面化脓,覆盖灰黄色假膜,皮肤呈靶红斑,红斑上有水疱。

剥脱性牙龈炎:弥漫性红斑,鲜红,上皮脱落,牙龈疼痛严重,脱皮,表面覆盖坏死的假膜,易出血。

大疱表皮松解症:遗传性皮肤病。

口腔白斑病:

疣状:白色或灰白色均质硬斑块,质地致密,纸面起皱或有微小裂纹。没有自觉症状,或粗糙的感觉。

颗粒型:颊黏膜多见于嘴角区,表现为颗粒状突起,黏膜充血,似小片或点状糜烂,刺激疼痛,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溃疡型:糜烂或溃疡,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患者通常患有溃疡形成。

标识:

白色水肿:无自觉症状,发生在双颊咬合线附近。呈半透明或乳白色,拉时变浅,变软。

亲脂性:好发于面颊、唇部,为针至粟大小的黄色小斑、丘疹,可融合成片状或不规则黄色斑块。摸起来很粗糙。

白色角化病:灰色或白色斑块或边界不清的斑块,不高于或略高于粘膜表面,光滑柔软。去除刺激因素后,病灶逐渐变薄,最后完全消退。

白色海绵状痣(白褶病):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除口腔黏膜外,鼻腔、肛门、外阴均有。损伤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表现为皱缩、海绵状、鳞状的厚软组织。触诊柔韧有弹性,像海绵一样。

扁平苔藓(斑块型):不规则白色线状花纹,病变变化快,常充血糜烂;但白斑多为独立病变,变化缓慢,黏膜不充血。扁平苔藓有时会有皮肤病变。

黏膜下纤维化:常见于颊、咽、软腭,有淡白色斑纹,似云朵,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条。后期可出现舌运动、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

梅毒黏膜斑:ⅱ期梅毒患者的颊黏膜可出现“梅毒斑”,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黏膜斑,皮肤玫瑰疹。

口腔扁平苔藓:

皮肤损害:紫红色多角形丘疹,边界清楚,质地坚硬干燥,融合后有苔藓。受损部位粗糙,丘疹间可见皮肤皱纹,因瘙痒有多处抓痕。

口腔黏膜损害:主要表现为珠光白色丘疹或对称条纹,黏膜柔软,弹性正常,但有粗糙感,轻度刺激。

指甲和(或)趾甲损害:对称,甲体受压时凹陷,有红色针刺样斑点,压力诊断时疼痛。

标识:

口腔红斑:癌前病变,易在舌腹(缘)、口底、嘴角出现颊粘膜与软腭的复合体,有类似“天鹅绒”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的血红色光,边界很清楚,触诊很软,病变略凹或扁平;没有明显的疼痛或不适;损伤如绿豆大小,逐渐向四周扩展。

盘状红斑狼疮:唇、颊粘膜、舌背、口底、舌腹等多个部位。,粘膜损害为中央萎缩,周边为白色放射状条纹,边缘不规则但边界清晰。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慢性脱屑性唇炎:常累及上下嘴唇发红部分,但下唇更重要。唇红部分干裂,有黄白色或褐色脱屑、脱皮或细鳞片。继发感染时,表现为轻度水肿充血、局部干燥、瘙痒、刺痛或灼痛。

慢性糜烂性唇炎:唇部红色部分反复糜烂,有明显渗出、结痂、脱皮。有炎性渗出物时会形成薄薄的黄色痂,出血时会形成血痂,继发感染时会形成脓痂。

真菌性唇炎:除溃疡、糜烂外,还有白色的假膜或斑块,不易清除。白色斑块或假膜被PAS染色,可见念珠菌菌丝。

角膜炎: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单侧或双侧嘴角湿白,有糜烂或溃疡及横裂,严重者可扩展至内侧黏膜或皮肤。裂隙深浅长短不一,疼痛不明显。

创伤性口角炎:是嘴角区单侧损害,裂隙常有渗血、结痂。

接触性口角炎:有过敏原或毒物接触史,嘴角区局部充血、水肿、糜烂、皲裂,渗出物明显增多,疼痛剧烈。通常伴有水肿、糜烂、嘴唇干裂和口腔黏膜广泛糜烂等黏膜过敏反应。

地图舌:丝状乳头脱落,微凹,红色脱落区光滑,菌状乳头清晰可见,边缘周围有白色微凸起的弧形、圆形或椭圆形。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有烧灼感或刺激性疼痛。

槽舌:是一种垂直的横向裂纹,较浅,呈脉状,称为脉舌。如果形状像脑回文,就叫脑舌。凹槽可以分布在舌头的边缘以形成纵向凹槽。不影响舌头的活动和味觉,颜色正常,有一定的柔软度,舌乳头也正常。深沟内常有细菌,食物残渣残留,表现为轻度炎症。

舌乳头炎:丝状乳头主要表现为萎缩。真菌性乳头和小叶性乳头易受创伤、肿胀和疼痛;轮廓乳头炎症较小,但偶尔患者会感到局部不适。

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卡波西肉瘤:腭部最常见,有暗红色或紫红色结节或斑块,用手指按压不消退,周围可有黄褐色瘀斑。

非霍奇金淋巴瘤:红色或紫色肿块,固定且有弹性,好发于牙龈、腭等部位。

梅毒: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获得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