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时哪几种情况古人会避免,其中有哪样的深意?
从三国类书籍、影视剧、游戏以及网络讨论来看,喜欢看三国的朋友肯定有很多。相信很多人都曾注意过这种情况,三国人物如此多,但他们的名几乎都是一个字,而字却是两个字。这种现象,直到唐朝还是如此。
这是为何?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人说王莽篡位时,曾经下令“中国不得有二名”;还有人说以前要为尊者讳,两个的字名百姓不好避讳等等。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出自孔子编纂的《公羊传》。实际上,早在两周时期,人们在起名时,有六种情况需要避免。
第一种:不以国为名
两周时期,国是封地的名称,比如姜尚封地在齐,就叫齐国。国名,是不能改的。可是如果国君以国为名,那国名就要改了。然而国是天下的根本,又岂能改名?国君都不能以国为名,普通老百姓就更不能了。
从敬畏心这一点看,人们需要爱国,倘若取了国名,几十年后你去世了,人们说也不好说。比如某人叫李齐国,他去世后人们会说“齐国死了”“齐国没了”,乍一听仿佛国灭了一样。
第二种:不以官为名
官名也需要避讳,如果以官为名,官名就要改。今个改,明儿改,那岂不是乱套了?晋国当时有一人叫司徒,但司徒是官职,后来国君就把司徒改成了司空、司城,直到后来改成中军,才恢复这一官职。
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满大街的张局长、王部长,也确实不像话。就好像今天某些公司,有太多的经理、部长、主席,经理也就罢了,一砖头丢大街上都能砸到几个经理。但部长就有点接受不了,搞得很多人都以为部长是个芝麻大的官儿。
第三种:不以山川为名
众所周知,古人不仅敬畏天地,自然界中很多东西包括大山大川,奇珍异兽等,人们都很敬畏,要常常祭祀,最著名的就是泰山封禅。
若是以这些大山大川为名,皇帝每年祭祀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像给某人祭祀一样?鲁国内有两座山分别是具山、熬山,但因为鲁献公和鲁武公名字中有具和熬,所以只能改了山的名字。汉文帝刘恒还把恒山改成了常山。
多几个这样的人,那国家还不得把山改成什么样名呢?这样让山川避讳众人就太麻烦了。
第四种:不能以牲畜为名
这里的牲畜是指猪牛羊三牲或者狗鸡马牛羊猪六畜,它们都是祭祀天地所用的祭品。倘若国君或者普通百姓取名为牛羊马,那自然不能用这些牲畜来祭祀天地了。
第五种与第四种差不多,是不以祭祀用的器物、玉器、玉帛等为名字,否则就会影响祭祀的礼仪,对所祭之物是一种不尊重。第六种则是不能用隐疾病痛来取名,毕竟这是不祥之兆,要取也是像霍去病、辛弃疾这种。
这六避是西周和东周八百年间,国君和人们的起名注意事项,当然了可以不必避其他国的国名、官名或者山川名字。
总结来说,用《左传》中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大物不可以命”,天地间的大物,通常都不能用来起名字,也算是“为尊者讳了”。